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一次建築系博士面試的經驗

Archistudentips
Architstudentips
Published in
Jul 28, 2023

相比起公式化的介紹硬件軟件和教軟件,我還是喜歡有人情味一點的文章和內容。 接下來,就讓我私有化這一個平台,分享我的建築日常和我個人感興趣的事吧﹗

說來有趣,我從來都沒有考慮過報考博士,實話說我連報考建築師的考試也沒有太積極。原因? 大概就是成功考取建築師資格也不代表能做到理想的工作吧。

假若你是剛剛進入建築行業的新人,一開始的數年在工作上都會處於「蜜月期」,畢業建築工作能學習和接觸到的體驗真的是無止境,剛接觸時什麼都感覺新鮮有趣。

已如果你想知道成為建築師後你的日常會如何,你只需要看看你的上司那就能預視到將會如何。可惜的是,我感興趣的和擅長的都與大部份建築師都有很大的差異。 我的專長在參數化和數據化設計,是相對少有的就讀建築卻懂編程的建築畢業生。

經過這麼多年的工作經驗,我還未找到能讓我一同分享設計理念的上司,也就不太能對考建築師牌有多大動力了。當然是不是選擇走上同一條路,還是你個人的決定,建築師還是有很多種的。

而這一次突然報讀建築師博士真的是滿有趣的經歷,正在我對前路迷茫的時候,我的前教授推薦我去參加一個新的博士生研究所,而題目正是我感興趣和擅長的。

大家知道建築系有多少全額資助的博士嗎?

非常少。

如果上學術網頁搜尋大約能找到130個。 你可能會說,那也不算很少?但當中還包括了室內設計﹑園境設計﹑城市設計和工程相關的。 真正屬於建築相關的大概只有六成左右,而當中大部份的題目都是與歷史學相關,其次就是綠化建築了。

那我今次報讀的博士題目是什麼? 是未來的建築科技。用中文說有點玄,直接把研究所的名字告訴大家吧 — ARC Centre for Next-Gen Architectural Manufacturing。

計劃涵蓋的範圍很多,整個計劃由三個LAB 組成,題目由AI/ML, VR/AR, BIM, Design,到 management 都有覆蓋,而我被選上的面試的題目是 How might architects employ new technology (Internet of Things, Virtual Reality, Augmented Reality, Multiple Realitie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achine Learning) to articulate their value proposition and contribution in a context of increased specialisation?

其他學科報讀博士的方式我不算太清楚,一般你需要有碩士學位或是學士畢業後工作超過五年至十年,但絕大部份都需要經由教授介紹,而你也要先了解有沒有足夠的學位能報讀。而在外國也有碩士和博士連讀的方式,你可以找尋你喜歡的教授和研究題目查詢,並提交你的研究方向,但這也非一般人能做到。

博士就讀年數實在難以估計,一般最低是三年,也有五年以上的,如何畢業就看研究所如何評定,其他學科需要發表專業的論文到學士期刊上,而建築系則有一點點的不同,特別是我報考的題目,或需要在技術和認用層面上有一些新的發現和突破。

說實話,從一開始我是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被選上面試的,在填寫研究項目的計劃時完全是一頭霧水,現在想來也真的不太能記起自己的研究方向是從何而來。大家如何對這些題目有興趣,也想了解可行的研究方向,可以私信我來聊聊獲得面試時寫的研究文章和重點。

在三個LAB中其實我投放了三篇研究計劃到兩個LAB中,其中一篇是設計的﹑一篇是AI和VR的,最後一個就是大家看到被選上的。 這個題目如果要我說是不是最想研究的,我會回答並不是。 但如果說是不是最熟悉和最讓我執著的,那我會正面回答他們選得沒錯。

因為每天我都在面對建築公司運用新科技的難處,和當中涉及的各種人力﹑技術﹑資源和架構等問題。

學校的回覆相當快速,大約在遞交研究計劃後一個月我就收到面試通知,一星期後就進行面試,也正因如此突然,真的讓我措手不及。僅僅在準備兩三天內就要進行面試,在這裡不得不認真感謝推薦我的教授,她幫了我很多還與我分析面試中會問到的問題。

其實面試中的問題都是能預料到的問題,以下就讓大家來想一想﹕

  • 你對你的研究題目有什麼具體的看法?
  • 你能為這個研究所帶來什麼樣的突破?
  • 什麼書籍或是論文發表者啟發了你?
  • 你對現時建築科技的發展有什麼看法?未來十年又會到那裡?
  • 在你的經驗中,你運用過什麼新的建築科技到項目中?

以上的問題其實都相當容易預計,很可惜我因為過於緊張基本上在面試期間忘掉了自己準備的所有答案,都是憑臨場發揮。就連影響自己最深遠的發表者名稱,在當時我都一片空白。

面試技巧真的很神奇,縱使準備再充足還是會有各種情況發生,而經驗或許就是最好的依靠。 當下我立即就明白自己不會選上,因為面試的時間縮短了大約五分鍾,而且主考官沒有續接的問題,需要問其他副考官有沒有其他想問的。

現實中有一些情況是很容易判斷面試是否成功的﹕

其一,是除了可預期的問題外,考官有沒有再問你延伸性的問題,畢竟如果你的答案符合他們的要求,他們都會希望再詳細了解更多。

其二,面試的時間是否如預期或更長,如面試時間比預期的要短,那就是對方不感興趣了。

最後,就是有否主動和你說明項目的細節或查詢你的意向,因為他們真的選上了你就代表要拒絕其他人,他們也會擔心選上你後會否不接納這一機會。

沒有被選上有點可惜,但經過這一次的經驗發現和確立了我在建築發展的方向和興趣。建築在新科技上的認用是相當低的行業,縱使是行走得最前的歐美也感到推動科技的困難,在香港更是落後甚遠。雖然看上去前路不易行走,但對踏出了第一步感到感恩。

現在回想起來,我絕不後悔衝動的遞交研究報告,反而如果當初沒有踏出這一步去報名,卻會後悔一開始沒有好好嘗試呢。

所以有機會就勇敢地去爭取吧﹗你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幸運會降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