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要的沉默?

溝通的意義

Andrew Wong
隨遇而安
Jun 1, 2020

--

Photo by Erwann Letue on Unsplash

聽說人愈大會愈孤僻。

即使性格比較內向,在聚會中也會「適當地多話」,令不少人誤以為我是個外向的人。可是,近來連扮外向也無力了,大型聚會中說話愈來愈少,寧願把想法收起來。

也許到了某個年紀就失去可塑性。有人提出不同意見,很多人第一反應不是思考,而是本能反應般的反駁。討論變成各自表述,無人聆聽。每次遇到這些場面,我只想早點離開。

再者很多事情其實是瑣事,誰對誰錯都不要緊。人生短暫,就別管太多了。

Source: https://xkcd.com/386/

畫公仔要畫出腸

每件事情都要說得清清楚楚,十分沒趣。很多時候,溝通不是靠語言。字裏行間的訊息、一個眼神、一個笑容,比說話所能表達的更多。

可惜,社會好像變得非黑即白,沒耐性也容不下半點曖昧或較複雜的想法。說個笑話都要解釋笑點,寫件瑣事都要利申,不累嗎?要知音人才體會到,不正是溝通的樂趣嗎?

一直覺得英國人說話很有趣 (還是中國人、日本人也是如此?)。英國老闆明明是說 “I only have a few comments” ,卻能清楚表達 “Please re-write completely” 的意思。只是今時今日,也許下屬會以為寫得很好吧。下圖的「英英翻譯」十分準確,而把"British" 換成「老闆」可能也很貼切。

Source

打破沉默

瑣事不談不重要。但遇上真正重要或是有公共性的事,還是要鼓起勇氣發聲。

也許我太介意別人的看法和反應,常常覺得「費事同人嘈啦」而把自己的想法收起來。慢慢才發現,拖延不會解決問題。不說出來的問題繼續存在,心中的擔子只會愈來愈重,遲早把人壓倒。

我想,無論親情、愛情或友情,一段關係都不應只建基於共同的想法,更重要的是互相尊重和體諒。把一切收在心內,對己對人都不公平。

特別是香港今日變成這樣,其中一個原因是很多有能力和影響力的人(不是我)因種種顧慮保持沉默。好了,很快想說也不能說了。

欣賞敢於表達想法、不介意別人反應的人。這個世代中,勇敢比明哲保身重要。在這段時間,隨了要多走幾步,也要在重要的事上(有智慧地)多說兩句吧。

--

--

Andrew Wong
隨遇而安

在金融界打滾,草擬疑似法律文件之餘,也想寫那些更值得去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