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ETF做資產配置投資全世界-股債篇

Archer Lin
雅砌工坊
Published in
Nov 6, 2020

先前分別提到了股票篇債券篇的資產配置(Asset Allocation)投資策略,本文則主要說明股債配置的策略,用股票與債券的指數型ETF來投資全世界。

關於資產配置的定義,綠角大大說得實在太好了,請容我直接引用這段:

資產,指的是各種金融資產,包括股票、債券、現金、REIT、黃金,等具保值、資本增值、現金收益等功能的金融資產。資產配置就是將財富分散到各種不同的資產之中,目的是為了達成長遠的財務目標。而藉由適當的配置,可以在這通往目標的過程中,將財富的波動程度控制在個人可以接受的範圍,並有很大的機會可以達成目標。

本文主要聚焦股票與債券,在此就不討論貨幣、黃金、原油、REITs等金融資產和其他衍生性金融商品。結合股票篇債券篇的資產配置,我們可得到一張股債配置的總表如下。其實,我花了一些心思整理出這張表,認真看懂的話,這張表就可道盡一切我想說的了。

製表者:Archer Lin (2022.03)

Portfolio 1就是股債各一檔的投資組合,是Vanguard系列最簡單最無腦的配置,只需要煩惱自己設定的股債比例與定期「再平衡(Rebalance)」即可。按照自身風險承受度,股債比(VT : BNDW)由高而低可設為9:1、8:2、7:3、6:4......等等。如果是追求最高報酬、完全可忍受短中期波動虧損的人,甚至完全不配置債券或債券部位改為持有現金水位伺機加減碼股市的投資操作也大有人在。譬如《彼得林區征服股海》的傳奇經理人彼得林區就不愛投資債券,深信股優於債,從股海中精挑細選優質好股票,長期報酬率一定遠勝於債券。

如果嫌買兩檔還是太麻煩的話,iShare公司還有發行一套ETF可以幫你自動配置好股債比和定期再平衡,也就是AOA/AOR/AOM/AOK系列,這真的是終極無敵超級懶人投資了,依自身風險承受度從中選定一支,買進並長期持有,搞定一切。不過懶到極致的缺點就是,其費用率會比上述Portfolio投資組合來的高,還有配置上會缺乏自己調控比例的彈性,當市場走一段大多頭行情時,隨著債券部位的高比例,報酬可能會比別人低上許多。

製表者:Archer Lin (2020.09)

Portfolio 2是我認為最彈性的也最能兼顧風險和績效報酬的投資組合策略,因為投資人可以自行依喜好調控美國地區的股債(VTI+BND)和美國以外地區的股債(VXUS+BNDX)比例配置,看好美國發展就可將VTI+BND多配一點,穩健點想要分散風險的,「美國地區:非美地區」就可配置成6:4接近成VT的組成配置。舉例來說,VTI : VXUS : BND : BNDX = 4:3:2:1,如此可達到「股債比」約為7:3、「美國地區:非美地區」約為6:4的比例,我認為就是一種非常穩健的資產配置。

事實上,Portfolio 2其實也是Vangurad官網新手最推薦的投資組合。當你進入Vanguard ETF官網挑選標的時,他就會推薦這個套餐組合。

出自:Choose your Vanguard ETFs

Portfolio 3至Portfolio 5則是把投資標的再做細分,詳細的解說可以看股票篇債券篇。這裡倒不是推薦一整條Portfolio直接這樣買一套,而是一併列出來提供各位思考。舉例來說,債券部位比較沒有人強調一定要全部都必買,因為分散投資債券市場對分散風險(Risk Diversification)的效果可能很有限,沒有股票市場分散投資的效果來得大。所以債券部位可依個人需求來做配置。譬如有人比較喜歡債券配息的穩定報酬,偏好買含公司債的綜合債,可考慮買AGG或AGG+BWX。有人偏好只買美國公債,甚至考量到債券的凸性(Bond Convexity),只喜歡買美國長期公債,債券部位就只投資一檔TLT,也未嘗不可。

「投機是種藝術,而不是科學。」 — — 安德烈·科斯托蘭尼

資產配置是一種風險與報酬的精算的「科學」,大家所冀求的無非是盡可能的提升報酬、降低風險,也就是追求效率前緣(Efficient Frontier)的極大化。然而,但太過度追求效率前緣的回測結果而做配置,反而會失去原先分散投資的原意。況且,過去並不代表未來,歷史數據僅供參考,過去熱門飆漲、績效斐然的市場或產業,不代表未來10年或20年仍是如此,反之亦然。

畢竟,股價是反映未來,而非過去;過去可以回推,未來則難以預測。投資時有時候加入一些對未來前瞻的想像力,反而可能獲得超乎預期的報酬。這時,就帶有一些「藝術」的成份了。(譬如:在2019年,無論看基本面或技術面、看財報、看現金流、看盈利能力...怎麼也不可能會想投資特斯拉這個差點瀕臨破產的公司,又怎能料到2020年特斯拉的股價能夠如此翻倍飆漲,市場願意給電動車產業未來如此高的溢價追捧)

關於資產配置的書籍和文章論述實在太多太多了,基礎知識便在此一概省略。就只講個人體悟到的重點:

資產配置重點就是要確立適合自己的財務目標,這個目標包括:時程設定、風險承受度、投資工具選用與期望報酬。

我認為有些書籍,將「資產配置」吹捧得過度神話了,好像他就是一種投資金盃,好像他就是一種提高報酬率的策略。其實,事實正好恰恰相反,資產配置的本質是:「犧牲一部分報酬來降低不確定性(波動)」,其重點是為了「降低波動性」而不是「追求高報酬率」。畢竟,資產透過分散配置降低標準差(波動)的同時,也會降低了獲利;股災時候賠得比別人少,大多頭時賺的也比別人少。如果能完全忍受波動起伏(如彼得林區)且可投資年限長的投資人,大可完全放棄債市而專注投資股市即可。關於資產配置的反向論述思考,很建議可以參考市場先生的這篇文章:其實90%的人都不需要「資產配置」?理財專家沒告訴你的真相

最後,務必依照自己所設立的目標,恪守紀律、持之以恆、長期耕耘下去。因為人類經濟必定長期向上,買進指數型ETF做被動投資或許看似平淡無奇,或許短期報酬率看似不高,但所謂「大道至簡」,要忍受無聊、忍受寂寞,能堅持到最後的,必能享受經濟成長所帶來的豐厚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