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業所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衝擊

在從奧美決定離開時,偶爾也會回首思忖是否因為當下情緒而做錯決定,是否被一時的受不了而蒙蔽了雙眼。

然而為了消弭自己的疑惑與探索那一直看不到希望的感受,我決定不再從工作狀態回首離開的理由,也不再定睛在哪個領導者的原因。而是從產業開始,去分析產業的轉變,並歸納自己在未來職涯發展與當下做這決定的理由,以及在天秤兩端我的底線為何?於是寫下了在奧美7年對業界的觀察與所謂「數位轉型」的可能性。

大眾媒體壟斷的舊有美好時光

在二戰後70年間,因著科技的轉變,我們有了電視、廣播、報章雜誌等等媒體出現,多數的企業主並不直接面對客戶,他們將商品提供給大型通路、同時透過投遞大眾媒體的廣告,搶佔消費者的注意力。因此,到了60年代,人們開始認為廣告不應僅是提供商品資訊,而是可以透過說故事的方式,提升人們購買的意願。於是,廣告代理商開始出現,我們開始發展各種可能,也慢慢造就現在廣告代理商的工作流程與模式、Brief單的出現、業務策略創意的流程等。為的就是在既定的媒體形式上,創造最有效的內容,進而提升銷售。

過去企業與顧客之間隔著千山萬水。企業只能透過大眾媒體廣告來打動顧客。顧客也不容易聯繫企業。因此廣告公司地位舉足輕重;其對顧客的「洞見」與直覺,可負責聯繫企業與顧客兩端。

過去企業與顧客之間隔著千山萬水。企業只能透過大眾媒體廣告來打動顧客。顧客也不容易聯繫企業。因此廣告公司地位舉足輕重;其對顧客的「洞見」與直覺,可負責聯繫企業與顧客兩端。

廣告公司的運作流程逐漸形成(Source: 廣告企劃法)

行動網路出現改變了人們接受訊息的形式

而行之有年的廣告產業,隨著行動網路的出現,衝擊整體的廣告產業。人們的注意力被各種媒體給釋放,進入所謂的「碎片化時代」,過去掌握大眾媒體在熟悉的版位上作業的工作模式,一瞬間,沒有新的方法論填補傳統廣告公司的作業流程與形態。廣告公司被迫被各種數字、社群形式、平台疲於奔命。

90年代前到現在傳播渠道的改變

過去 20 年廣告公司更加吃香。網路提供了各式各樣的新媒體通道,企業反而更加手足無措。不是趕緊把廣告預算由電視移到網路,就是增加行銷預算,全線作戰,更仰賴廣告公關公司。廣告公關公司過了多年的好日子,頻頻跟企業說:「我知道世界很亂。但我們是掌握顧客心意的專家,放心交給我們吧。拿更多預算出來。」

廣告業競爭者的改變

因著消費者的注意力不同,行為模式不同,過往廣告公司所擁有的優勢開始被動搖。也因此吸引了新的玩家加入競爭,分食客戶的預算。而在其中廣告公司正也不知不覺的面臨「快樂缺氧」的隱形風險當中。

1.顧問公司數位部門的崛起

隨著上雲與數據化後,企業發現自己與顧客之間的關係越來越近,也越來越熟悉和顧客直接溝通後。傳統的顧問業(Accenture、Deloitte、IBM、PWC),發現自己長年透過電腦協助企業建立網站、訂單系統、供應鏈管理。多數的顧客資料多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們告訴企業,廣告公司或許可以拍出不錯的廣告或很好的創意,但我們可是資料專家,沒有人比我們更懂顧客。而比起廣告業面對行銷長,顧問業更直接面對執行長,不知不覺,廣告業發現自己變成這些科技顧問的一個包商了。

2.數位巨頭的直接進攻

然而更糟糕的是,過往廣告公司有著與媒體公司良好關係,能為客戶帶來更好的媒體效益。但隨著科技巨頭FB、Google的壟斷,然而現行的雙巨頭努力的去除這層中間的關係,主動找上企業,教育企業如何有更好的成效廣告表現,如何表現廣告素材帶來更好的廣告演算法。甚至邀請客戶要求媒體公司提供透明帳戶,讓正牌總部直接協助企業的廣告有更有效的運用,打擊媒體公司常有的回扣制度。同時也讓客戶漸漸不再重視數位的「創意」也同時讓數據與資料的重要性遠大於「創意」。

(傳統的媒代公司透過壟斷多數媒體銷售管道,因此廣代有其議價空間。除了大型企業可以直接購買廣告,多數仍須廣代的協助)

(而如今當巨頭壟斷時,雙大廣告商變消除中間的代理商角色)

「The challenge to agencies posed by Google and Facebook — the publishing giants of the online world — is less immediate but more existential. It mainly threatens the big media-buying agencies that aggregate client ad spending and funnel it to publishers and TV networks.」-The Wall Street Journal

3.新型廣告公司的彈性靈活

而因著創意的空間小,時效性低。傳統大型廣告公司,收費貴、溝通時間長變成了無法忽視的缺點,此時中小型廣告公司以快速且預算較低的姿態殺入市場。彌補填上客戶對於快速素材的需求,以及變動性大取代性高的需要。依附在千變萬化的演算環境裡脫穎而出。他們比大型廣告公司更懂得抓取速度,更懂得數位巨頭的遊戲規則。一小步一小步吃掉大型廣告公司的預算。

對大型廣告公司的期待

然而面對這樣嚴峻的情勢,大型廣告公司喊了好多年「數位轉型」卻越發不知該往哪個方向轉去。或許我們該重新檢視,從競爭狀態當中,找尋大型廣告公司可能的優勢。

1.發揮大型公司的規模化優勢

相較起一般小型的廣告公司,大型廣告公司其龐大的可複製化與快速建立起標準工業流程的優勢,是一般小型廣告公司做不到的護城河。若大型廣告公司放下燒肝、免洗人才的工作模式。試圖找到可以大量規模化的商品,便能築起廣告業的護城河,維持一定利潤的工作類型。

2.先行者優勢的策略整合

雖在資料上比不上數位顧問公司,然而,在傳播上數位整合能力或是傳播的經驗值上,傳統廣告大廠仍是業界的先行者。我們需掌握在數位整合策略的關鍵資料與數據分析能力、觀點,即能發揮效益與數位巨頭與數位顧問強化出差異。甚至進行異業上的結合,為市場帶來更好的成效結果。

那些將離之時的最後時光

在即將離開之時,看見讓我下定決心的因素莫過於:

  1. 組織架構鼓勵業務以外的人們無需當責
  2. 承上原因,人們越來越容易做出搪塞的決策
  3. 制度架構暗示人們不要創新
  4. 過多繁瑣的流程扼殺人們的熱情
  5. 免洗人才的理所當然

要離開一個帶給我許多養份與成長的地方,在情感層面多多少少都讓人不捨,然而這次的自由,不再是累了想休息,而是真真切切的需要在這產業嘗試新的可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