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斯洛伐克遇見黑洞計畫|楊蟬蓉

搜尋記憶、創造記憶的漫漫長路

Arts Observer Field Archive
aofa
Apr 22, 2020

--

城市裡,總有一些在不同時代被歸類為邊緣/遺落/不進步/等待整理的角落。有些地方在後人還沒到訪前就消失了,有的地方仍有殘垣可以讓人思古、拼湊歷史;有的被新興建築與交通網絡取代,只能從史料中去找尋當日的樣貌;有些則是幸運地受到政府與民間的重視,列為古蹟或文化資產予以保存。當我們在面對眾多的失落之地與故事,要如何取得話語權與權力去介入這些舊地的再生呢?

黑洞計畫紀錄攝影之一:Dúbravské 礦坑,曾為二戰武器產鏈提供銻原料。圖片:黑洞計畫網站

一群由斯洛伐克文化人組織參與的黑洞計畫,正在透過行動梳理背後的脈絡、解答這個問題。2020 年 2 月在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提斯拉瓦, SOGA 拍賣藝廊的《黑洞》(Čierne diery)一展,展出多件以建築遺跡為題、兼具美感和歷史文化的插畫印刷作品;在藝廊商業包裝的背後,是長達五年且持續進行中的文史記憶踏尋計畫。

生於遺跡之國

經過中世紀佔地與戰爭的紛擾,位處歐洲中心的斯洛伐克,在境內留下為數驚人的 255 座城堡及莊園宅院遺跡,加以不同時期移民的遷徙,更在村莊邊緣留下許多非主流族群的古老墓園。又 20 世紀兩次大戰後,斯洛伐克曾為蘇聯的一部分,而蘇聯在 1991 年解體,斯洛伐克在 1993 年從捷克斯洛伐克獨立,2004 年加入歐盟。隨著世界局勢與市場的變遷,眾多曾經發達的軍工礦業廠房、戰時通聯用的隧道,過往的百貨商場或澡堂等生活處所,或消失或漸趨荒廢,不少仍處於確認保存價值及取得維護經費的灰色地帶。

2014 年開始,黑洞計畫便在斯洛伐克關注境內失落的地方,如因產業轉移被淘汰的工坊、因生活需求建造的塔台,因戰爭需求而存在的礦坑等被遺忘的歷史痕跡,經常是我們擦身而過、無法理解脈絡的老舊建築。目前已踏查了數百個地方。黑洞計畫建立了一個網站,將踏查的一部分場域,依照過往用途分類羅列在網頁上,並細心提供文史脈絡及紀錄影像,已然成為探索斯洛伐克眾遺跡的資料庫。

這些地點的文史撰述及影像紀錄由媒體人 Martin Lipták、Andrej Sarvaš 與自由業建築師 Miroslav Beňák 三位核心成員進行。隨著計畫拓展至設計、印刷與社區公共空間等專業,平面設計師 Michal Tornyai、建築師 Lívia Gažová 陸續成為黑洞計畫的固定合作班底。

黑洞計畫歷年踩點定位圖。圖片:黑洞計畫網站

將文史紀錄轉為設計版畫

2015 年起,黑洞計畫開始與設計工作室 KAT(現已關閉營運)及平面設計師 Michal Tornyai 合作,將文史記憶及影像紀錄藝術設計化。他們購買日本 Riso 孔版印刷快印機,以 Risograph 孔版印刷再現所關注的歷史建築。此一嘗試在當地的設計市集獲得熱烈支持,讓黑洞計畫開始跨足平面視覺設計。

經過五年的時間,黑洞計畫孔版印刷的創作者共集結了 50 位創作者,各來自藝術、插畫、建築、設計等領域。他們或由黑洞計畫團隊邀請,或由創作者自己主動接洽,協商作品的執行方式、創作主題與風格。黑洞計畫支付創作者包含創作費及印刷版權的報酬,銷售盈利則投入老舊空間的公益計畫。黑洞計畫在接受眾創作者不同風格的同時,也發展出獨特的品牌質感。

黑洞計畫曾在斯洛伐克城市 Trnava 及比利時歐盟議會大樓內辦過展。今年二月,Soga 拍賣藝廊舉辦黑洞計畫在斯國境內的第二次大型印刷設計展,共展出 2014 年累積至今的 189 件孔版印刷作品。

《黑洞》展覽現場。Lívia Štokingerová 攝影。圖片:黑洞計畫臉書
黑洞計畫孔版印刷作品之一。主題為首都城區北邊的 Patrónka 彈藥工廠,曾在1942年作為集中營之用,約有 7800 人由此遣送至死亡集中營。

意外掀起的收藏熱

為何黑洞計畫能進到商業藝廊呢?黑洞計畫成員 Lipták 表示,將孔版印刷作品推向藝術設計收藏之路並非他們的初衷。但現在對新銳創作者而言,能與數年來累積了數千或數萬支持者的黑洞計畫合作,是提升能見度的一種管道。即使是新銳創作者的作品,在黑洞之名下,也能在開賣五分鐘內銷售一空。從插畫、地圖至作品集,黑洞計畫無一不堅持「限量」印製,讓作品的收收藏價值上升。

在設計市集裡,黑洞計畫的孔版印刷作品每件均為 25 歐元(現約台幣 820 元),往往被買家以數千歐元轉售。同樣地,黑洞計畫年初推出限量 850 本的《失落的布拉提斯拉瓦》一書,收錄有黑洞計畫合作插畫家 Daniela Olejníková 的 30 件孔版印刷作品,同樣在數小時內迅速銷售一空,由於此書宣告絕版不再製,價格已在拍賣網上翻倍。

黑洞計畫曾在一年兩度的當地設計市集裡擺攤,吸引兩千多名民眾從早上五點開始陸續排隊,只為購買十點開賣的限量作品。但超過半數的民眾無法買到作品,過量的受歡迎程度已對欲維持經營自由度的黑洞計畫造成壓力。由於黑洞計畫無意承接如此的市場重量,宣布未來不再參加設計市集活動。

即便無意將作品歸類於高價值的藝術收藏範疇,黑洞計畫仍然創造出一股手感設計風潮,滾動了設計與收藏的在地風氣。更特別的或許是他們在僅有 50 萬人生活的首都以及 540 萬人的國度,引發了逾千民眾的收購熱潮。

《失落的布拉提斯拉瓦》一書。圖片:黑洞計畫臉書

至於幫黑洞計畫辦展的 SOGA 拍賣藝廊,是一間以藝術畫作及古董拍賣為主要業務,以斯洛伐克藝術拍賣市場領導地位自居的商業藝廊。SOGA 拍賣藝廊看見黑洞計畫在藝術市場的潛力,主動提案合作辦展、辦公益拍賣會。所謂的公益拍賣會,是由過去收購作品的民眾及創作者自發捐出自己所藏的孔版印刷作品,進行公益拍賣,拍賣成交單價自 800 歐元至 4000 歐元不等。

根據 SOGA 拍賣藝廊提供的資訊,兩次公益拍賣會總交易金額達 27,915 歐元(約 92 萬台幣)。第一次拍賣會以線上形式進行,計 15 件印刷作品及數本《黑洞》作品集,以 13,765 歐元成交;第二次為實體拍賣會,計有 4 件印刷作品及一本《黑洞》作品集,共以 14,150 歐元成交。現階段,黑洞計畫規劃將這筆經費投入進行中的老宅院再生計畫。

多元呈現場域議題,讓舊地再生

當黑洞計畫從影像文字紀錄走向多元呈現時,關注公共空間與居民參與的建築師 Gažová 便成為他們的夥伴,參與相關的建築與社區計畫。她在數個再生計畫中,為當地居民與外地訪客搭起認識文史遺跡議題的橋樑,也在搭建過程提供當地吉普賽聚落住民就業機會。

2018 年 7 月,黑洞計畫在斯洛伐克中北部的小鎮 Spišský Hrhov 與 Gažová 的新創建築團隊合作,進行「森林桑拿建置計畫」。此小鎮位於重要景點斯皮什城堡附近,雖具有悠久的傳統歷史與工藝文化,觀光價值卻未如鄰近城堡受到重視。黑洞計畫挑選可以眺望城鎮、沒有人為干擾的森林地,透過網路群眾募資在短短四天內取得經費,以對環境友善、對當地居民有助益的堅持,仿照北歐的傳統桑拿房工法,建造了一棟桑拿浴小屋。目前由當地居民進行管理,任何有興趣的民眾都可以透過網站預約免費使用。

而黑洞計畫中與公益拍賣相關的「老宅院再生計畫」,執行地點位於斯洛伐克東南部小鎮 Jelšava 的歷史大宅院。其原本在 16 世紀中期至 17 世紀初為修道院,至 17 世紀中後期由當地望族增建成法國古典主義風格建築。搭配當地政府進行的整修計畫,黑洞計畫租用大宅院一部分的空間,計畫以木材、玻璃、鋼橋將老舊空間改裝成住宿場所,提供預訂的遊客以隨喜付費方式入住,所得納入建築整修經費。

黑洞計畫紀錄照,位於 Jelšava 的大宅院。圖片:Denník N 黑洞計畫專欄

黑洞計畫不只透過建築改造,提出舊地再生的解決方案,他們在 Jelšava 所處的 Gemer 區域還曾與斯國網紅合作,也曾在獨立音樂節期間組織導覽活動,造訪二戰期間興建的通聯隧道或是鄰近的文史古蹟、鋼鐵冶煉廠、工業遺跡等,引領觀眾進入並瞭解歷史遺跡,將之轉化為觀光路線的可能潛力。

另一項持續進行的計畫,是印製斯國各城市的建築紀念地圖。地圖上列出具代表性的歷史與現代建築,以及曾為在地產業的廠房遺跡。從 2016 年首次出版首都地圖以來,已陸續完成了 Trnava、Žilina、Prešov、Banská Bystrica 數個城市的紀念地圖。目前正在製作 Trenčín 的部分,將來只差 Nitra 與 Košice 就能完成斯國所有的城市地圖。

黑洞計畫城市紀念地圖系列。Nora a Jakub 攝影。圖片:黑洞計畫臉書

獨立製作與募資的堅持

至於在經費方面,由於對於想做的計畫都已有明確的期程、目標規畫、執行方式,黑洞計畫希望在各種資金挹注之下仍能維持獨立性。據黑洞成員 Lipták 透漏,他們拒絕商業廣告代言,通常也不會申請政府的計畫案補助。

筆者觀察,前述的森林桑拿建置計畫及 Jelšava 老宅院再生計畫,其實都能藉由黑洞計畫的孔版印刷作品販售,甚至是該團隊數年累積的關注度,促發民眾參與公益拍賣會及募資平台上取得主要經費。

孔版印刷大功臣

黑洞計畫可以說把關注文史遺跡形塑成一種社會風氣,或可稱之為社會運動的觸發者與行動者。孔版印刷作品在其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引發一股設計收藏風潮之後,斯國國家美術館也表明收藏意向,欲將這次在 SOGA 拍賣藝廊展出的 189 件展品、連同未來黑洞計畫的印刷版畫購入館藏,但黑洞計畫最終還是決定免費將這些作品捐贈給國家美術館。

如同每件限量的孔版印刷作品即便享有名氣,仍以均一價在黑洞網路商店販售,所得利潤投入民眾在再造空間的免費使用上一樣,某種程度來說,黑洞計畫選擇放棄商業操作的主導機會,堅持初衷,敘說被忽略的遺跡故事。他們繼續在斯羅伐克各地執行各項計畫,進行文字紀錄、影像敘事,以印刷設計再現舊地、以公共建築計畫邀請居民參與。

路還很長⋯⋯

由黑洞計畫所蒐集、羅列、逐步建立起來的記憶,實則應證了國家轉型延伸出的文史保存問題,尤其是在歷史流轉與城鄉開發的過程中,被放棄及被淡出的那些。它們是怎樣在政治與經濟權力的影響下被抉擇的呢?那些停滯的文史記憶又會走向何方?我們其實都走在面對被遺忘、失落以及重建記憶的漫漫長路上。

黑洞計畫創造的設計收藏熱潮,提升了文史遺跡在一般民眾之間的名氣與能見度,值得觀察未來是否能在其他的空間計畫或遺跡保存議題上,掀起再一波的正面效應。

About the author|楊蟬蓉

在台灣長大,倫敦教育學院藝術設計教育碩士學程畢業,現居斯洛伐克。喜歡逛博物館、尋找可愛的舊物、織布、手工蕾絲創 作、攝影、寫字、在大自然探險。

Edited by Fiona Che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