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革命

在網絡演算法中重拾獨立思考

Andrew Wong
隨遇而安
Mar 31, 2020

--

Photo by Greg Rakozy on Unsplash

平行時空這個概念,在科幻小說和電影中不時出現。主角回到過去,改變了歷史的軌跡,時空一分為二,同樣的人物在不同時空下有不一樣的經歷。電影《那些年》有句金句:「也許在另外一個平行時空裡,我們是在一起的」。即使柯景騰和沈佳宜在現實中沒相戀,但在某個平行時空,也許成為了戀人。 (但這樣就好嗎?以他們的性格可以長久下去嗎?)

到了今時今日,平行時空早已走出小說和電影,到了我們身邊。我們身處的,就是一個個平行時空。即使大家都在Facebook看新聞,我們所接收的資訊,對世界的看法,也可以截然不同。

資訊太多,時間太少。Facebook, Twitter, Instagram 等社交媒體就用演算法就我們挑選(它們認為) 我們最關注的訊息。每一個like, comment 及 share,甚至mouse 和眼球停留的時間,都可能成為社交媒體資訊庫的一部分,決定我們見到的下一個 post,是立場新聞、香港警察還是新假期。久而久之,我們的 news feed 就充斥著我們「喜歡看」(包括每次見到都俾嬲嬲) 的資訊。

Personalisation 可以節省時間很方便。但長久下去,科企將會巨細無遺地知道我們的年齡、性別、作息時間和喜好,再根據廣告商或政府的要求,控制我們所接收到的資訊,從而慢慢影響我們對購物、娛樂,甚至是時事和政治的想法和行為。長此下去,我們和「現實世界」(歡迎自行定義) 的距離只會愈來愈遠。

Matrix 的紅藥丸和藍藥丸 — Source

用社交媒體獲取資訊,總好像有點懶惰和被動。漫無目的掃著 news feed ,交給Facebook 去挑選最搶眼、最誇張的內容,會令人忽略了沒那麼誇張卻更重要的新聞,也沒有機會好好思考新聞背後的意義。

即使要花多點時間又有點麻煩,我也寧願去看蘋果日報的每日總覽 (不是「最hit」!) 或立場新聞的每日文章精選,再選有興趣的閱讀。國際新聞就主要看 The Economist 的 morning news briefing,簡單知道每日世界大事已經足夠。

我想,更大的問題是在這個分秒必爭的世代,我們會否追看最新最快的,而忽略了更重要的?Work from home 這段日子,看了幾本小說(池井戶潤的《陸王》很不錯),也看了很有意思的《21 世紀的21 堂課》,比起 Facebook 有營養得多。也有些時候,把時間留給自己,漫無目的放空一下,也好像可以平伏緊繃的心情。

無法緊貼最hit 熱話而引起的 fear of missing out 是真實的感受。不過,世界太大,發生的事太多,無論如何都會 miss out。花時間在自己認為有意義的地方就可以啦。

--

--

Andrew Wong
隨遇而安

在金融界打滾,草擬疑似法律文件之餘,也想寫那些更值得去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