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科技系列:Van Gogh沈浸光影藝術展來了!!再談Culturespaces的AMIEX策展

施 登騰
數位轉譯職人誌三刀流
34 min readMar 21, 2019

前言: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CarrieresDeLumieres/photos/p.2370915586276757/2370915586276757/?type=1&theater

會再談Culturespaces這家公司的AMIEX(Art & Music Immersive Experience)策展技術,主要還是因為已在巴黎市老鑄鐵廠廠房登場的【The Van Gogh Show 梵谷沈浸式光影藝術展】(展期為:2019.2.22~2019.12.31),是緊接在【Gustav Klimt 克林姆沈浸式光影藝術展】這個令人驚豔的投影藝術展後,繼續由Culturespaces的AMIEX策展團隊所推出的大展。沈浸式光影展的藝術作品除了由Culturespaces使用AMIEX策展技術,在鑄鐵場牆面以沈浸投影呈現梵谷的經典畫作外,還有影響梵谷畫風與構圖甚鉅,且為梵谷鍾愛的日本浮世繪等日本藝術品,主題為:【Dreamed Japan, Images of the Floating World】,並且是Culturespaces由委託 Danny Rose Studio 團隊去設計製作,Danny Rose Studio 也是曾獲許多大展的知名沈浸式投影專業公司。事實上,這些日本藝術,或稱為日本風(法文為Japonisme)盛行於19世紀中葉,不但改變了法國人的品味,也深深影響著「印象派」畫家的畫風。

會再談Culturespaces這家經營【光之博物館 Atelier des Lumieres】的專業團隊,也是因為繼【Gustav Klimt克林姆沈浸式光影藝術展】後,【 【The Van Gogh Show 梵谷沈浸式光影藝術展】仍受到矚目,不斷地看到友人分享此光影展,並不禁讚嘆。

但此篇仍以進門道的角度,從數位科技藝術與應用去取經Culturespaces的AMIEX策展技術,如何一再創造驚奇。就像前面所介紹AMIEX的全名為「Art & Music Immersive Experience 藝術與音樂沈浸式體驗」,光影展中的藝術品的動態投影設計以及沈浸式環場展覽的配樂,都是提供這些光影展所創造之「藝術與音樂沈浸式體驗」的重要元素。

註:

在此引用謝大立教授的臉書上所分享【The Van Gogh Show 】的配樂訊息:

配樂為捷克我的祖國其中樂音莫爾道河
《我的祖國》(捷克語:Má vlast)是捷克作曲家貝多伊齊·史麥塔納在1874年-1879年間完成的交響詩作品,是由六首色彩繽紛而富戲劇性的管絃樂曲所組成。儘管這六部份樂章常被認定為一個整體而演奏(其中包括著名的《莫爾道河》),它的每個樂章其實是獨立作品。每部分在1875年至1880年都獨自舉辦了首演。真正六部份合一的完整「首演」直到1882年11月5日才在布拉格舉行。


資料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search/top/?q=talih%20shieh&epa=SEARCH_BOX

因此,本篇特別改編自此前介紹博物館、美術館、文化展演設施中使用「沈浸式投影」數位科技的四篇專文,從博物館場域的沈浸投影應用、沈浸投影的藝術設計、投影設備與技術等內容,從Culturespaces的AMIEX策展技術,為博物館科技應用取經。且Culturespaces的光影展,除了本身影音式沈浸投影技術的專業研發外,其動態影像設計也得益於高解析度的「藝術家數位典藏圖像檔」,這對於數位典藏加值應用來說,也是相當值得參考的。

改編之4篇專文如下:

壹、博物館場域的光影策展實例分析

一、 數位內容與展示技術的整合:

由於多媒體設備與創作的迅速發展,在展示空間中使用這類資訊與內容展示視窗,已成為常態,也增益展示主題在數位多媒體方面的服務面向,常見的內容包括:動畫、遊戲、體感互動、分享、操作體驗等等。以奧地利維也納由海頓博物館(Haydn Haus Museum) 的頂棚投影展示為例,就是以7台6000 ANSI流明的3DLP 專業投影機創作出來的。

當然,多媒體內容是另一個方面的議題,多媒體內容的製作並不容易,內容企劃人員與程式技術人員如何合作將數位成果與展示技術緊密結合,則更是另一門學問。因為奧地利維也納由海頓博物館(Haydn Haus Museum) 的頂棚投影展示,在投影技術上使用了image stitching (多個投影影像拼接stitch/疊合 stack and blend)projection deforming (投影變形)兩項技術,使得7組投影畫面能夠在讓海頓博物館展區的穹頂成為大型投影面,這是投影在數位影像技術支援下跳脫展場空間尺寸、明暗變化限制的例子。

(一)所謂的image stitching (多個投影影像拼接stitch/疊合 stack and blend)

就是透過軟體將不同投影機的投影面無接縫組合使成大型投影面,以十數台甚至上百台的投影機畫面,將展演空間轉化為以影像為展示內容的沈浸式場域。像是加拿大的蒙特婁葛雷文博物館(Musée Grévin Montréal)的沈浸式投影展~【四季皇宮 Palace of the Seasons】的介紹影片中,不僅可以看到精采的沈浸投影展演,也可以看到此展的前置作業,很值得有興趣的團隊參考。

策展團隊Musée Grévin Montréal正透過等比例縮小的展區模型進行前置測試。截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VXp5iIQxR8&fbclid=IwAR1lgtIIchX7vLxve-KBWYK_TMnITCkTl1TJ5nadEabntR3I1ghSsnlcYwY

(二)projection deforming (投影變形)

所謂「投影變形」其實是要在不同大小、角度、形狀的投影面(例如:建築牆面、建築構件、地面....)呈現投影內容的重要技術。一般的光雕投影(projection mapping)軟體都可以提供變形的調整功能,基本上都能應用不同的投影面條件限制。但目前也有透過電腦分析運算,並且有即時投影變形功能的應用,也因此也已能技術可以針對動態投影面進行光影設計。

(三)投影軟硬體整合廠商介紹:

  1. VIOSO :

但要呈現特殊的投影視覺的話,除了必要的硬體條件之外,還得靠特殊軟體去進行。目前常用的VJ投影視覺特效軟體像是MadmapperResolume Arena等兩款之外,主打多機投影影像後製軟體的VIOSO也是國外投影設計團隊常用的軟體,像前面介紹的海頓博物館(Haydn Haus Museum) 的頂棚投影展示就是使用VIOSO投影軟體的作品。VIOSO的專業是特別針對穹頂(dome)與頂棚(ceiling)進行沈浸投影。VIOSO這款軟體無論是在拼接、疊合、變形等影像技術上的強大功能。也就是因為有這些廠商、軟體、硬體、技術的配合,其實可看見國外以投影去經營光影氣氛與創造特殊影像的業務與應用方面都已經非常地普及。從VIOSO所提供的專案成果示範影片就可以看到非常成熟的且專業用的公司案例。

2. Lumitrix

此外,根據目前所見的投影應用案例資料,捷克廠商Lumitrix的作品也相當值得注意。此公司不僅有許多展演案例,也針對戶外投影開發硬體、硬體配件、應用程式,是很專業的投影廠商,像這個也是由Lumitrix所製作的戶外投影影片中,佩恩施泰因城堡(Perstejn Castle)這座捷克歷史建築的過往都在古堡壁面上透過3D動畫一幕幕呈現。而在博物館展區室內展品投影影片中,可以看到Ostravské 博物館的簡潔壁面上展示著一根殘損不完整的象牙,團隊巧妙地運用「象牙展品」與「展示壁面」兩個部位去進行投影設計,不僅使「象牙展品」展現材質肌理的變化,更此殘損不全的象牙展品透過「展示壁面」的投影特效而「復原」成完整的象牙。而且設計團隊也透過3D視覺效果使實體壁面產生圓形凹陷的立體效果。

二、 數位科技與藝術策展的整合:

除了本文主要介紹的Culturespaces AMIEX團隊以及後面要介紹的teamLab團隊外,要談光雕投影的藝術展演與博物館展示應用,就必須要提Cosmic Lab這個多媒體藝術家團隊。這個團隊主要是創作科技藝術形式的大型影音創作,由知名的VJ表演者 Colo GraPhonic領導此創作團隊。就如同其網站的介紹,團隊的作品均深受地下電子音樂派對文化(underground party culture)的影響,影音的調性也比較激烈一些。但比較特別的是他們的多媒體作品有很多是與文化歷史遺址、建築、博物館文物展覽合作的。

Cosmic Lab 創作團隊的作品有很強的電子音樂元素 圖片來源:截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QZtpYlHRb4

Cosmic Lab也曾與許多博物館合作,像是在日本MOA美術館 (MOA Art Museum) 展出,由Cosmic Lab公司Colo GraPhonic 與Jamie Goodenough所創作的「Space Echo」(2015年)科技藝術表演活動。就是在全景360度的投影效果中,MOA美術館的半圓形穹頂成為星際劇場,像是以太陽為中心的星際宇宙,觀眾更可以透過展區中心的蛋形感應器去觸控穹頂的影像與音效的變化。

Cosmic Lab也與東京國立博物館有過合作,此作名為「Connection」,也是映像投影的光影創作品。所投影的展品是於東京國立博物館所展示之奈良縣明日香村出土的飛鳥時代( 西元七世紀)石雕。此像又稱猴石(monkey stone),是尊揉合男女像的噴水石像,高1.7公尺的雕像內有水路,可自女像的嘴巴與男像的執杯分別流出,而且男女像均作異族相貌,因此有猴石之名 。Cosmic Lab仍使用絢麗的光影為此雕像妝點繽紛,透過4個角落的投影機,以映像投影(projection mapping)技術配合光影效果使雕像通體器身都展示投影內容。在展示台上也有相對應的投影內容,穹蒼星際、幾何飾紋、水火、電路板、地圖等等, 因年久蝕隱雕像紋理也透過光線的勾勒而更為清晰。此投影作品不僅具有聲光效果,也對認識此像歷史背景與藝術有導引作用。

因年久蝕隱雕像紋理也透過光線的勾勒而更為清晰。圖像來源:https://vimeo.com/138385420

也就是,投影技術其實在博物館的展覽/展品/展示等面向其實都有其實用功能。然而,也透過的Cosmic Lab其他案例去整合沈浸式投影技術在博物館展區以及戶外建築與遺址之展覽/展演上的應用,相信透過這幾年的台灣戶外光雕投影的表演與燈會科技藝術的展覽,台灣民眾應該以相當熟悉這樣的技術。但看過Cosmic Lab的案例,會更驚訝沈浸式與光雕投影技術也能有如此的藝術性。

(一)高野山根本大塔1200週年光影秀與佛教誦經(Koyasan 1200 year anniversary light show and Buddhist chanting)

高野山是鴻海大師空海在西元816年開創的佛教聖地,Cosmic Lab的光影表演與佛經誦念是在日本國寶文化財與國際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的「根本大塔」進行的,此塔高48.5公尺,原塔建於816~887年,現存大塔市1937再建,法師誦念的是「南無大師遍照金剛」,也是大師的寶號(參考資料)。絢麗奪目的投影效果使寶塔於夜間、在莊嚴誦經聲中顯得金碧輝煌,法器與佛像映像在塔身上更顯法力無邊。而在光影秀的末段,塔身投影暫歇,塔門開啟且光線四溢,法師邊誦經邊魚貫地步入塔內,宛如人身浸入光芒之中,背光效果也使法師們在光域中仿若剪影,且就在塔門收合時,也將光線藏入塔寺內,十分具有戲劇效果。

大塔的光雕投影很炫目,此幕更創造戲劇效果的投影燈光秀結尾 圖片來源:截圖自https://www.behance.net/gallery/

(二)高松塚古墳360度全景映像投影秀(360° projection mapping, Takamatsu Burial Mound)

此作品也是Cosmic Lab的Space Echo系列作品,與MOA美術館的穹頂投影一樣,都是由現場觀眾操控,並且即時投影在Kitora古墳上。此墳位於奈良縣的飛鳥時代古墳歷史公園內,是座直徑23公尺、高5公尺的兩段式古墳,創建於西元7~8世紀,繪於古墳內天井位置的天文圖被視為現存「最古老」的天文圖,屬於日本文化財指定的特別史蹟(參考資料)。此全景映像投影秀遂以宇宙穹蒼為意象,由觀眾操作的控制台自由度很高,恣意流竄的彩色線條在古墳上交織出斑斕的視覺效果,在穹蒼中流佈的紛紛光點所噴發的位置,是相對於觀眾手中圓鈕盤於控制台上之位置的。這技術顯示此團隊的技術能量很高,也能讓觀眾互動趣味揉入其作品內容中。在投影內容中,也透過3D動畫影像在古墳上展現墳門開啟的視覺效果,隨之讓列為日本國寶的墳內壁畫中的四神獸(青龍、玄武、赤雀、白虎)飛出古墳,投影在古墳外面。

古墳的投影效果除了有製作團隊的設定外,也提供控制台給觀眾參與創作 圖片來源:https://www.behance.net/gallery/

以上的中大型投影創作都具有展演的效果,而且工程與技術難度均高,但以上所舉例的文化歷史遺跡、博物館、美術館、建物等投影案例,所呈現的都是與靜逸背道而馳的光影特效,發揮的是多媒體與投影裝置的優勢,或許這些強烈的聲光訊息也易讓耳目之娛淹沒了展示資訊傳遞的原意。若作為整體意象的展示或者娛樂氣氛的邀引,這些投影設計與多媒體展演的相當稱職的。

貳、teamLab 東京現場紀實

之前在世界各地巡迴展出,且深受歡迎的知名的日本科技藝術公司 teamLab已有了長期定址的展館~「MORI Building Digital Art Museum ~ Epson teamLab Borderless」,並且也在2018621日在日本東京正式開幕,確切的地點在「御台場五彩城(Palette Town, Odaiba)」,佔地約1萬平方公尺。

御台場五彩城(Palette Town, Odaiba)。Google Map截圖:https://goo.gl/maps/P5KFcx49SU82

一、關於「MORI Building Digital Art Museum 」

這次展覽「Epson teamLab Borderless」」在展場中運用了520台電腦與470台投影機(根據官方資料),在此佔地上萬坪空間中,創作50個互動展件,5個連結展區,營造可完全沈浸的絢麗數位藝術空間。這種規模真是令人欣羨!因此互動娛樂設計系立即安排規劃了特派員賴婉文(自費,感謝婉文特派員)前往參觀,並且拍攝第一手展館介紹照片回來,透過此FB Note分享給喜愛與想了解 teamLab作品的朋友與學生們。這個展覽館與展覽的名字很長,它叫做「MORI Building Digital Art Museum ~ Epson teamLab Borderless」。可以來解構它一下。

  • MORI Building(森ビル):是日本東京知名的地產公司。
  • Digital Art Museum:是由MORI Building(森ビル)與 teamLab在台場的「Palette Town」內設立長期展出的展館。
  • Epson teamLab Borderless :是此展覽的名稱。前面冠名的Epson是因為他們贊助470台投影機,而且在官網上也被列為「Projection Partner」。

不過,這麼長的名字,念來也麻煩,國外媒體已經預期這個展館最後的名稱,會被稱為:teamLab數位美術館(teamLab Digital Art Museu)。Tokyo Weekender “Opening Summer 2018: Mori Building Digital Art Museum teamLab Borderless”就認為名字會更短些,而Time Out的“TeamLab to open their very own digital museum in Tokyo in summer 2018.”更是直接說以後就叫「teamLab Museum」。其實MORI Building(森ビル)是相當積極的藝術贊助者,機構所屬的the Mori Art Museum (森美術館)也是東京都內相當知名的美術展演機構,更是許多著名建案的營造商。它的經營方式也為許多建設公司所追仿,這對藝術創作贊助來說,是個很實質的作法。

回來談teamLab,其創辦人Toshiyuki Inoko在開幕新聞稿中就說:

藝術創作可以跨越界限與影響,甚至有時會彼此混淆。以此方法,藝術家、人物、藝術品之間的界限都泯去,teamLab無邊界世界因此創建。 Artworks can transcend boundaries, influence and sometimes intermingle with each other. In this way, all the boundaries between artist, people and artworks, dissolve and the world teamLab Borderless is created.

相信此館互動投影作品的沈浸感,確實已能在視覺、體感上感受無邊際的美學。但撇開科技藝術創作這檔事,即使是teamLab的展館與大展也被是預期是「IG人Instagrammers)」的美拍聖地,媒體普遍給予正面報導,有形容此展覽為「A Wonderland of Digital Art」;或聚焦此非媒材數位技術如何「Liberating Art」「Expanding the Beautiful」;或在報導中提出其成功經營「Instagram-friendly Exhibition」 等等,這些評論都指出,teamLab的展館與大展是在非常符合數位科技應用環境的經營方向。Instagram Friendly風氣是由策展與觀眾雙方面促成的,無論是展覽主辦方覺察到自拍留影的觀賞行為新趨向,或者更多好拍的展覽吸引觀眾熱烈參與,透過社群平台主動被動分享周知,都是相關展覽將「自拍」「分享」等數位參與方式列入策展需求的重要考量。連博物館與美術館也針對instagram/selfie-friendly展覽的概念與實例去檢視博物館自拍與參與策略(participatory strategy) ,而且試圖從「Edutainment=education+entertainment」的角度,透過展覽設計的「內容專業」與「技術專業」收集文獻與實作經驗,去具體檢視如何透過展覽動線、內容設計、互動裝置、多媒體展示,使專業的數位轉譯與展示形式能夠具有吸引力的敘事內容吸引觀眾。

二、「Epson teamLab Borderless」現場紀實

研究夥伴賴婉文特別在開幕當天前往,並提供許多展覽現場的紀實照片。以下即部份的展覽精彩內容!!

特派員報導:各種語言的參觀規定,不得使用自拍神器幾乎已是通則,但此展覽很特別,是得脫鞋的。

在拍攝展區內容時,除了考慮呈現展覽藝術內容、以及參觀情形外,也會特別考慮將投影機拍攝於照片中。所以在照片中看到單獨亮點的地方,就是投影機的位置,整個展館共使用了470台投影機。

此外,由於teamLab與在華山文創園區展覽過,所以在日本東京的數位藝術展館中,也可以看到類似的展覽。但這也代表teamLab公司很清楚公司的專業營運「產品」,所以透過適當的數位技術模組化,使得teamLab公司可以在全世界各地,根據預算、展館、展品的規模去進行展覽內容組合,以及展件的技術調整。

參、 Culturespaces AMIEX策展技術

當時是為查找法國【光之博物館 Atelier des Lumieres】在 2018 年4 月的三大光影藝術開幕展之投影軟硬體技術資料。在這些開幕展中,就以奧地利藝術家Gustav Klimt的光影特展最受矚目。他的作品原本就很受歡迎,但展期4月13日~11月11日(最近已宣布因太受歡迎延至2019年1月6日)的【Gustav Klimt】展竟用了140多台投影機(許多資訊都寫120台)讓多件繪畫作品的圖像包覆住廣達 3,300 平方公尺的展區,讓觀眾沈浸在Klimt所創作的筆觸、色彩、圖像、人物的絢爛光影之中。而2019年2月22日起,【The Van Gogh Show 梵谷沈浸式光影藝術展】是緊接在【Gustav Klimt 】這個令人驚豔的投影藝術展後,繼續由Culturespaces策劃,並委託Danny Rose Studio 團隊製作展出。

如前所述,日本知名互動科技藝術廠商teamLab在2018年也曾於華山文創園區展出,給予國內互動影像科技藝術創作者與觀眾極大的光影視覺與數位創作震撼。也因此當在巴黎展出時,雖然這【Gustav Klimt】展並非Culturespaces的第一個作品,之前還曾以畢卡索、席勒、印象派畫家為內容,同在展演過以動態影像的沈浸投影為內容的類似技術作品。然而,就因為克林姆作品的高度裝飾性與知名度,更使得【Gustav Klimt】展獲得更大的成功與矚目,大家對【The Van Gogh Show】的期待也是如此。

【Gustav Klimt】展覽海報。圖片來源:https://www.fusac.fr/gustav-klimt-the-atelier-des-lumieres-until-11-nov/

上圖是【光之博物館】之【Gustav Klimt】展海報,此海報吸引個人注意的是其下端所列的幾個「機構單位」~Culturespaces、AMIEX、BARCO

如果有興趣了解與思考光影技術如何支援藝術展覽,而沒有科技干擾的負擔與責難。這也就是白盒靜態展跟黑盒動態展的整合概念,善用壁面、天花板、地面作為展示資訊呈現面板(實體/虛擬),讓投影與多媒體技術與展示實體物件可以在同一個空間中,互為表裡、互相豐富的話。那本節關鍵字:Culturespaces、AMIEX、BARCO會很值得了解。

一、關於Culturespaces

Culturespaces是一家專業展覽公司,要了解以巴黎舊鑄鐵廠廠房為基地,展覽過【Gustav Klimt 】展,現在在展出的【The Van Gogh Show】的光之博物館 Atelier des Lumieres、承辦廠商、技術內容、投影設備,就必須先了解展覽機構Atelier des Lumieres委辦廠商Culturespaces

Culturespaces的相關專案在幾年前於 Carrieres de Lumieres就有了,也同樣是由Culturespaces設計與管理,展出過的藝術家沈浸式光影作品包括:梵谷、莫內、雷諾瓦、夏卡爾...等(見2013年的"Monet, Renoir... Chagall" - Carrières de Lumières),現在也有個展覽on檔~【Piccaso and the Spanish Masters】。展期差不多與Atelier des Lumieres同步,是2018年3月到2019年1月。

二、設備夥伴BARCO:

雖然軟體支援與展覽內容設計很重要,但無論是前面介紹的軟硬體整合廠商VIOSO與Lumitrix ,或者是策展團隊Cosmic Lab與teamLab,甚至本文推介的Culturespaces等所規劃設計的光影展覽作品,其中最核心的設備就是投影機。

【光之博物館 Atelier des Lumieres】的【Gustav Klimt】展之相關報導中,針對投影設備著墨不多,【The Van Gogh Show】展的報導大抵也是如此。但還是有一些基本線索,那就是大多是說用了120台高階投影機。因為,個人服務的系上有多台1,500流明、3,000流明、3,600流明、5,000流明、10,000流明投影機,LCD與DLP都有(詳細技術介紹請見數位科技系列:投影機使用的先備知識)。所以,要深究此展覽的技術細節,設備資訊一定要找到。而此海報下方的「BARCO」就成了關鍵。

本文前面就提過許多光影展覽都會有廠商資訊,就像前一章所介紹的日本科技藝術公司 teamLab在「御台場五彩城(Palette Town, Odaiba)」,佔地約1萬平方公尺的長期定址展館~「MORI Building Digital Art Museum ~ Epson teamLab Borderless」。此館在2018年6月21日在日本東京正式開幕,展館名稱~【MORI Building Digital Art Museum ~ Epson teamLab Borderless】,可分析解構如下:

  • MORI Building(森ビル):是日本東京知名的地產公司。
  • Digital Art Museum:是由MORI Building(森ビル)與 teamLab在台場的「Palette Town」內設立長期展出的展館。
  • Epson teamLab Borderless :是此展覽的名稱。前面冠名的Epson是因為他們贊助470台投影機,而且在官網上也被列為「Projection Partner」。

是的,「Epson是因為贊助了470台投影機。」!!

【Gustav Klimt】展呢?是由BARCO負責。在其官方介紹專文“Atelier des Lumières, Paris, France ~Klimt meets digital in Paris and it’s l’amour at rst sight! ”中,就寫了: 「128 laser PGWU-62L projectors prove they’re up to the challenge. In addition, Culturespaces added 16 F50 ‘panoramic’ WUXGA projectors with short-throw lenses. 」介紹如下:

  • 128台laser PGWU-62L投影機規格為: 6000流明、WUXGA寬螢幕、DLP(Digital Light Processing數位光學處理技術)機種。
Barco的Laser PGWU-62L投影機。圖片來源:https://www.barco.com/en/product/pgwu-62l-k#&gid=1&pid=1
  • 16台 F50投影機規格為: 全景短焦 24:7WUXGA寬螢幕、DLP(Digital Light Processing數位光學處理技術)機種。
圖片來源:https://www.barco.com/en/product/f50-wuxga

至於說Barco在產品介紹網頁中,也特別提出所謂的「6,000 ANSI lumens」。什麼是ANSI?ANSI是美國國家標準協會The 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的縮寫,是一個私立非營利組織。ANSI 認證的「流明」是可以提供投影機的實際光流資訊, 也是一種亮度和對比度的測試標準,更可以據以進行優化調節,使投影機能有很好的灰階表現,呈現不同的深淺。所以是紮紮實實的6,000流明投影機機種無誤。而目前台灣所查到的,相同規格的「6,000流明/DLP/ WUXGA寬螢幕投影機」,售價都落在15-20萬之間,也就是光是建置投影機硬體的費用就大約在2,160萬~2,880萬之間。

可見得【Atelier des Lumieres】與【BARCO】是用相當高的規格,為提供很的投影品質去選擇投影機的,而且展館中的10公尺高壁面,也是投影設計與設備的嚴格挑戰。此外,因為BARCO與【Atelier des Lumieres】的設計營運團隊~【Culturespaces】在之前合作的,位於 Les Bauxde 省的Carrières de Lumières展館,甫以卓越的光影技術與策展形式獲得【2018 THEA award ~主題樂園產業的最高榮譽】,加上CulturespacesBARCO都不約而同在訪談報導中提到位於巴黎的Atelier des Lumieres展館是重大的成就!

三、專屬技術AMIEX:

AM IEX其實是Culturespaces的「沈浸式藝術影音體驗~Art and Music Immersive Experience」 技術概念的縮寫。官網上是這樣說明AM IEX的:

AMIEX®是獨特的沉浸式藝術展覽形式,以成千上萬的數位話知藝術作品圖像為內容,以期高畫質配合高解析度投影技術,根據音樂節奏進行動畫式呈現,以創造高度詩意的場景。由於展場建置高科技與高解析度投影機和音響系統,使AMIEX®展覽技術與概念能夠在所在場所完美呈現沈浸式體驗。

Culturespaces AMIEX®是以策展團隊形式,很專業且慎重進行展覽規劃設計。以Carrières de Lumières的【Piccaso and the Spanish Masters】為例:

圖片來源:https://www.carrieres-lumieres.com/en/picasso-and-spanish-masters
  • 製作團隊 Production Team: 由左自右為:Bruno Monnier(Culturespaces 執行長)、Augustin de Cointet de Filain(the Carrières de Lumières館長)、Sébastien Chapuis (影音技術總監Audiovisual and technical manager)、Livia Lérès (圖像設計師 Iconographer)
  • 創作團隊 Creation Team: 由左自右為:Gianfranco Iannuzzi ( 藝術導演Artistic director)、Renato Gatto(導演Director)、Massimiliano Siccardi(導演與影片製作 Director and videomaker)、Luca Longobardi (編曲家Composer)。

雖然有此「專業豪華陣容」,但對於個人來說,AMIEX®是什麼?卻更為重要。究竟它是軟體、專案計畫、或概念?後來確定AMIEX®是個【概念】。Bruno Monnier(Culturespaces 執行長)在官網上是這麼說的:

  • 「已超過25年了,我作為Culturespaces執行長的雄心壯志就是保持傳統,並將對藝術和歷史的熱情傳遞給大眾,也為法國的文化和旅遊發展做出貢獻。」
  • 「作為沈浸式藝術的先驅,Culturespaces在2010年開發了數位展覽的概念:AMIEX®(沈浸式藝術影音體驗),採用全新手法,透過先進工藝和設備來研究與呈現藝術大師作品。第一個展覽就是在Les Baux-de-Provence (Carrières de Lumières)推出的,由電影導演Gianfranco Iannuzzi創作,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定置式多媒體表演。讓觀眾完全沉浸於藝術世界中的體驗,正在徹底改變傳統至今的藝術欣賞形式。」

而在【The Van Gogh Show】展的介紹中,同樣可以看到AMIEX的策展技術團隊,但創作團隊則像前面所說,委託了Danny Rose Studio 團隊。因此,【The Van Gogh Show】展的製作團隊與創作團隊照片,就如下圖:

圖片來源:https://www.carrieres-lumieres.com/en/picasso-and-spanish-masters

肆、 結論

一、專業光影策展公司與數位資源

https://www.amiex.culturespaces.com/fr/node/822

無論是teamLab或Culturespaces,都展示了專業光影藝術策展公司的商業市場性,雖是以teamLab科技藝術為內容,而Culturespaces是以藝術作品的影音沈浸式展演為訴求。以Culturespaces所公布的營運成果為例:

179萬8千人次參觀/2018年、1萬平方公尺投影面、5000張投影圖像/每場,是所達成的成果,參觀人數比2017年的55萬人,成長達300%以上。以其門票全票12.5歐元計算(約440元台幣),光參觀門票收入就有約791,120,000元的79億元台幣進帳,這已頗為可觀了。

相信就像作品的全球巡演一樣,Culturespaces AMIEX的作品,也會有海外展演的計畫。所以還會在Atelier des LumieresCarrières de Lumières等2個光影藝術展館展期結束後,有機會以巡展方式再創造其他的收益。以在華山文創園區所看的teamLab展覽軟硬體內容來說,這種光影藝術展覽都會根據展館的空間條件進行調整(或降規)。這對已經自2013年就有此類AMIEX®展覽合作經驗的CulturespacesBARCO來說,是有可能將AMIEX®展覽推介到世界各地,使其他地方觀眾也能享受此沈浸式藝術影音體驗。

先不論其規模與技術,這兩家公司所演示的,其實就是「文化+數位」/「藝術+科技」的商業價值與藝術加值,藝術其實不是只能在博物館與美術館(當然,在個人於研究所授課時,提到此些案例,師生咸認這些展演更像是教育推廣展,而非藝術家作品展示)。特別近來年台灣對於數位典藏加值應用的期待,以及Culturespaces AMIEX的作品均是以數位典藏檔案為基礎的數位影像創作與展示,也因此AMIEX團隊中有圖像設計師 Iconographer的編制。而且就如下圖,【The Van Gogh Show】展展的官方粉絲團的介紹中,就清楚地說了,這些展覽所使用版權圖像的授權者,就是Bridgeman imagesBridgeman images就是一家專營文化、藝術、歷史數位圖像授權的公司,也因為有這樣的數位資源,AMIEX團隊/ Danny Rose Studio 團隊才能據以創作出這些光影展。台灣也有許多的數位典藏資料庫資源等待運用。

https://www.facebook.com/CarrieresDeLumieres/photos/p.2370915586276757/2370915586276757/?type=1&theater

二、專業光影策展團隊與創作者

下圖大概是個人最期待台灣能有機會辦理光影策展時,能出現頁面圖像。也就是有專業的展覽營運與策展公司組織(右上角的Culturespaces Logo)以及專業的沈浸式影音投影創作團隊/技術(右下角的AMIEX Logo)。

現階段,能量不足,所以只能引領期盼,也希望透過這些知識與資訊分享,吸引更多創作者、團隊、公司、博物館、美術館的投入。

https://www.amiex.culturespaces.com/fr/node/822

參考資料:

--

--

施 登騰
數位轉譯職人誌三刀流

一位大學副教授教員,同步寫數位展示科技與中國文物鑑定。長期研究與分享「Connoisseur系列」、「博物館科技系列」、「數位轉譯系列」、「數位科技系列」等領域之資訊與知識。所發表之相關專文,目前總數已逾500篇,見:【數位轉譯職人誌三刀流】:https://medium.com/artech-interpre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