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王》(The Lion King)

Angelo Samsa
/機遇之歌/
Published in
5 min readJul 18, 2019

我小時候(其實也不小了那時,都可以投票選總統了,只是要再過兩年才第一次有總統可選)很不愛《獅子王》,就覺得改編自《哈姆雷特》的劇情,再加一點《亨利四世》裡種所喜愛的福斯塔夫(電影裡變成彭彭和丁滿)的有趣處,實在是很弱智化原著。當年我真的有一種奇妙的堅持,其實哪一齣迪士尼(當時還是迪斯奈)動畫不弱智化,讓迪士尼動畫復興的《小美人魚》就很偏離安徒生原來那種決絕的、只有我是正版真身愛情女王的浪漫情懷。但結果《獅子王》是二十五年前的票房大黑馬,衝得比誰都快,後來變成百老匯音樂劇,我還超想去看,想看各種據說超強的動物偶戲。但到現在《獅子王》音樂劇來了兩次台灣演出,我都沒去,因為演出都在小巨蛋,這場地怎麼能表演戲劇呢?(好啦,一切都是我挑剔。)

《獅子王》的「真獅版」電影我還是第一時間看了,真獅版改編自當年動畫《獅子王》,所以現在看起來根本沒有人會提莎士比亞了,《獅子王》本身就成為原著,成為經典。真獅版當然不是真獅,還是動畫,是VR加CG,但在迪士尼一連串動畫改成真人版live action version(拍了《仙履奇緣》、《美女與野獸》、《阿拉丁》,還有即將上檔的《花木蘭》)的風潮下,手繪獅變成電腦繪獅。換成另一種動畫的《獅子王》實在很奇妙,是動畫又是真獅,全程沒有真實場景的「真實」攝影電影。

二十五年後再看這個故事,我沒那麼堅持莎士比亞了,但還是會為了獅子是榮耀國國王,但又是捕食王國內的猛獸而覺得勉強。不管穆法沙說的道理多麼動聽,獅子稱為萬獸之王只是形容其勇猛,並不是王國統治者,也沒有君臣禮儀跟臣屬關係。這一點在動畫版時反而沒有那麼突兀,可是當畫面栩栩如生時,這種與現實不合的感覺就被加強。動物們看到獵食者獅子,逃都來不及了,怎麼還會去慶賀小獅子誕生哪!真實感強的畫面引發了寫實的感受,但奠基於動畫裡的動物擬人宮廷故事之下,寫實就卡住了。

而真實感也不都是壞處,真實版也展現了一些畫面的力道,特別是曠野景觀,或者電影生生不息的循環主題,而這是當年動畫的畫面無力傳遞的。但矛盾處也在這裡,動畫可以擬人化,也就不會有真實的要求(就像阿尼可以一直被爆頭),場景可以寫意而非寫實。變成真獅版強調的是畫面寫實,就很容易破壞原先在動畫版裡可以說得通的邏輯。

當年動畫版裡有一場我很喜歡的段落,琥碧・戈珀配音的鬣狗耍寶描述她聽到穆法沙(我記得以前用「穆」,這次卻變成了「木」)出現時發抖的感受,非常誇張逗趣。這段在真獅版沒了,整個鬣狗群的角色設定也大改動,感覺是不脫符合寫實與擬人的價值拉鋸。

我覺得這次真獅版《獅子王》給我的最大收穫是,對比前幾次尼士尼動畫改編真人版的體會,這次更明確發現動畫電影與寫實電影類型的差異。(嚴格說是迪士尼動畫電影,不然也有很多其他動畫是很寫實的)不一定說真人演出就很真實、一定寫實,提姆・波頓的風格當然不真實,吉勒摩・戴托羅也不太守著現實世界,但他們都拍真人電影,因此問題不在於真人,跟畫面真不真實無關,而是如何處理「寫實感」。真實,是畫面所描述的和畫面外的世界在形體上所展現的一致性程度有多少,可能跟畫面風格有關;寫實,就是再現人際關係、社會關係、發現世界上事物的層面,如同《小說的興起》(The Rise of the Novel)談的是讀者在新興媒體(當時是報紙)借助之下,亟欲想知道各種新聞沒有辦法知道的事物——無法進入的有錢人家、角色的內心等等,所以寫實小說興起。(好啦,論證很難,這真的是永久的題目。)

真獅版《獅子王》的導演強・法夫洛(Jon Favreau)前兩年拍了《與森林共舞》(The Jungle Book),改編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英國作家吉卜齡的同名作品。在這故事裡,主角男孩可以同動物講話,帶有奇幻成分,所以CG的運用主要在呈現這些可以說話的動物,使其帶有真實感。就如同法夫洛導演的前兩集《鋼鐵人》(對,法夫洛導演也演了《鋼鐵人》裡的快樂・霍根,他自編自導自演的《五星主廚快餐車》有復仇者明星助陣),CG的部分是為了表現高科技的真實感,寫實感是由小勞勃・道尼的演出撐場。這種寫實的分寸要怎麼拿捏,跟畫面呈現的風格有關,跟故事要讓觀眾如何相信有關,非常非常有趣的一門課,真獅版《獅子王》真的一腳踏入了非常奇特的領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