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分析 | Dcard-在午夜夢迴時尋找到屬於你的共鳴
從發展歷程、運營模式、功能分析、競品分析深入分析Dcard,並延伸思考Dcard未來潛在的發展模式
前言
最近在滑Dcard App看看有什麼有趣的內容時,發現Dcard多了「創作者俱樂部」這個新功能(有可能是我手機App太久沒更新XD),而好物研究室也多了商品推薦的服務,這不禁讓我感到好奇,一個原先以「抽卡」聞名的社群交流平台,開始慢慢往購物電商與內容創作的方向開始發展,然而兩項新業務真的能夠與產品的核心價值能環環相扣,創造出不一樣的綜效嗎?,其未來的可能發展模式又是為何呢?
就讓我們產品研究院與大家一同探究Dcard吧!
本篇文章大綱如下:
- Dcard發展歷程
- Dcard運營分析
- Dcardt產品功能分析
- Dcard競品分析
- Dcard未來潛在的發展模式
一、Dcard發展歷程
Dcard產品介紹
Dcard是在2011年由簡勤佑與林裕欽兩位台大資管系的學生所創立,一開始創立的核心宗旨跟早期的Facebook有點相似,希望能夠過提供一個開放的匿名交友平台,讓每個人在平台上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共鳴,而Dcard的「D」則代表Destiny,命運的意思。
但相較於Facebook不一樣的特點在於「抽卡」,Dcard在每天的午夜12點時,系統都會隨機抽出一名學伴的邀請卡給使用者,使用者在收到邀請卡瀏覽過對方的自我介紹覺得來電時,就可以送出交友邀請給對方,而收到交友邀請的人,需要在當天午夜之前送出同意交友,雙方才能夠順利結緣,一旦超過這個時間,兩位使用者便不會再收到或是抽到彼此的Dcard邀請。
也是因為這項抽卡功能使得Dcard在各大專院校間迅速竄紅,一開始只開放給台大與政大學生使用,逐步開放給其他學校的學生也能來申請,最終開放給一般社會大眾也能註冊,Dcard會員擴張的過程很類似於台灣的社群平台PTT,一開始PTT的前身為台大BBS,只開放給台大學生使用,到後台開放大專院校的學生可以用,後來提供其他院校的學生也可以申請,但唯一與Dcard的差別之處在於PTT不能使用免費信箱如Gmail、Yahoo等進行帳號申請。
Dcard產品迭代歷程
Dcard起初是以網站的形式與大家見面,後來才提供了手機App應用讓大家可以在手機上盡情瀏覽Dcard上的社群話題,由於我也是到了Dcard推出手機App後才開始加入Dcard,因此我們就以Dcard App作為這次產品迭代歷程的觀察。
我們使用七麦数据網站所提供的數據來說明Dcard App從v1.0、v2.0到v3.0版本的迭代歷程,在版本v1.0的過程中,Dcard主要是為圍繞在核心的產品功能上做設計與優化,如修正瀏覽文章的Bug,
比較值得注意的是,Dcard App在1.16版本時,推出了學生證進行帳號驗證的功能,不像PTT在申請帳號流程時一定要使用學校的信箱才能做帳號的驗證,而在1.17版時也提供「話題標籤」的功能,幫助使用者在搜尋文章時,後台資料庫能夠同時在前台搜尋框中顯示出與此標籤相關的文章。
而在2.0版本時期(2018–2020),算是Dcard在產品功能的使用者體驗(UI/UX)上大幅更新的歷程,如在2.10-2.1.4版本中推出了追隨感興趣的話題、我的文章與收藏文章的功能,2.19版本推出收藏分類功能,2.30時推出圖片發文功能,在2.36版本提供iPone手機會員可以以Sign in with Apple的方式,使用Apple ID就能夠註冊與登入Dcard,2.55的小鈴鐺通、2.61的Dcard遊戲專區、2.65的Dark Mode、2.66的看板推薦、 2.7的藍勾勾與版主識別、 2.76的精華區、2.8、2.9推出檢舉與文章心情表達的功能等,都能夠顯示Dcard在本階段專注於在優化大學生們在使用Dcard的用戶體驗。
然而在此階段比較值得注意的功能有如2018年2.3.2版本所推出校園現實動態功能,讓大學生可以在學校看板以照片或影片錄製的方式來分享校園生活大小事,很像是Instagrm於2016年所推出的Story功能,但差別在於Instagram的Story可以發布在個人或商業帳號的主頁上,但Dcard的校園現實動態功能是以「學校」為主。
另一個比較值得關注的功能應用為「好物研究室」,該功能最初在2018年的2.2版本時推出,但一直到了2020年的4月,Dcard團隊才開始專注於在「好物研究室」的功能優化,如商品功能搜尋、購物流程問題,並提供物流免運等服務,據推測的可能是因為當時2018年好物研究室為一個試驗性質的產品,初期還想不到比較好的發展策略與運營方式,而到後來將原本僅限大學生註冊的機制,在此階段開放給一般大眾也能夠在Dcard上進行分享,瞬間湧入許多的非大學生身份的會員流量,隨著平台流量數與會員平均消費力的提升,讓Dcard開始有了發展電商平台的能力。
此時Dcard App的產品的標語也從2.0版本的「年輕人都在 Dcard 上討論」更改成3.0版本的「不限大學生,每個人都能找到共鳴」。
目前Dcard App更新到了3.6.0版本,在好物研究室功能中新增了「推薦演算法」的服務,能夠根據會員的喜好推薦感興趣的商品,強化了既有的購物體驗且主打多項商品免運費的服務,不禁讓人聯想到當初蝦皮購物App剛在台灣發跡時,也是透過免運補貼的方式來提昇會員購物的轉化率,來讓會員養成在該平台上消費的習慣,但與蝦皮購物App較為不一樣的地方在於,Dcard 的好物研究室商品介紹頁如同部落格分享產品使用心得的方式來與會員推薦商品。
二、Dcard運營分析
我們將使用商業模式圖(Business Model Canvas)來說明Dcard運營架構。
首先讓我們來說明Dcard的目標客群、顧客關係、通路。
- 目標客群:我們可以從Dcard Facebook粉絲專頁了解到其品牌的Slogan為「年輕人都在Dcard 上討論」,合理推測Dcard的主要目標客群介於20–35歲之間的年輕族群。
- 顧客關係:Dcard初期以「抽卡」功能的方式來維持與會員之間的關係,讓會員養成定期登入Dcard的習慣,中期則是透過優化使用者的UI/UX體驗,提供會員一個更流暢的社群交流平台,並收集大量的用戶數據,現階段則是有效運用這些用戶數據,給予個人化的推薦內容,來持續強化Dcard與會員間的關係。
- 通路:Dcard最早是透過網站的形式來提供服務,接著才有了Dcard App,而隨著社群媒體的興起,Dcard目前可以透過Facebook、Instagram、Youtube等行銷渠道來與會員或潛在顧客傳遞內容,如廣告投放、產品服務宣傳等。
接著我們來探討首Dcard的關鍵活動、關鍵資源、關鍵合作夥伴。
- 關鍵活動:Dcard為一項互聯網產品,其背後所包含的運營體系為數據管理、產品管理、內容管理、平台運營與維護等,Dcard才能夠持續地提供會員產品與服務。
- 關鍵資源:Dcard的關鍵資源除了內部團隊成員,如工程師、行銷人員、業務開發人員、產品經理等角色外,還包會員數所產生的網絡效應,如流量、活躍人數、黏著度等。
- 關鍵合作夥伴:Dcard為一個社群交流平台,其最重要的產品為「內容」,因此Dcard需要不斷地仰賴會員們在Dcard上生產的各式內容,另好物研究室與創作者俱樂部的成員也將會是Dcard的合作夥伴,一個提供商品內容,另一個提供更多專欄文章內容。
最後我們可以從Dcard的人才招募網站中了解到,Dcard的核心價值是希望能夠提供一個廣大的社群交流平台,讓每個人在此平台上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共鳴。
初步盤點Dcard的目標客群、顧客關係、通路、關鍵活動、關鍵資源、關鍵合作夥伴與價值主張後,我們來說明收益流與成本結構。
以下為節錄《天下雜誌專訪Dcard創辦人》的報導內容:
Dcard雖有龐大會員和流量,但如何轉化為穩定的金流和商業模式、帶動營收獲利增長,卻是一大考驗.......目前Dcard營收仍以廣告為主..... by天下雜誌
從上述的報導中我們可以觀察出「廣告業務」是Dcard目前最主要的收益來源,而廣告業務的收益主要是取決於該平台的活躍會員數量,當此平台的活躍會員數目越多,廣告的效益也就越大,目前Dcard的廣告收入來源可分為Youtube、Dcard網站與App的廣告收入,因此Dcard要如何持續透過「內容」來吸引會員造訪該平台並願意留下來就顯得十分重要。
而在成本結構方面,Dcard的固定成本為薪資、辦公室設備、零食福利等員工支出外,變動成本為產品運營的Server的資料儲存空間、維護成本,這些變動成本會依據會員在Dcard上的活躍程度來決定,若活躍的會員數越多,所產生出的數據與內容也就越多時,Dcard就可能會需要提升資料儲存空間、計算能力等以提供會員更好、更穩定的服務品質。
三、Dcard產品功能分析
我們採用Sitemap的方式來呈現與拆解Dcard的資訊架構(IA/Information)。
我們可以透過Sitemap來了解目前Dcard的產品功能為「文章」、「抽卡」與「商城」,而文章為Dcard的核心產品功能,包含內容管理、看版管理與搜尋管理等後台系統,來處理Dcard使用者的文案內容編輯、圖片影音上傳、使用者自定義分類與文章搜尋等任務,另一個核心功能為抽卡,透過演算法的配對機制,提供Dcard使用者於每天午夜12點時提供配對與發送邀請等任務。
會員中心則包含個人資料維護(帳號密碼、信箱、卡稱等),訂單維護(個人訂單列表、訂單明細等)與創作者俱樂部,該服務推測應該屬於醞釀階段,還尚未看到相關的功能與商業模式,推測未來可能會推出創作者首頁、主題分類、訂閱專欄等內容。
最後則是商城,也就是Dcard的好物研究室,點擊好物研究室可以觀察出該商城包含訂單管理、品類管理與廣告內容管理,若以台灣較多用戶使用的Shopee App作為對標的話,Dcard的好物研究室屬於電商平台的發展階段 ,缺乏購物車訂購流程、商家私訊等功能,也許這是下一階段的開發項目。
但若再更深入一點觀察,我們可以觀察或許Dcard目前好物研究室的定位為B2B2C,也就是Dcard會去邀請商家來平台上開店,提供商品給Dcard會員,但Dcard會員彼此間無法進行商品的買賣交易,也就是不開放個人商家,如同Shopee的蝦皮商城,而目前Dcard好物研究室發展的模式如同早期Shopee開拓台灣電商市場一般,提供購買者免運費的服務,以補貼方式獲取更多用戶,因此該如何脫離持續以免運費補貼的手法來獲取新用戶,降低獲客成本,提升購物轉換率,並做出與主流電商平台Shopee、PC Home、Momo等差異,或許是Dcard發展好物研究室下一階段的任務目標。
四、Dcard競品分析
在競品分析的部分,我們將以三個維度來與大家說明,分別為「主要競品」、「相似競品」與「相關功能」,以下是這三個維度的定義。
- 主要競品:與Dcard同值性非常高的產品,其產品主要功能都是圍繞在社群平台討論所打造,如台灣的PTT,美國的Reddit,日本的5ch。
- 相似競品:同樣與Dcard一般擁有「社群」的元素,但其產品的核心功能不是圍繞在社群討論所打造,如Facebook的核心是塗鴉牆,Instgram的核心是即時動態,但他們都保有社群的元素在裡面。
- 相關功能:就是Dcard目前有提供的附加功能,如電商購物(好物研究室),內容部落格平台(創作者俱樂部),去對標市場上主流的產品,如蝦皮購物、方格子等。
當我們定義好了競品分析的維度後,就可以開始去尋找我們要分析的產品,下方為我們大致根據Dcard主要競品、相似競品與相關功能所製作的一張分析表格。
Dcard主要產品功能競品分析
首先讓我們來檢視Dcard競品分析表格中「主要功能」的區塊,從下方的表格中我們可以到Dcard的主要競品,台灣PTT、美國Reddit與日本5ch在文章的產品功能上幾乎都有提供,唯一的差別在於PTT未有提供上傳與編輯影片的服務,可能是與PTT是採用學術網路作為後台伺服器的運營有關,因此許多網友都改用GIF的方式來呈現。
接著我們來查看同樣與Dcard有包含「社群」元素在其中的相似競品們,這邊列舉出幾個社群平台,如美國的MeWe、Facebook、Instagram與中國的小紅書,從上方的表格中可以觀察出,與Dcard有些許不同之處在於你在Dcard主頁瀏覽文章時,對方不一定要是你的好友,你才能看到到對方所發布的內容,因此同屬樣都包含社群元素,但差異在於與Dcard同質性較高的產品為「匿名社群」而Facebook、Instagram等屬於「好友社群」,除非對方的貼文設定為「公開」你才有辦法看到對方所發布的內容,不然你沒有辦法查看到他所有發布的內容。
最後在相關功能方面,這邊列舉台灣方格子、新加坡旋轉拍賣與台灣蝦皮購物,挑選的主因取決於目前Dcard想要向外拓展的兩個服務模式「電商購物」與「創作者平台」,首先從「電商購物」為產品核心價值的蝦皮購物,以反向對標Dcard的方式來觀察,蝦皮購物只保有社群產品核心功能的我的最愛、搜尋與追蹤,若是以「創作者平台」為產品核心價值的方格子,以反向對標Dcard的方式來觀察,除了缺乏視頻編輯的功能外,幾乎包含所有社群產品的主要功能,因此在發展以創作者平台為商業模式的服務時,「社群」依然是該產品的核心元素。
Dcard附加產品功能競品分析
結束Dcard主要產品功能之境品分析後,我們來觀察表格的下半部,也就是Dcard附加產品功能的部分。
首先我們先從Dcard的主要競品們作為觀察對象,從表格中我們可以發現,Dcard並未有「聊天室」的功能,這邊指的聊天室功能為無法針對不認識的人發送訊息,不像PTT可以丟不認識的人「水球」,除非雙方要因為「抽卡機制互相配對成功後,才能與對方開始私訊聊天」,其聊天室性質有點類似交友軟體。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特色「Coin」與「Premium」,首先Dcard未提供如Reddit「打賞」的功能,亦即如果你在Dcard上令你深深著迷、盯著螢幕呵呵笑的內容時,你只能針對文章內容發送心情,不能打賞這位發文者,而在Reddit上你可以透過購買Coin的方式,使用Reddit Coin去讓對方知道你是多喜歡他的內容,而PTT也有提供Coin的功能,P幣,可以拿去發錢(祭品文XD)、玩遊戲、養寵物等,增強社群平台的活絡度。
而Premium則是Reddit提供用戶們一個無廣告瀏覽的選擇,如同今天你購買了Youtube Premium,你在看影片時就不會因為廣告而影響觀賞體驗,同樣當Reddit會員購買Premium服務時,用戶們在該平台上瀏覽文章時,就不會出現嵌入型的廣告內容,可以盡情暢遊於社群討論的內容之中,這是目前Dcard沒有提供的服務。
接著我們來看Dcard相似競品的部分,一樣可以從「Premium」、「動態牆」與「Explore」三個特色功能來觀察,美國WeMe的「Premium」功能不同於用戶的無廣告瀏覽模式,而是提供用戶可以在WeMe上成立與設計自己的專頁來發布內容,「動態牆」則是這些相似競品的共通功能,Dcard也於2018年App版更時加入此功能,但差別在於相似競品「動態牆」比較偏向「展現個人生活為主」,與Dcard的以校園為主的校園動態牆性質不大一樣。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功能為「Explore」,也就是發現、探索的功能,Explore功能設計方式有很多種,如用手機GPS Location的方式來探索身邊的內容,如交友軟體常常使用這樣的方式來讓你每天發現周遭新的用戶,又或是以演算法設計的方式來推送你想看的內容,如抖音App就是透過左右滑動的方式來不停翻新「Explore」所產生的內容,Instagram可能是透過你的瀏覽喜好、帳號流量與粉絲數等指標,來推薦你「Explore」的內容,而目前Dcard尚未有堆出類似於「Explore」功能的服務。
最後我們來檢視Dcard相似相關功能的部分,一樣根據Dcard未來想要發展的服務好物研究室(電商)與創作者俱樂部(創作者平台)進行反向對標,在「Coin」方面,蝦皮購物有提供「蝦幣」來提供用戶於購物時可以進行消費折抵,旋轉拍賣則是提供用戶進行廣告投放,已在該平台上為自己的商店創造更多的流量與曝光,在「Premium」方面,方格子讓用戶購買Premium才能夠瀏覽一些創作者專欄文章,一方面教育用戶為知識而付費,一方面鼓勵創作者持續生產出優質的內容,這些都是目前Dcard好物研究室與創作者俱樂部尚未推出的產品功能。
五、Dcard未來潛在的發展模式
我們透過了解Dcard產品背景與發展歷程,進一步使用商業模式圖來理解他的運營體系,接這在更深入針對Dcard每個產品功能點,分析他背後的業務邏輯,與比較他與市場上同質、相似或相關功能的競品,其主要的產品功能與附加的產品功能差異與特色之處,最後我們可以循著本篇文章的脈絡,總結一下目前Dcard是如何從社群論壇走向商業化的發展歷程,並從中推測Dcard未來可能潛在的商業服務模式。
我們大致將Dcard是如何從社群論壇走向商業化的發展歷程分為品牌塑造、用戶獲取、會員經營與流量轉換四個層次,每個一層次都可以列舉出相關的數據分析指標來觀察,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透過如網路溫度計、socialblade、Amazon Alexa等平台來進行觀測,本篇文章就不多加贅述,我們希望聚焦在「流量轉換」這個層次來假想一下Dcard現在與未來可能會推出哪些服務應用。
若從Dcard目前的產品功能來觀察,Dcard未來很有可能成為一個社交型的電商平台,雖然目前好物研究室主要是以B2B2C的方式來進行,透過廠商評選的方式,邀請他們來Dcard上提供商品服務,而Dcard上提供用戶流量的合作模式來執行,如同Costco好市多一般,但未來Dcard還是很有可能會傾向開放個人商家做買賣,並朝社交電商的模式來發展,而社交電商有可分為:「團購型」、「內容運營導購型」與「興趣/社群型」。
「團購型」社交電商可以如蝦皮購物最近推出的團團賺就是走團購型的社交電商,以揪團人數的多寡來決定商家給的購物折扣,很類似中國的拼多多,而「內容運營導購型」的社交電商就以Instagram商業帳號為例,透過在Instagram商業帳號上分享生活內容,吸引到一群有相同共鳴的用戶後,在推薦用戶去購買商品,類似於中國的小紅書。
「興趣/社群型」社交電商主要聚集一些擁有相同興趣愛好的成員們,彼此可以在同一個群組間進行商品的分享交流與買賣,如591寶物交易網是以遊戲主題而形成的社群交易群組,新加坡的旋轉拍賣則是以興趣愛好而形成的二手商品交易群組。
另一個比較有趣的關注點為Dcard「創作者俱樂部」這塊,從申請首頁我們可以觀察出Dcard與創作者間的合作模式,創作者持續在Dcard上產出優質的內容,而Dcard提供用戶流量給創作者,讓創作者的內容可以有效地被看見,發展成如方格子或得到App等會員訂閱制、專欄付費模式,又或是往內容運營導購型的社交電商模式。
然而Dcard在朝向這些潛在的商業模式發展時,如何緊扣產品的核心價值,讓每個人都能夠在Dcard上找到共鳴,發揮社群的影響力同時,又能夠兼顧平台的內容自由度與豐富性,且不淪於充滿各式業配行銷等內容,是一個觀察Dcard產品未來發展的切入點。
感謝各位朋友的支持與鼓勵!
當你/妳閱讀完這篇文章後,請依喜歡與實用程度給我1–10個拍手。
讓我能了解各位朋友寶貴的回饋意見,撰寫更優質的內容分享給你/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