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科技/數位轉譯系列:展示設計教學的尺度實務

施 登騰
數位轉譯職人誌三刀流
10 min readApr 4, 2019

--

前天在臉書看到邱誌勇教授分享推薦的品質好文~交大建築所凌天教授(2019)所寫的【尺度】,雖在點擊連結後草草瀏覽,卻已頗喜歡其中的觀點與論理,遂按了讚,就透過evernote web clipper蒐藏到雲端筆記本。

該文點出現代數位沈浸技術不僅能有在數位空間去呈現1:1地圖想像的可能性,也解決過往1:1地圖繪製因傳統技術、尺度、定義等條件之矛盾而致的悖論玄思,雖然這些論點沒有再多著墨。但「尺度」議題的探究就多,且有實務創意。以「尺度」入理,談了「scale比例」與「scope視野」,兩者也都有「尺度」之意。

凌天提到,來自傳統的設計工具之限制與載體媒介之一致性的尺寸系統,使呈現建物、空間、物件的尺寸,有了具體的代表性,彼此間可轉換卻無法替代,使不同scale 比例的圖組,就像離散在不同階段的個別敘述,每個都呈現空間的部分樣貌,雖大小比例有別,卻非放大縮小空間的連續呈現。文中寫道:

於是所有的慣用尺寸都有其特定的代表性:1:20 的室內細節,1:100 的建築空間, 1:500 的基地街廓,1:2000 的都市紋理等等;尺度的跳躍,也就是圖面表達目的的差別。沒有人會期待1/5000比例的都市街道圖上,會出現室內空間家具,因為一張50公分的椅子,已經小到0.1公釐,沒有視覺的意義了。

凌天也說,當今,設計工具與載體媒介的數位化,使不同scale 比例的離散敘事夠能被連續性的尺度漸變而接續起來,不再離散,不再只能是1:20、1:100、 1:500… 的跳耀,而是能使用距離拉伸(zoom)、視角平移(pan)、物件環轉(orbit)等數位功能的全知視野(scope),去體驗大小、位置、角度變化的流暢視點推移,甚至是可以進入建築空間中,切換為使用者的第一人稱視角(FPV, first person view),以1:1的真實比例(scale)進行(虛擬)空間體驗。限制觀者視野的不再是物理條件,而是電腦運算能力與視覺理解能力。

很棒的實務觀點,且又帶些哲學思維,好文。讀了有些想法,感想如后。

感想與檢視

一、展示科技尺度的技術養成

在課後看完【尺度】一文後,回頭看了剛剛在黑板上,畫著寫著的那些向學生交代說明的期中作業規定。思考著之前為「展示識別設計」這門課跟其他展示科技課程所導入的CDIO :構思 (Conceive)、設計(Design)、實踐(Implement)、實作(Operate)之專題導向式教學設計(上週才剛據以發表「數位轉譯系列:從CDIO數位實構模式自我檢視教學實踐」作為檢視之據)是否能對應傳統工序與數位技術的實況需求?此外,此課要求學生根據個人設定主題先製作一款「微型展區設計箱」的前置設計做法,在未來的教學實施中,如何能兼有比例思考與數位視野?

期中作業的複合評分式,以簡報提案完成「同學互評」+「教師評量」的期中作業評分。
此課程將以展示箱為主體配合實務設計、數位設計去完成展區設計之概念與實地訓練。
同學透過展箱的形式去依比例設計製作的微型展區之空間規劃與模擬展佈。
同學透過展箱的形式去依比例設計製作的微型展區之空間規劃與模擬展佈。
同學透過展箱的形式去依比例設計製作的微型展區之空間規劃與模擬展佈。
同學透過展箱的形式去依比例設計製作的微型展區之空間規劃與模擬展佈。

目前此展示科技課程之教與學進度,仍聚焦scale的階梯式比例思考,也僅完成構思 (conceive)設計(design)後,進入實踐(implement)的淺嚐階段。學生會在製作展示區模型的過程中,考慮展區/展品/展具/觀眾間的相互大小比例,若採1:100的比例,45公分寬的展場,就是乘載45公尺的展示設計想像,即使沒有太多空間訓練的小大二們在製作時,許多人明顯有尺寸比例失序的狀況,但成果是充滿趣味的。

但就是因為有實體產出,即使有著無法再縮放的物理尺寸限制,也能借助數位科技與設備的輔助,也進入連續尺度檢視的比例思考與數位視野;即使不是在螢幕上進行全知觀點體驗,一樣能借助數位科技與設備的輔助,去體驗大小、位置、角度變化的流暢視點推移。作法如下:

這實體的「展區設計箱」,不論製作精良與否或正確與否,都能作為比例思考與數位視野的測試主體,像是:

  • 透過LED手電筒「打光」去練習與體驗「照明設計」;
  • 透過「LED光纖蛇鏡(窺視鏡頭)」在展櫃中以模擬觀眾的主觀視角去檢視「動線規劃」、「展佈設計」;
  • 透過「 展櫃細部照片+數位繪圖軟體」去繪製展區設計示意圖以檢視展區、展件的「識別設計」等等。及拍攝展箱中的展區照片,再以photoshop軟體合成展佈示意圖,(說明卡、海報、看板)。
學生以展箱進行照明設計體驗。
課程中的照明設計之示意照片拍攝練習。
學生也使用Sketchup進行3D展區展佈設計作為參照或修正提案
學生也使用Sketchup進行3D展區展佈設計作為參照或修正提案
學生也使用Sketchup進行3D展區展佈設計作為參照或修正提案

二、展示科技尺度的觀念培養

從凌天教授(2019)【尺度】一文中,所啟發的是展示科技之職人養成中:設計者專業比例的務實技術養成,以及使用者中心視野的創意觀念培養。雖然該文是從尺度去反思建築師專業的設計視界轉化與設計工具交替,該文中點出的核心還有從「設計師角度」看設計,到從「使用者角度」看設計。展示科技的設計與運用也是如此。

Chan, C. (2011).曾妙喻:

如果藝術家是作曲家,那麼策展人就是他們的音樂家,他們的目的是以觀眾能夠理解的方式去演奏出藝術家的創作。

也因此,策展人要有技術也要有視野,去考慮展覽空間尺寸、展覽主題的社會歷史脈絡,從經驗與技術去預判觀眾和基礎設施(例如照明、展件、說明牌),並決定如何以及何處去展示定展件以產生與塑造展覽體驗 ~包括審美(aesthetics)、知性視野(intellectual scope)、空間範圍(space purview)。

要引用目前更先進的數位技術與展示科技為觀眾提供更好的展覽服務,其實並不難。個人(2019)從提出數位體驗的「偽互動 pseudo-interaction」概念,並在數位轉譯/博物館科技系列:從偽互動(pseudo-interaction)談「AR實境策展」技術實踐一文中,以【Art Projector(藝術投影機)】這款最新AR策展應用程式,將藝術史名家畫作透過AR技術在使用現場(展場)呈現原尺寸的展示效果。基本上,這些數位科技使凌天教授(2019)所提的1:1尺度地圖的實體空間與虛擬空間,都能夠透過AR展示科技予以虛實整合。甚至進一步地,數位AR實境策展這種數位實境技術,能夠以虛實整合技術執行:可攜帶(portable)、可負擔(affordable)、無所不在(ubiquitous)、隨選 (on demand)、擴增式(augmented)、遠距(remote)的數位應用;世界各大博物館的數位典藏資料庫,都能是支持各式的數位科技應用,無論是說明資料、深度內容、特寫賞析、相關連結等。

而用在教學應用上,數位展佈體驗也能兼有設計實務的比例思考與使用者設計的視野思維,就像下面組圖,不僅能夠在空間中以真實比例檢視,也能夠在1:1實體空間中,使用距離拉伸(zoom)、視角平移(pan)、物件環轉(orbit)等數位全知功能。

以上趁閒草草寫就此感想,也是為用作對相關教學檢討的記錄,會再找時間多寫些。本文就先到此,文末以新購的遊戲桌機教具,分享「展示辨識設計」課程於實驗室實體空間中進行體驗教學的圖例。

參考資料:

凌天. (2019年3月31日 ). 【空間摹形】專欄~「尺度」. 取自(2019年4月2日)https://www.digiarts.org.tw/DigiArts/DataBasePage/4_134038477777000/Chi?fbclid=IwAR2zDlsNhhLSW1oHyGG2twry2MFjCGdmY4lB7EGxRlBEWOAu06SGrLMydZI

施登騰. (2019年3月28日 ). 數位轉譯系列:從CDIO數位實構模式自我檢視教學實踐. 取自(2019年4月日) https://medium.com/artech-interpreter/%E6%95%B8%E4%BD%8D%E8%BD%89%E8%AD%AF%E7%B3%BB%E5%88%97-%E5%BE%9Ecdio%E6%95%B8%E4%BD%8D%E5%AF%A6%E6%A7%8B%E6%A8%A1%E5%BC%8F%E8%87%AA%E6%88%91%E6%AA%A2%E8%A6%96%E6%95%99%E5%AD%B8%E5%AF%A6%E8%B8%90-bb9645e973d0

Berleant, A. (2003). The aesthetic in place. Constructing place: Mind and matter, 41–54.

Chan, C. (2011). Measures of an Exhibition, Space, Not Art, Is the Curator’s Primary Material’.

Frissen, P. (1997). The virtual state. The governance of cyberspace, 111–125.

Williams, L. A. U. R. A. (2011). Exhibitions in libraries: the role of the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 A study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Arts in librarianship at 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

--

施 登騰
數位轉譯職人誌三刀流

一位大學副教授教員,同步寫數位展示科技與中國文物鑑定。長期研究與分享「Connoisseur系列」、「博物館科技系列」、「數位轉譯系列」、「數位科技系列」等領域之資訊與知識。所發表之相關專文,目前總數已逾500篇,見:【數位轉譯職人誌三刀流】:https://medium.com/artech-interpre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