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裝置時代的網站UI/UX設計法則讀後雜感

Archer Lin
雅砌工坊
Published in
Feb 19, 2021
圖片引用自 博客來

科斯托蘭尼 aka 德國證券界教父曾說過:「投機是種藝術,而不是科學。」

我個人則認為UI/UX不只是一門藝術,更是種科學。好的UI/UX設計可以在不需額外成本開發新功能的前提下,藉由提升產品的可用度(Usability),最大程度的提升產品的品質與價值,很可惜這門科學在本公司完全不受重視。本公司所做出來的產品往往一堆塞滿一堆功能,別人有的功能我們也要有,沒人沒有的我們更要加;每月每季永遠都在提新需求、開發新功能,論功能「數量上」完全不輸人,外觀介面卻是往往充斥著「中華民國美學」,令人不忍卒睹,實際使用體驗也是讓使用者處處倍感挫折,常常會在網站或App內「迷路」。

本書作者原田秀司於東京大學工學部畢業,目前身為日本平面設計師協會的一員,以實際範例解說了網站架構設計、裝置介面設計,乃至經驗設計也就是UX的領域,整本全彩印刷,深入淺出,舉例詳盡,相當精采好讀。

網站架構設計最重要的便是佈局模式(Layout Pattern),是採單欄、雙欄、三欄、還是格狀設計?是否有根據使用者不同裝置不同解析度皆有適合的呈現也就是所謂的回應式網頁設計(Responsive Web Design;RWD)?還有探討顧及頁面變化量的設計、互動性表現頁面前後關係、導覽列的系統設計,兼顧網站整體的一致性與個別頁面的靈活性。

裝置介面設計則進一步談到物理性制約(如螢幕大小、螢幕方向、輸入方式的影響)和軟體制約(如文字特性、圖片特性、Web與App設計差異)、和畫面捲動方向的影響、互動反饋(滑鼠、觸控板、遙控器)、無縫式介面(覆蓋式、嵌入式、滑動式、輪播式、增量捲動、增量翻頁...等),在介面設計上各種須注意的地方與提升使用者體驗的技巧。

最後一章的經驗設計則是著重理解與體驗,要從根本理解網站構造是具有「垂直、水平、前後」的立體結構,而不是僅靠繪製一頁頁平面的線框稿(Wireframe)了事。最後討論到了「極簡、自然」和一些設計的共通概念,消除無意義的重複,濃縮精華,留下重點。

體貼使用者的心,就是設計的原點

設計美醜這種事相對主觀,你看像稿紙我看倒像綠豆糕,見仁見智;但一個產品若90%以上的使用者都認為醜,請不要懷疑,真的是醜得很客觀了。

這本書的書背寫著:「體貼使用者的心,就是設計的原點。」這句話由日本人來說真是再貼切也不過了。日劇台詞中常會聽見的「優しい(やさしい)」這形容詞有溫柔、體貼的意思,也有簡單、安心的意思;日本人真的是一個內建「以不麻煩別人為最高指導原則」具傳統美德的民族,怎麼可能好意思會設計出一個「讓使用者感覺困惑甚至困擾」的產品?偏偏這種產品在我國比比皆是,令我好奇這些產品是否是以「惱怒使用者」為最高指導原則。而本公司的各項產品,在設計時到底有沒有好好「體貼使用者的心」呢?還是只為了潮流跟風一些科技關鍵字(如:前幾年的大數據、物聯網,現在的5G、AI…)不得不而推出?為了已敲定的發布記者會長官要剪綵而壓縮時程?為了年度KPI達標容易升遷加薪而不斷新增功能?一個產品不考慮合理性易用性,不斷包山包海地添加新功能,不管舊的沒人用的爛功能死活,也不管新功能到底有沒有人用,搞出一堆華而不實的功能,活像把樣樣通樣樣鬆的瑞士刀。有沒有人真的靜下心來,用心傾聽,使用者使用後的體驗和感受如何?使用者到底需要什麼,不要什麼呢?

切水果時會優先想到水果刀,還是瑞士刀?

公司圖書館進了這本書,真的很好奇到底有誰借過了?

可憐哪~

延伸閱讀:為何京都鐵皮屋比台灣美N倍?他説關鍵在教育Dcard原文

日本京都的鐵皮屋 (翻攝網路)
台灣的鐵皮屋 (翻攝網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