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茶人與拉格 2

pinkchange
aofa
Published in
Jul 16, 2022

很難解釋什麼是 Raag。

我抬頭問 guru(指具精神導引的老師),到底什麼是Raag,他沈吟了一會兒,接著笑了出來「實在很難用言語說明啊」。雖然,我們還是可以將所有的複雜簡單化,用最簡便的話語言之,說它是由各種特定音律(包括特定的上行音階與下行音階)、特定的節拍數,表達特定的時節/氣氛/心情/環境。

北印度古典音樂(Hindustani)的樂理與南印度音樂(Carnatic)相似但不同,若要近乎完美地談論北印度音樂,恐怕沒有投入數十年、甚至一輩子的時間,也很難觸及這門學問的深處。在此僅以皮毛獻醜,淺淺提及我所知道的北印度古典音樂⋯⋯,不過我同時也有一種感覺,好像北印度古典音樂本身就在拒絕被深透地完整掌握,因它們迂迴纏繞、似是而非,如同宇宙之浩瀚,人的複雜,如何有可能野心征服呢?

首先,印度斯坦的音符概念 Sa Ri Ga Ma Pa Dha Ni Sa,並不完全等同西洋樂理的 Do Re Mi Fa So La Si。在西方樂理中,所有音階都是既有且固定的,但在印度斯坦樂理中,每個音符猶如種姓制度一般有不同的位階,且不同 Raag 的音符相互間的音程關係會改變。例如 Raag Yaman ,最具優位的是 Sa(Ni 加裝飾音),總是樂曲宇宙的開頭與結束,其次為 Ma。而 Sa 與 Pa (chala)永遠不動,Ri Ga Ma Dha Ni(swaras)則有上下兩個半音的升降,降半音叫「Komal」,升半音叫「Teevra」。

不同 Raag 有不同的作曲旋律,就好像中國五聲音階喜歡用的宮商角徵羽,但非常不同的是,各種 Raag 在旋律的上行(Aroha)與下行(Avaroha)有著不同的範式,且特定的音符有特定喜歡的裝飾方法。以 Raag Yaman 來說,它的上行音符(Aroha)Ni Ri Ga Ma[Tivra] Dha Ni Sa’,它的下行音符(Avaroha)Sa’ Ni Dha Pa Ma[Tivra] Ga Ri Sa,Re Dha/Pa 在上行時必加裝飾音。

此外,節奏上也與西方樂曲尋常的 3、4、6、8、12⋯ 拍不同,北印度古典音樂節奏彷彿有特殊的時間概念(或因與舞蹈結合發展),除了尋常拍數之外,還有 5、11、13、17 等的質數數拍,且每個節奏的重拍與過門都有名稱,存心要搞死我們這些門外漢。不過印度斯坦音樂的概念是無盡的循環,如同宇宙的生生滅滅,每個段子只要遵循在對的拍數入場,音樂便能無盡無窮地流洩下去。所以,樂師們上台前不怎麼需要彩排,開啟什麼樣的 Raag,Tabla 打著什麼樣的節奏,這個節奏將永恆循環,永遠不需要中斷,即使音準變調、有弦斷了,只要拍子仍在,演出都仍能持續不間斷,隨時都可以再醞釀出樂曲的高潮。靠著對 Raag 的理解、經驗、直覺性的氣氛掌握,不同器樂的所有樂師,都說著共通的 Raag 語言。

photo: Andrew Purdam

這天,我們步入新德里一家擁有百年歷史的樂器製造老店。話說披頭四當年來印度時,就是來這家老樂器行參觀,喬治・哈里森的第一堂西塔琴課還是由第二代老闆教授的。現任老闆主人 Ajay 是這家器樂行的第三代傳人,雖然在相距三百公尺的地方還有另一家店同名樂器行,但牽涉分家的故事,不在我們整個下午的優美談話中。

閒聊間,有個老先生帶著一把 sarod 走進來,原來是某知名西塔琴大師的兒子,父親留下這把琴給他。但他沒有保留父親的音樂天份,長年在尼泊爾經商,琴沒怎麼彈年久失修,帶來店裡修理修理。

這把琴是老闆 Ajay 的父親親手製造的琴,他手捧著這把繼承兩家人兩代情感的物件,臉上滿是笑容。老先生講完自己的故事,外加淡然描述 2015年遭遇尼泊爾大地震的情景後,老闆也講起了自己的故事。

Ajay 說,整家店是從祖父開始的,原來祖父的父親是巴基斯坦一位樂器演奏家,閒暇時喜歡敲敲打打做樂器,影響了祖父,開始以製造小手風琴為業。後來,在因緣際會之下,祖父開始與朋友合作,拜師學習製造西塔琴,在拉合爾(Lahore)開創一間樂器製造行,做得有聲有色。但幾年後碰上 1947 年印巴分治,朋友被迫拆夥,他則帶著不到一半的家產遷來德里,先是在 Paharganj 落腳,十多年後在時髦的康諾特廣場(Connought Place)開了現在這家店。他們祖孫三代再也沒有回去拉合爾。

跟煮茶人一樣,在這片次大陸的土地上,每個人都帶著新的或舊的離開家園、創傷、成為施暴者或受害者的故事。

--

--

pinkchange
aofa
Editor for

Translator/ writer/ editor/ skateboarder/ sitar practicer, lives in Banglad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