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我講出我們最後何以生疏

再見過去的朋友

Andrew Wong
隨遇而安
Jan 2, 2020

--

Photo by Kevin Gent on Unsplash

科技日新月異,即使相隔半個地球,也可以在Facebook/Instagram 看到朋友的近況,用WhatsApp/ Telegram 隨時聯絡。不過,通訊愈來愈易,溝通卻好像變得愈來愈難。

垂手可得的往往沒人珍惜。很久以前,會發六毫一個的SMS,把訊息改了又改,想清楚內容、計好字數才發出。收件箱只可以收藏幾十個訊息,很重要很珍貴的才會保留。現在iPhone 放多少都可以,卻沒有太多值得珍惜的訊息了。

「朋友」是個有趣的概念。相信大家都會認為「識嘅人」和「朋友」是有分別,可是界線卻很模糊。溝通和相處會令「唔識嘅人」變成「識嘅人」,再變成「朋友」。那麼,很久沒溝通,又會否由令「朋友」變回「識嘅人」,甚至是「唔識嘅人」呢?這些「過去的朋友」,實在不懂得如何稱呼。

和這些過去的朋友久沒聯絡,就彷彿愈走愈遠。偶然想約一個朋友吃飯catch-up 一下,得到的是已讀不回。我知大家都很忙,不過應一句「得閒再約」也不會花費太多時間吧。在這個人生階段,再加上這個時勢,沒了幾個朋友正常不過。可是,想起了以往的友誼,總覺有點惋惜。

不再在學校、公司見到對方,或是彼此的生活和追求的東西不同了,就沒有了共同的話題。工作沒趣,吃喝玩樂玩(??) 我完全不在行,政治又好像要避談(雖然根本避不了)。通訊軟件再發達,我也想不到有甚麼可以談。又或者,這只是我個人的問題?(掩面)

也罷。有心維繫友誼的,也不一定要談甚麼特別的話題。跟一個很久沒見的朋友發了一句”Merry Christmas”,之後收到 “How are you”。閒聊兩句近況,沒有說甚麼特別的事情,卻令我感到大家還是朋友,沒有因久沒聯絡而變回「識嘅人」。

交流的重點往往不是內容。在爭分奪秒,每件事都看似很緊急的時代,還會見下面、東拉西扯談兩句,已經很不錯。時間,也許就是我們能夠給予別人最珍貴的禮物。

常覺得人生就是一場旅途。走到不同的階段,身邊的人也會不同。沒有對與錯,也不一定有甚麼原因。

與其執著失去的,倒不如珍惜所有的。祝願現在的和過去的朋友新年快樂,今年比上一年好。

--

--

Andrew Wong
隨遇而安

在金融界打滾,草擬疑似法律文件之餘,也想寫那些更值得去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