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gest #008 — Stop Rambling in Meetings

AppDev Ooops
AppDev Ooops
Published in
Jun 9, 2022

Stop Rambling in Meetings — and Start Getting Your Message Across Anne Sugar

我想我們都有過以下的類似經驗:

  • 一場會議結束後,發現自己好像來旁聽的,一句話也沒說
  • 一場會議結束後,卻馬上忘了剛剛自己講了什麼,但總之講了很多
  • 一場會議結束後,你對某一個人講的內容百般佩服,但對其他人的還好

通常在這種念頭產生時,多數人只會停留個幾秒想一想,便開始繼續在日常工作中開始忙碌,如果你也是的話,試著停止這種做法,一場精煉的會議,能提升與會及溝通效率,是會大幅提升會議傳達的準確率的!

要怎麼做?

很簡單,靜下心來去衡量自己的會議表達狀況,以下做法找個小型會議開始練習吧!

觀察你的溝通貢獻

這是個很簡單的事情,但通常會被我們忽略,其實就幾個提問在會議中自己詢問一下自己,並且給自己設立目標再做出對應的適當作為即可:

  • 這場會議我講話了嗎?
  • 這場會議需要我多講什麼嗎?

「該講多少話」會是一個不容易取得的平衡點,天秤的兩端過於極端都不太好,要避免成為「乏味長篇大論」或是「存在感超低的旁聽」,依據自己的說話步調給自己先設立初淺的目標,像是:

  • 我只能講 1 分鐘
  • 即使他人把你想講的也講掉了,仍然 Echo 一下做簡單的發言

慢慢的將習慣養成,就會對「適當的切入對話」有所體悟。

當然,如果你今天會議的角色很可能會輕易的影響會議走向,那適時的當「旁聽者」也不是件壞事,有時候讓他人優先發言再彙整想法產出的決策會更加準確!

「溝通」不等於「只能用說的」

「講了半小時,與會者卻一知半解的看著你?」

我們時不時會看到某些人在討論的過程中,突然走到附近的白板,拿起白板筆就是一陣狂寫狂繪,你可能會心想「你畫的東西不就跟你講的一模一樣?」是沒錯,但那是剛好你理解的正確,「確保他人理解一致」對於訊息傳達者是一件最重要的事情,而當你就是那位傳達者時,請解開你所有的溝通錦囊,讓溝通變得更直觀:

  • 傳達數字:資料視覺化的圖表
  • 傳達流程:流程圖
  • 傳達想法:精簡的圖文簡報

即使有了這些方法還是怕不夠,那就找個最單純的方法輔助,找個白板邊講邊畫,雖然我們可能畫得很不怎麼樣,但會發現講完後有很不一樣的效果,甚至有人會開始基於你畫的東西跟你討論,並多補個幾撇上去呢!

濃縮再濃縮、提煉再提煉

「想像一下,講話跟簡訊一樣有字數上限?」

濃縮取重點的道理大家都懂,但往往會擺錯維度,將一段長篇大論從 30 分鐘壓縮到 5 分鐘說完,本質上還是講了長篇大論,而且更糟的是為了要壓縮講完的時間提高語速,結果造成聽者更聽不懂所傳達的意思。

精簡溝通的面向是指「字數」而不是「時長」,字數越精鍊相對應的溝通時長也會變短,藉而讓聽者能接收到最重要的精華,有什麼好方法?很簡單,在會議前將你想講的內容「寫下來」就對了。

舉例來說,口語上講這段話沒什麼問題,或多或少也有聽過類似的話:

「下一步我們會找 PM 一起來討論一下這件事的具體作法」

但把這句話寫下來後,其實會發現重點只有一個,那就是要「找 PM」,所以我們可以濃縮掉很多不必要的詞彙:

「我們會找 PM 討論下一步」

當然,這件事情也沒有絕對正確的定義,但如果沒有細心的咀嚼自己講出的話,冗詞贅字肯定會佔據不少對話的時間,不妨試試看!

找個方法提醒自己放慢腳步

我想我們或多或少會有這種經驗,當你在準備一場重要的會議或分享時會先自己進行排演,比方說我要在 30 分鐘內分享團隊上一季的產出,練習時往往能準確的落在 25 分鐘左右完成,並悠悠的留個 5 分鐘給聽者 Q&A,但正式上場時,結束的點往往都會落在 20 分鐘甚至更短,然後留下一些錯愕的聽者及一段超長的空白時間。

因為緊張驅使通常會在正式場合有比較快的語速,而往往說者會無感進而越講越快,導致上述的窘境,練習場合、不嚴肅的會議或許還有人可以給予指點適時的打斷,但重要會議上可由不得我們選擇,這時找到一個方法能打斷「自己講太快」的自主方法就極為重要。

拿杯水上台、刻意在簡報中製造休息點、捏自己的手都是方法,把握原則就是自己能將這個動作完全融入自己的溝通過程即可,因為如果是用「自己提醒自己」的方法,難免也會遭遇緊張驅使而遺忘。

Summary

溝通方法不像寫程式,不是讀完幾本書、看完官方文件就能馬上套用的,軟性層面的議題往往需要長時間累積和大量練習慢慢養成,有紀律、有意識的自我練習更是重要,從小而大、從淺至深,讓自己慢慢的從小型會議練習不要當冗員或是演講,久而久之套用所學及經驗至大型場合,這趟過程除了聽者能慢慢感受到之外,最大的感受者應該會是自己本身,挑個適當的時機開始嘗試吧!

凡事起頭難,一開始也能直接找個身邊的同事,了當的向他表明你要練習的面向並請益 Feedback,從他人的觀點反過來檢視自己也是個很關鍵的作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