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友即敵、二元對立:談速食政治(Fast Food Politics)

Andrea Dai
Andrea’s Discovery
Oct 23, 2020
Source: Twitter @Donald J. Trump

喂,今天要談的不是政治人物吃速食的速食政治喔!

今天(23日)是美國總統大選最後一場辯論,世界大國領導人選舉理所當然深受全球舉目關注,而這兩位候選人、乃至民主黨與共和黨間策略都可感受到明顯對立。川普,更是激化美國社會兩不相容的眾矢之的。

有趣的是,我們總是被教導保持中庸之道,故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以往溫和派人物也較能獲得廣泛民意支持,「中間選民理論」(The Median Voter Theorem)在選舉中無往不利,然而放眼今日政壇生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雖然這回沒有有趣的實驗或理論可以分享,不過姑且也可以稱它為一種現象吧--今天要介紹的是由資深記者羅伯茲(Paul Roberts)2015年出版的《衝動效應》(The Impulse Society)。

Source: Wikimedia Commons

我記得我剛到美國的第一天,又渴又餓,第一間我踏進的店就是麥當勞。不只是抱持著「想嚐嚐看發源地麥當勞」的心情,更是只要看到這個黃色拱門,品牌的熟悉感就能輕易讓你上鉤。

人們喜歡品牌除了因為它可靠有一定品質,它還能替我們排除掉上百種其它類似選項,有效做出快捷輕易的抉擇。

快、快、快,講求效率正是衝動社會的基本原則。

「人之初,性短視,」這更是貫穿全書的主軸(而這與大腦運作機制有關!下回會來詳細介紹介紹!)

於是當我們以為我們身處一個自由意志的社會,擁有前所未有的多樣性與自由選擇,我們錯了;衝動效應無所遁形,這股力量發揮在個人的時間、金錢分配,慢慢延伸到企業,甚至連政治界也受牽連,以產出的「政治速食」供給社會運作。

Source: Needpix.com

政治速食之所以得以發展,必須歸功科技發展。

網路用戶們都不免有這個困擾:社群媒體的廣告似乎完全為你量身訂做,讓你難以克制消費衝動,或將你的目光緊緊抓住,不讓你逃離螢幕控制範圍。

透過大數據與演算法,廣告者得以掌握用戶的基本資料、喜好、乃至對特定議題之意見等,將受眾更精確分類,鎖定不同目標,傳播投其所好的廣告。根據同溫層效應(Stratosphere Effect),人們較重視與其信念一致的事例,而受到肯定與認同後,會加強對該事情的信念,更加冥頑不靈。

過去,人們只能透過廣播或電視等無差別的統一標準廣告接收資訊,除了基本盤外,政治人物乃須為了討好中間選民,祭出溫和中庸的政策,最後使左右兩派人士不至於出現明顯歧見,但這一切都在「微目標鎖定廣告模式」出現後改變了。

政治人物不必再擔心他們較為極端的思想不被接受,緩慢採取更激進的主張,因為他們深知受眾喜好,不必擔心惹惱潛在選民。就算意見不被其他人同意,沒關係呀,反正那些人本來就不會投給自己。

Source: CONCORDIA THEOLOGICAL SEMINARY, FORT WAYNE

再者,人是群體性的動物,對於「我們」,人會有歸屬感以及認同感;對於「他們」,不適感與偏見則會油然而生。

別忘了,大腦最喜歡走捷徑,將人歸類並標籤化是最簡單區分你我的方式。政治人物強烈的意見表達,成為分類的強大助力;你不同意,你就是跟我不同國。

那你可能會問,原本的那些中間選民們呢?想想看所謂的速食:快速、簡單、高熱量、重口味又不健康。誰不愛?如同在政治上,一目了然的目標更能吸引民眾,越簡單、越誇張,越好吃。打出如速食般簡短響亮的口號,比起複雜多元的盤算,更能擄獲人心。

衝動效應推波助力,人們逐漸以自利為中心,不再如過往真正的中間選民仔細思量左右兩派的政策。政治人物對於人的群體認知相當熟稔,透過激化對立,選民們就像上鉤的大魚一般可口,於是乎兩派人士經營理念愈趨簡易而激進,最終形成二元對立,水火不容。

Source: Pixabay

如此非敵即友的政治氛圍,政治參與不再意謂努力取得共識,或是為了更廣大群眾的利益各退一步,它變成一個「個人化」的場域。人人追求私利,依據亞當斯密的理論,最終應導致公共利益的調和,但當外部成本不受管控、追求手段無法無天時,反正將導致災難性後果。

社會分裂是其次,諸如全球暖化、公平正義等長遠價值的宏觀議題,因為對立而無法透過合作解決,最終仍是民眾遭受毒害。

除了苛責政治人物將一次次選舉當作遊戲,作為公民的我們無形中也受到衝動效應的驅動,成為助長對立社會的棋子。

冷靜下來,目光放遠,最重要的還得踏出舒適圈,克服認知失調,接納不同聲音。

「我並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畢竟老生常談,但能做到的人,屈指可數。

--

--

Andrea Dai
Andrea’s Discovery

Heyy, this is where I occasionally post some worth-sharing, interesting fun facts, knowledge and notes, with another publication about my traveling st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