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心得|用學習十倍速進化人生

ckchuang
開發者特攻隊
Published in
12 min readAug 7, 2019
#Sent that mail (Photo by Chad Peltola on Unsplash)

昨晚報名參加了 ALPHA Camp 舉辦的講座「用學習十倍速進化人生」,由 ALPHA Camp 校長 Bernard 對圖靈鍊創辦人 Jeff 進行訪問與分享。

關於 Jeff 引用一下 ALPHA Camp 的介紹:

Jeff 生於臺灣,學於香港,深造於瑞士與美國。從大一開始,在香港連續創業,至今有三間公司,現為柏克萊研究所 visiting research fellow。

由於在得到講座資訊前,就曾經看過 Jeff 寫過的「高效時間利用法:給平行宇宙的自己」,最令我驚訝的當然是他只有 23 歲,除了自我懷疑了一下「我 23 歲時在幹嘛」之外,也對他的人生故事產生好奇。

講座內容由 Bernard 根據主題討論、對 Jeff 的訪問、最後面是觀眾問卷的 Q&A。

以下分享昨晚直播的會後心得及筆記整理。

會後心得

先寫心得因為直播筆記非常長。

聽完後對於其中幾個點印象比較深刻,簡短的說,Jeff 能年紀輕輕就能有如此成就主要歸功於他的「時間管理」與「積極」。

強迫自己聽演講時坐第一排、至少問兩個問題、會後寄信給講者,替自己創造機會。

Photo by Nicole Honeywill on Unsplash

像這麼積極的行動與勇氣,猶如當頭棒喝,因為我平常不管聽演講或開會總是會選擇靠後面或很邊緣的角落(好溫暖),其實某種程度上是源自於自信心的不足及害羞,但可能就因此錯失了許多就擺在那邊的機會。

#Send that mail

這是 Jeff 分享的其中一個主題,在他過往的經驗中,許多機會像是去 UC Berkeley 或是與 HBP 計畫的總裁對談等等,都是因為他「鼓起勇氣按下送出郵件的按鈕」,才得到這些機會。

當然背後所要做的功課一定是很多的,不然什麼都不懂就要找對方聊天,對方也不可能接受,就是隨時將自己準備好並主動出擊的精神。

學習時間不應拉太長,而要專注於學習的效上。

Photo by Ben White on Unsplash

他提供的方法是「限制自己在某段時間內學完今天預計要學的段落」,若時間超過後就不再學習,就去休息、給自己獎勵等,這種藉由強迫自己在時限內學完的習慣,讓他達到學習的高效率。

這點也值得來實驗看看,因為我自己學習習慣就是一天內埋頭苦幹個好幾個小時,然後就耍廢了好幾天,這種一曝十寒的方式當然進步的幅度就不快。

國小就決定要創業了,因為不喜歡幫別人做事。偏激一點說,我不想把時間花在別人的夢想上。

Photo by Benjamin Davies on Unsplash

這樣的想法是如此簡單直白,創業一直以來對我都不是一個選項,儘管當時大學時期校園的確也有許多講座或課程在鼓勵創業這件事,但當時沒做好時間管理,光是適應大學生活與應付學業就忙不過來了。

直到出社會工作後,最近也開始會去思考「我想追求的是什麼」這回事,意識到這樣繼續庸庸碌碌瞎忙下去似乎也不會有什麼改變。

在自己能說出「不想把時間花在別人的夢想上」之前,想來也需要夠突出的特色與專業才行吧,不然可能也只是像一個不得志又憤世嫉俗者的藉口罷了。

每個人的時間都是公平的,Jeff 他將時間花在自己的夢想上,我將時間花在一個自己沒那麼有興趣的產品上(就目前工作而言)。

因為這狀況最近也在一個人生十字路口上迷惘,除了偶爾去一些自己有興趣的產品的公司聊聊外,也想過是否應該停下腳步沈澱一下,或許休個長假、學點新東西,好好的思考下一步怎麼走,或許也是一種選擇。

人沒有分文理組,只有目標不一樣

Photo by Susan Yin on Unsplash

這題是在有人問「給文組生的發展建議」。

他的回答蠻特別的,雖然他是理組出身,但他認為人文社會的思維才是更難培養的,因為理科、技術類的知識,幾乎都有標準答案,也都擺在那邊只要肯學就會;但思維這種事是複雜的,也正是這些人文社會的能力才能驅動歷史前進。

是一個蠻特別的觀點,這邊就不分享自己的認知了,一不小心說得不好可能不小心就開始戰文理組了😂。

人生目標是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故事的人

Photo by Raj Eiamworakul on Unsplash

這一點也令我印象深刻,也認為值得效法。由於在過往的求學歷程中,我是那種把題庫寫過四五遍的學生,如果以火影忍者來比喻的話,我認為自己還蠻像小李的,雖然不是天才但靠努力去爭取好成績那種苦練型學生。

但也因為這樣制式的訓練與讀書方法,在往後的處事上都顯得比較少自己的想法。

舉個例子像是玩遊戲好了,我不是那種會自己發明奇特玩法然後練到很強,讓對手摸不清「這什麼鬼套路」然後取勝的玩家;而是比較偏向搜集資訊型,找出目前 meta 最強的組合,然後不要管為什麼,抄起來練到最強就對了(突然進入另一種語言模式…)。

扯遠了,重點是想說聽完這一段得到的啟發,就還是要多靠自己去發想一些自己想做的事,而不只是模仿別人成功的 pattern,除了遵循他人的模式去做不一定會成功之外,那也有可能不是自己內心真正想做的事,只是看起來好像很酷很厲害而已。

或許歸根究底還是要「勇於嘗試不怕失敗」這件事,一個很老套但有用的精神。

Photo by Will H McMahan on Unsplash

最後還有個心得是,聽這類型的講座就有點像讀一些成功者的文章一樣,聽的當下都會覺得這個很有道理、那個很有道理,聽完後如沐春風,當下充滿信心覺得「如果我照著這樣做也可以做到的」、「好!我明天就這樣開始實踐」,然後不知道幾個禮拜後又打回原形進入渾渾噩噩模式。

原本也以為自己是一個自制力很強的人,但衝勁常常都是因為某些事才會產生,像是兩年前轉職、去年參加鐵人賽等,在那之後就又回到一種缺乏動力的狀態,可能個性中真的有個拖延症的缺點。

為了要解決拖延症的狀況,或許直接「心一橫」替自己去接下一些任務,就有動力去做了吧。

所以像是為了經營部落格,目前就接了三個跟寫文章相關的項目,其中之一就是今年的 IT 鐵人賽,還真不知道這樣齁不齁得住😅,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直播筆記

我從對 Jeff 訪問才開始筆記,然後因為平常沒有邊聽邊做筆記的習慣,內容可能有些與直播不 match,如果直播有留下影片紀錄的話再回來更新。

回答除了 Jeff 的回答、Bernard 的分享外,也紀錄一些直播聊天室中,幾位觀眾強大的快速摘要重點,以下用 Q&A 方式筆記:

港科大求學經驗

  • 在港科大,研究、比賽、講座等機會非常多,甚至學校信箱內都有滿滿的鼓勵你創業的郵件。
  • 所以要如何把握想要的機會及從中做取捨,就需要做好時間管理,會盡量想把自己的時間表塞滿。

給目前大學生建議

  • 當你還找不到喜歡的、想做的事,就每個東西都去試。
  • 像是他就要求自己要有個習慣,參加每個演講時都去坐第一排、每場演講至少要問兩個問題,演講結束後寄 email 給講者說:「我是今天講座中有向您提問的…」加深講者印象,並保持與講者的聯繫,就是替自己去增加未來的機會。

去 UC Berkeley 的契機

  • 當時與圖靈鏈共同創辦人 Tina,特地自己買了機票跟訂住宿,去參加國外一個很大型的 hackathon。
  • 想說都特地來了就不想浪費機會,於是在活動後,自己寄 email 給史丹佛與柏克萊做區塊鏈相關的教授。
  • Jeff 開玩笑的說 email 內容大概是:「我是來自港科大的屁孩,想找你喝咖啡聊聊」。實際上內容類似簡單介紹自己、說明研究背景等緣由,想邀請教授喝咖啡聊聊天。寄出了九封,還真的收到了三封的回應。
  • 在與其中一位教授聊天後,他邀請他們到柏克萊的 Blockchain X-Lab 一起做研究,也才得到了這個機會。

為什麼選擇用 aCalendar

  • 使用 aCalendar 是因為 Google Calendar 在看週行事曆時不太方便,而這個 app 不僅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也能讓他對行事曆中的事件標註顏色,一目瞭然的區分哪些事是公司的、私人的等等。
  • 在上面提到的他寫的文章中,有更詳細關於他如何管理時間的方法。

正統學歷是否值得犧牲時間爭取

  • 學歷不是目標,而是學歷能不能幫助你達成想要的目標。
  • 在做好時間管理的狀況下,取得好成績相對而言不是一件太難的問題,若是跟工作上的難題比起來的話(像是去談客戶等),所以值得花時間去爭取。

如何有效培養自己學習能力、快速吸收並維持學習專注力

  • 這方面其實可以參考 Tina 發過的兩篇 medium 文章,她寫的更詳細,可以參考看看。(連結1 , 連結2
  • 他的答案的話,他認為學習時間不應拉太長,而是要專注於學習的效能上。
  • 假設今天某一段時間要學習某件事時,他會給自己一個時限,限制自己一定得在這時間內完成,時間到了就一定休息,並給自己獎勵,去做一些休閒的事。
  • 這樣的習慣會強迫自己因為時限的壓力而達到高效率的學習。
  • 另外他也分享 Tina 對學習的觀點,給自己一個心態是我與寫這篇論文的教授智商差不多,都是普通人,所以我一定讀的懂。
  • 他還補充一點是,他認為十萬小時定律不存在,效率高的話,當已經學到六七十趴左右就已經能贏過那個領域大部分的人了,那他就可以去學更多自己有興趣的事。

為什麼要學程式

  • 不一定要學程式,還是看你未來目標是什麼,因為還有很多比寫程式更好玩的事。
  • 但關於為什麼要學程式的話,學程式的話邏輯會變清楚,也可以做一些小工具加速生活效率。
  • 而且學程式的人,久而久之會有一種心態認為世界上所有事都是可能做到的,能透過程式去解析其中脈絡。

創業是原本規劃還是契機

  • 國小就決定要創業了,因為不喜歡幫別人做事。
  • 偏激一點講,他不想把時間花在別人的夢想上。
  • 而就像前面提過的,要盡可能替自己創造機會,機會衝過來就接下來,不要因為薪水等因素而放掉。

如何分辨他人建議是不是要接受

  • 他分享在書上有讀過一個觀點,如果有人給你建議,要不要接受的判斷方式很簡單,就是給你建議的這個人,是不是你想成為的楷模,不是的話就不要 take。

怎麼找到自己喜歡的事

  • 若你將時間花在上面時,會感覺不到花掉的時間,那就是你喜歡的東西。

怎麼找到可以一輩子喜歡的工作

  • 自己有個原則是:如果是做著那種工作,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的,那就會認為明天沒有價值,比較乏味。人生還是要充滿著不確定性才刺激。
  • 所以也有可能哪一天區塊鏈不有趣了,他就會想去學新東西。
  • 可以去思考這份工作,有沒有在挑戰可能性,探索未知的領域,帶給你的價值和人生體驗是什麼。

給文組學生的發展建議

  • 他認為人沒有分文理組,只有目標不一樣。所以不要因為自己是文組或理組而限制了自己。
  • 一定要分組的話,他認為文組才是未來世界潮流,因為理組的東西就在那邊,只要去學了就會,但文組不一樣,人文社會的內容充滿不確定性與複雜性,而也是這些才是能驅動歷史的。
  • 文組對人性敏感度較高,人的感覺很複雜,思維培訓才是不被 AI 取代的解答。

區塊鏈未來趨勢

  • 其實區塊鏈不是一個新東西,是利用古老的網路技術結合而產生的,它甚至做了大量犧牲效能的事去造成小部分優勢,拿來解決產業間一些可以應用上的小細節。
  • 區塊鏈的價值在,讓資訊層面提升到價值層面,而不透過中介人。
  • 第一階段,就是比特幣這一類的虛擬貨幣。
  • 第二階段,是以太坊、智能合約等應用出現。
  • 第三階段,因為之前的幾個階段效率太慢,目前趨勢在想改革讓它更快,但還沒有一個統一。

Jeff 的人生目標

  • 讓圖靈鏈變成大集團,可以囊括所有區塊鏈類型的應用,類似現在以太坊的狀態。
  • 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故事的人,有快樂的事、挑戰過的事、很多失敗但很少成功的事。
  • Bernard 建議可以讀自傳,刺激一些職涯發展的思考。

年輕人需要累積的實力

  • 年輕好處就是沒什麼可以失去,另外一個老套的說法就是「不要給自己找藉口,不要給自己設限。」

年輕的定義是幾歲

  • J:這問題有點尷尬,真要說的話我自己認為是 30,在那之後會進入沈穩的狀態。
  • B:我認為是有小孩之後,才會到另一個階段,重心不會全部放在自己身上,但體力在 38 歲後會有差。

怎麼看待知識焦慮

  • J:知識焦慮很好啊。能刺激自己多學習,也建議邊寫邊做筆記,在部落格發表出來。

Jeff 人生中最大挫折

  • 這題他想了很久,最後說是申請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沒上,與愛因斯坦擦肩而過。
  • 後來申請上另一間,發現那間離歐盟的人腦計畫總部很近,也是寫 email 給總部的總裁想要喝咖啡。
  • 寄 Email 能得到回覆的技巧:對寄信對象做足功課、提出 specific 的問題、誠懇、簡短。
  • 因為大部分的這些對象,都會覺得從來沒有收過這種 mail,會有興趣可能會有種心態是:「要聊就來聊啊。」

平常看什麼類型的書

  • J:看很多種類耶,先說不看的,不看科技直接相關的書,像是什麼「Python 入門」之類的,因為那網路上都有。
  • 會看人文社會、經濟學、辯論、歷史小說類型的。
  • 也推薦看丹布朗的小說,裡面有深度的人文知識,雜且深,推薦《大騙局》、《達文西密碼》(還有一本我沒記到)。
  • Bernard 也提到可以到 masterclass 去看丹布朗的課程。

後記

第一次寫這種直播訪問筆記,寫到後面覺得應該要統一 Q&A 的人稱,不然一直「他認為」、「他說」好像很多贅字,但暫時有點懶得改 XD。

心得的部分也是第一次嘗試不擬稿想到什麼打什麼,因為最近事情很多,希望沒有寫出一些太誠實的內容。

然後也有看到其他觀眾也做了筆記,是比較簡要且有整理過的版本,看內容感覺上就是聊天室中幫大家做快速摘要的人,這邊也分享一下連結

延伸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