父親的生平

Akila Yang 楊勝凱
引爆的日子
Published in
5 min readMay 31, 2019

2019/6/1 是父親的告別式,從 2019/5/17 開始,一步一步走完這兩個禮拜的儀式與祭祀,最後的最後,都將圓滿完成。

法鼓山的師兄師姐從一開始就希望我們能夠提供父親的生平,幫助他們理解父親,在告別式當天能夠更貼近些,而我一直抗拒這件事情,因為我覺得這實在是太形式上的東西了,所以一直拖著不理會。

昨天想通了,還是幫父親留下一些文字的內容,幫著我們子孫們回憶著。

老大這禮拜流感在家裡休息,這幾天也陪著我一起做了一些事情,昨天在寫父親生平的時候,她也幫著我找錯字、順句意,也算是給她的練習吧,等未來我哪一天走了,她也有個印象知道要做哪些事情。

父親楊裕芳,生於民國 32 年 5 月 21 日,出生地是台北市,家中排行三男。他有兩個哥哥,一個姐姐,兩個弟弟,一個妹妹,總共七個兄弟姊妹,在那個年代,祖父母的生產力算是正常輸出。

在祖父楊炎池、祖母楊呂金枝的養育下成長,父親高中畢業於新北市南山中學,在家裡已經算是高學歷的了;父親有扁平足,所以沒有當過兵,當時家中經濟狀況並不好,因此畢業後,父親隨即開始與他的親兄弟們一起承擔楊家家族的生計,從零售米開始,一小包一小包的賣,之後賣大包的,開始自己碾米與做批發生意。

那時候楊家很特別的一個地方是,男丁全部都住在一起,當時住在台北市和平東路一段的一棟三層樓透天厝,父親的家庭和他三兄弟們的家庭,還有祖父母都住在一起,即使兄弟們都已經結婚了,有了自己的小孩子,還是全部住在一起,所以那一棟透天厝,最多曾有 20 多人住在裡面。

楊家第二個很特別的地方是,共產主義,一直到現在,楊家都還保有著共同財產的制度,有些東西就是公家的,也就是說,沒有分家這件事情。

民國 58 年父親在媒人的介紹下,與陳阿英女士相識與結婚。

婚後和陳阿英胼手胝足,共同經營著家族工作與自己的家庭生活,那個年代楊家的媳婦要做很多事情,印象最深刻的是,每一房的媳婦,每個月都要輪值買菜與煮飯一個星期,在這一個星期,每餐都要煮給住在透天厝那 20 幾個人吃,而沒有輪值到煮飯的媳婦,就要去顧店、賣米,打掃,洗瓦斯桶等等工作。

民國 60 年,長女楊貞貞出生;民國 61 年,次女楊嘉華出生;在盼不到兒子的情況之下,本來楊裕芳與陳阿英已經打算去領養一個男嬰,也已經相中一個準備要抱回家,為傳宗接代而準備著,不過在最後一刻,陳阿英想要再等一下,而楊裕芳也支持這個決定。民國 65 年,長子楊勝凱出生。

三個子女們在父親與母親的教養以及人格影響下,都有著各自不同的發展與表現。

在我的印象中,父親對於做生意這件事情一直很有高的興趣與天份。父親的一生,也一直在思考著如何幫助楊家的兄弟們與子孫們過更好的生活,直到臨終前。

父親做的生意,基本上就是家庭式公司,員工都是自己與他的兄弟,公司都是從自己住的透天厝出發。

民國 56 年,在台北市和平東路一段 189 號成立「楊裕芳碾米廠」;

民國 60 年,同樣在台北市和平東路一段 189 號成立「大明煤氣公司」;

民國 70 年,在台北市和平東路一段 187 號成立「大明廚具行」;

不論是米店、瓦斯店、廚具行,都經營超過 20 年。

民國 75 年,在台北市和平東路一段 195 號成立「大明錄影帶」。

民國 100 年,為了讓楊家家族與子孫們有更好的生活,將近 70 歲的他,孤注一擲,很有膽識的成立「裕英建設公司」,自己擔任董事長,將位於台北市和平東路三段 117 號的家族所有地,興建成 13 層樓的大廈「裕齊軒」。完工後四房兄弟們也平均分配房屋的資產,每一家都住進新蓋好的裕齊軒裡,開始過著品質更好的生活。

題外話,我們在 2016 年成立引爆運動訓練,某種程度,我確實有受到父親的影響。當時看著年紀已經很大,而且對建築這個行業什麼都不了解的父親,竟然還有勇氣成立建築公司,我怎麼會輸他呢,而且給我種錯覺是,開公司好像也沒這麼難嘛。

但是經歷過才知道,不論是開公司或是創業,每天都是很掙扎與很煎熬,父親後來跟我透露,剛開始成立建設公司的幾個月,他很多晚上是睡不著覺,或是從睡夢中驚醒的。

雖然成立這些公司,父親是負責人,但是父親總是腳踏實地的做事,與兄弟們仍然並肩一起努力,每個人都親力親為的做每一件事情,像是扛米、送米、洗瓦斯桶、送瓦斯、裝廚具等工作都與兄弟們自己包辦著。

那段期間,父親與他的兄弟們日子很辛苦,每天早上一早就要工作,一直做到晚上,過年期間也是持續工作的,沒有太多的休息時間,但這些努力與奮鬥,都留下了很好的典範給我們這些後輩子孫們。

父親與兄弟們也懂得做公益,我印象我很小的時候,常常看著父親、或是叔叔伯伯,有空的時候,不說一句話就扛著兩包白米,騎著野狼 125 出門,然後一兩個小時之後才回來,後來我才知道,原來他們定期都會送米到育幼院機構,在能力範圍之下做能做的,來幫助弱勢的社群。

父親與兄弟們的努力,逐漸累積了許多成果,包括可以給家裡的子孫們更好的生活,衣食無虞。但是,父親仍舊是個很省吃儉用的人,對於自己使用的東西,除非是壞掉的才會再換,不然不會輕易浪費。

從我的觀點來看,父親是不懂得如何享受的人,終其一輩子都很辛勞,勞心也勞力,也不懂得什麼是放棄,一直到臨終前,他仍然掛心台北市和平東路一段的未來與安排,在病床上一直提醒著我接下來要注意的事情。這些人格與操守,永遠流傳在我們心中。

民國 108 年 5 月 17 日,父親離開了我們,無病無痛,回憶永在心中。

--

--

Akila Yang 楊勝凱
引爆的日子

中年的大叔,想要花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成為自己會欣賞的人。也開始學習創業 — EMPOWER 引爆運動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