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甚麼造成社會政策上的民粹主義?

am730hk
am730
Published in
2 min readJul 3, 2019

鍾劍華

有人經常會說,政府制定政策時「不能被民意支配」。

上次也大致談過了,如果有一個合理的政治授權過程,確立政府的制度認受性,政府便有較大的政治能量去抵住民意,推動一些未必在短時間之內得到接受,甚至一時之間被民意反對、但可能對社會長遠有利、又符合領導人及其政治意識形態的政策。

因此,高度簡化地說民主的政體必然會引致民粹主義這個說法其實很有問題,也經不起事實的驗證。

其實情況可能剛剛相反,一個經常處於政治弱勢的政權,更有可能為了討好人民,或因為要伏膺於群眾的壓力,而推行一些短視的,只滿足人民一時喜好的政策,從而舒緩政府面對的政治壓力。

在香港,每次當政府受到政治衝擊,面對市民的強力挑戰及不信任時,政府就總會出來說,要回應市民的訴求,又說要集中力量,首先處理好與「經濟民生相關的事務」。

歷來四位特首,誰沒有經過這個階段?特首林鄭月娥挾不錯的支持度當選之後,搞了個土地大辯論,然後不理會部分議員及市民的反對,拋出一個「大嶼願景」,甚至可能不惜用去大部分財政儲備。但到了今天,因為《逃犯條例》修訂造成的政治困局,大嶼人工島填海的相關撥款申請,還不是要暫緩嗎?

如果特區政府不是搞出現在這個大頭佛,可能還有足夠的政治力量推動這個有爭議的項目在立法會過關。但弱勢政府就需要向民意壓力讓步。

弱勢政府就只能放棄自己的意識形態及施政綱領,處處討好人民,以換取人民的容忍。

香港現在這種民主不得,又不能只看民意的困局,是政治制度落伍,遠遠落後於社會期望的結果。民主一定會引致施政上的民粹主義嗎?事實是剛剛相反!

政府缺乏領導能力,沒有經過政治授權過程的驗證,才更容易陷入民粹政治的困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