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gest #007 — Mixpanel 產品指標設定指南
Published in
Feb 24, 2021
我們知道做產品功能上線後,仍需要追蹤一些指標,來衡量產品功能規劃是否成功,使用者是否埋單,後續該做什麼改善。但在規劃產品時,該怎麼設定衡量指標呢?
Mixpanel 有提了一個 Framework 方便大家歸納,有幾個面向可以規劃:
Focus Metric — Active usage(活躍使用者)
該功能最大顆粒度的最關鍵指標
Leve 1 Metrics(一級指標)
Reach(處達度)
該功能處達的人數
Activation(活躍度)
有多少「新」使用者踩過了該功能的關鍵情境(而成為該功能活躍使用者)
Engagement(互動度)
使用者使用該功能的頻率有多高?
Retention( 留存度)
有多少使用者為上一期的活躍使用者,而這一期仍然活躍使用的?
Business-specific(特定商業目標)
達成特定商業目標的情境數有多少?
Leve 2 metrics(二級指標)
二級指標通常會承接一級指標的內容,再做更細部的分析。
舉內文中影視娛樂產業 App 的處達人數為例:
- 若該功能是特別為了「獲取新用戶」而設計,則會基於一級指標「訂閱人數」這群人,再詳加區別出屬於「原本就有在用(Retanined)」、「原本沒有用,但後來有在用(Reactivated)」、「新用戶來用(New)」這三類族群。
- 若「新用戶來用」的人數是有在上升,且在族群別是佔預定比例以上(假設在某一段期間內,使用該功能者有 20% 是新用戶),則可以說明此功能規劃否方面是成功的。
結語
每個「指標定義的情境」都跟產品的特性息息相關。
- 若產品屬於使用者每天、很常在用的,可能觀察的期間會是 1 週、2 週為一個期間,如:每天都在用的社群軟體 Facebook / Instagram, 每天都會拿來聽音樂的音樂服務平台 KKBOX / Spotify…)。
- 若產品屬於使用者定期偶爾使用的,可能觀察的期間會是 1 個月、1 季,如:網路銀行(一個月至少確認一次進帳)、一季買一次衣服的服飾購物網站。
但最終,這些指標數據的用途,都是拿來衡量功能的成功與否、後續該怎麼調整方向的依據。
所以,回到最初,仍是整個團隊需要了解公司為何需要做這樣的功能?它要解決什麼問題?它要創造什麼效益?它的限制會是在哪裡?再小心謹慎地解讀這些數據,以免有快樂的假象,或是過度解讀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