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還有一山高:談眼鏡蛇效應(Cobra Effect)

Andrea Dai
Andrea’s Discovery
Feb 18, 2021
Source: memegenerator

想請問大家:你是屬於rule follower,還是rule breaker?

作為社群的一份子,我們都認同法律是維護社會運作的最後一道防線,對吧?

畢竟人人都有不同的信念準則與道德羅盤,但至少白紙黑字的規定都是被認同不被接受的行為。

每個組織,從校園、公司乃至政府,都喜歡制定出政策,要求團體內的人遵守,至少大部分的人都會乖乖不踰矩。

不過也不可否認,一些鑽漏洞,或是遊走在灰色地帶的行為時有耳聞,甚至是本先立意良好的規範,到有心人士手上卻成了有利可圖的工具,反而讓一切弄巧成拙。

Source: Wikimedia Commons

或許鑽漏洞是人的天性,早在英國殖民印度時就發生過。當時英國政府為了要減少當地眼鏡蛇數量,所以決定動用群眾力量。

英政府頒布了一項法令,讓民眾每打死一條眼鏡蛇就可以獲取賞金,有錢賺誰不要!聰明的印度人就想出一個絕妙對策:自己養殖眼鏡蛇,自己闢財源。結果當政府發現這個漏洞後便取消獎金制度,沒有了誘因,這些人也不養蛇了,反而導致令眼鏡蛇被野放後數量急速上升。

同樣的「眼鏡蛇效應」也發生在法國殖民越南時期。當時河內鼠患嚴重,所以法國政府也提出了類似的獎金計畫,請民眾只要把老鼠殺死,再把尾巴交給政府作為證據即可獲取獎金。

民眾再次智取政府:把老鼠尾巴切下,再把老鼠放生,給其繼續繁殖的機會,這樣就有源源不絕的老鼠尾巴供給啦!政府,再次失敗。

Source: memegenerator.net

你可以說這是惡意鑽漏洞,也可以讚嘆人的小聰明,但兩件事實都證明了,政策或是解決方案只要規劃不當,可能會適得其反。

制定者身在其中,無法從客觀全面的角度預測所有可能(畢竟人的行為本就難以預測),加上我們往往會覺得自己想出了一個完美無瑕的計劃,有什麼會出差錯呢?

這時就不得不談經濟學中最重要的兩個字:誘因。

讀了四年的經濟系,我深深相信我們的一舉一動深受誘因驅動;簡單來說,人都是自私自利的動物,沒有動機,就沒有行動。

以上述兩例而言,對英國與法國政府來說,他們「天真」以為,消滅眼鏡蛇或老鼠所帶來的社會效益是整個社會公認的誘因,卻忘了金錢的影響力可是更大,導致這兩項政策成了錯誤的刺激機制。

Source: Pixabay

再舉一個更近代的例子。

由於疫情肆虐,全球經濟受到嚴重衝擊,各國政府無不祭出大規模的紓困法案與救市措施,希望能爬出低谷。

但如此大規模的貨幣與財政刺激,真的有助於市場復甦嗎?答案已經慢慢浮現了:這些為了防止通縮的對策,反向助長了通膨(惡性);畢竟,再次回到古典經濟的核心思想:政府干預,99%會導致市場失靈。

台灣人,再回想消費券的例子。對於刺激消費,該政策真的有所貢獻嗎?你真的「多」買了什麼嗎?還是只是把那筆錢,「照常」拿去買日用品、吃東西、繳房租了?

Source: meme-arsenal

眼鏡蛇效應充分體現了政府干預市場的不良後果,因為政府不會從人民的角度看待事情,他們一心只制定出自己認為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案,卻錯估了在廣大社會中,人人的誘因不同。

若我們無法對症下藥,成功找出正確誘因,「說服」他人行動,那就會放出難以控制的眼鏡蛇,結果問題非但沒有改善,還變得更加難以收拾。

說服他人、甚至要求他人改變行為永遠不是容易的事,誘因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老天,我們還有很多很多要學的呢!

--

--

Andrea Dai
Andrea’s Discovery

Heyy, this is where I occasionally post some worth-sharing, interesting fun facts, knowledge and notes, with another publication about my traveling st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