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轉譯系列:施私定義「curator」~ 讀泰德美術館curator年薪報導的疑惑與釋疑】

施 登騰
數位轉譯職人誌三刀流
17 min readFeb 14, 2020

2/10看到知名策展人/藝術家曾鈺涓教授轉貼一篇報導:【美術館策展人低薪議題依舊?泰特美術館的『咖啡主管』薪資高於策展人,引發藝術界憤怒 Low wages issue still? Tate’s “head of coffee” job posting sparked outrage over curators’ low wages.】(https://reurl.cc/k5R4Kd,原報導:https://reurl.cc/al29eY),其報導內容就如標題,泰特美術館公告要聘任的「咖啡主管 head of coffee」年薪為40,000英鎊(約合台幣1,554,000元),而平均的倫敦當地「策展人 curator」的平均年薪為37,000英鎊(約合台幣1,437,000元)。

圖片來源:https://www.artsy.net/news/artsy-editorial-tates-head-coffee-job-posting-sparked-outrage-curators-low-wages

文中還引述英國倫敦當地職業工會發言人的評論:

「這樣有所落差的薪資差異,提醒我們,並不是咖啡主管的薪水太高,而是需具備高度專業的美術館專業人士的薪水太低。
The pay discrepancy highlighted is a stark reminder, not that the head of coffee is paid too much but that highly qualified museum professionals are paid far too little.」

🚩一、先談所謂的「curator」

我個人倒是沒有特別關注此篇報導的「curator薪資不符專業職能/ 職務」的議題,卻對於此篇中譯將「curator」直譯為「策展人」是否會符合泰德美術館相關業務職稱之定義?而泰德美術館的curator又是做哪些工作?

分兩部分談,此部分先談該報導將「curator」直譯為「策展人」是否會符合泰德美術館相關業務職稱之定義?

其實個人在找資料文獻、撰寫、論述博物館科技的「數位轉譯」時,在相關職能與職務、數位科技、展覽規劃等相關議題的討論上,「curator策展人」一詞並不常在內容中。會提及「策展人」是在以下幾篇專文內容中,但「策展人」都不是專文的主題:

✏️1. 【數位轉譯/博物館科技系列:從一個碩士學程招生談「博物館科技MuseTech」】(https://reurl.cc/EKEnda):此篇除了介紹北教大「博物館管理與科技應用碩士在職學位學程」外,主作也是為介紹國內外博物館科技學位,以及官產學相關應用現況等等內容。

✏️2. 【數位轉譯系列:聽講後的文物策展/轉譯之省思】(https://reurl.cc/zyxW17)此篇整理上海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主任陸建松教授【如何講好中國文物的故事】演講中所提「審美式展覽」與「敘事型展覽」的觀點,以及其聚焦在文物策展的說故事方法與實例等等的聽講心得。

✏️3. 【博物館科技/數位轉譯系列:展示設計教學的尺度實務】(https://reurl.cc/M7qk2X)此篇是因看到「The New MoMA Is Here. Get Ready for Change.」(https://reurl.cc/pDOxYr)。此報導討論的是經過3年的整建,紐約當代美術館(MoMA) curators率領團隊重新用觀眾觀點去調整策展視野,並重新設計藝術家(畫作)間的對話。而在正式展佈前,exhibition curators會以縮小模型與替代品去檢視與規劃展件的內容與位置,這正好與分享展示科技之設計與教學手法的實例與分析的【展示設計教學的尺度實務】一文內容先福。

✏️4. 【博物館科技/數位轉譯系列:從「數典展/微策展」談「數位典藏策展人」職能之實踐】(https://reurl.cc/jdLgp1)所謂的「digital collection curator 數位典藏策展人」是歐盟一份調查報告針對博物館部門面對數位時代之數位與可轉移的技能與能力需求所建議之職能/職務。而此篇專文更深入針對「數位典藏+策展」的概念提出相關論述與實踐體驗。

也就是說,在這幾篇論述博物館科技與數位轉譯的「內容+科技」專文中,「策展人」即使被提及,也不是作為主要的議論內容與方向,主要原因是:展覽,特別是有數位科技內容與設備介入的展覽,並非由個別策展人去負責,更多是以多方專業決策的團隊型態去執行的。蕭惠君(2013)年在【美術館展示空間之牆面色彩設計研究】一文中,從展覽訴求、藝術品、空間條件提出展覽空間牆面色彩設計的整體研究,在其設計專業研究之外,也對於展示規劃專業分工的執行與決策方面也提出一些討論。並且引用相關論文,在文中提出展示空間的決策流程是由美術館管理人員(director)、專業蒐藏研究人員(curator)、展覽設計師(exhibition designer)、專案經理(project manager)、詮釋規劃者(interpretive planner)與教育人員(museum educator) 所組成的策展團隊來執行(劉婉珍,2007; Locker,2017)

【美術館展示空間之牆面色彩設計研究】一文將curator譯為專業蒐藏研究人員(curator),雖然在台灣常用「策展人」一詞。但若從curator 原文所屬的字義溯源,則會發現舉凡藝術的研究、展覽的規畫和實踐,相關教育或推廣的活動都是這個角色所負責涵蓋的範圍(劉婉珍,2007),而展覽設計師(exhibition designer)通常扮演轉譯的角色,將curator對於展覽現場的抽象願景(the visionary),轉化成呈現在觀眾面前的展覽實現(the practical; Kennedy, 2010)。詮釋規劃者(interpretive planner)的工作則是確保展覽所傳達的訊息,包括有形的視覺與無形的氛圍感受,能順利被觀眾接收與理解。這三種專業職務,除了在美術館展覽的規劃設計過程中不可或缺,但確實是由curator主導展覽主題與論述,這也是其必須具有專業研究能力的原因。

其實,在泰德美術館網站中(https://reurl.cc/rlMQdE)就發現館方已以art term(專有名詞解釋)去定義「curator」為:

博物館和美術館通常聘用curator去取得、照顧和開發典藏品的。Curator亦負責安排典藏品展覽與借展品展覽,且研究詮釋典藏品,以告知、教育和啟發公眾。(Museums and galleries typically employ numbers of curators whose role it is to acquire, care for and develop a collection. They will also arrange displays of collection and loaned works and interpret the collection in order to inform, educate and inspire the public.)。

這樣的定位也是將curator與典藏品研究緊密連結。而Nina Simon (2010)的【The Participatory Museum】一書中則將curator定義為:

是擔任委託方代表去為展覽確認執行標準。A curator would be hired to serve as the client representative, setting the criteria for what would be included and excluded from the final exhibition.

基本上是在展覽規劃設計的專業分工上定位curator的主導角色。

圖片來源:https://www.tate.org.uk/art/art-terms/c/curator

至此,我個人對於curator作為「策展人」的定義則為:

擁有專業蒐藏研究之職能,作為策展團隊之主導角色,指揮展覽、教推、數位典藏之規劃、設計、論述的業務之推動,並遂行博物館/美術館告知、教育和啟發公眾的策展目標。也因此,此定義也很符合個人在論述「數位轉譯職能 digital interpretation skill /轉譯規劃師 interpretive planner」時,以其作為數位科技介入博物館之專業需求的「內容+科技」的疊加/第三方的業務/職能。不論是將「數位轉譯」作為邊緣熔接(edge blending & warping)收縫合放大之效;或者是當作第三支柱( the third pillar)尋求穩固結構與發展,都能使將curator對於展覽、教推現場的抽象願景(the visionary)有合宜的數位科技的輔助與展現。

🚩二、再談泰德美術館的「curator」

其實,如果讀完【Low wages issue still? Tate’s “head of coffee” job posting sparked outrage over curators’ low wages.】的相關資訊後,不去查找資料去理解泰德美術館「curator」職務與薪資的進一步資料的話,上述對於「curator/策展人」的定義應該就能涵括社會普遍對於「策展人」的認知。甚至從「策展人以創作者之姿崛起」的實況來看,也符合目前台灣相關報導、課程、學位對於「策展/策展人」的想像與實務;但相對地從「策展人作為/負責展覽專案的成敗關鍵」的現實來看,也符合目前台灣策展人要具備運籌帷幄展覽所有面向的超人能力。(建議閱讀【想成為成功的策展人,這些關鍵的能力與特質是必備!】https://reurl.cc/jdLRp1)。但是在一份後續報導中,泰德美術館是如此回應報導內容的:

「 Tate的所有部門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其職責和薪水各不相同,包括策展業務,​​而更準確的比較(指咖啡主管a head of coffee的薪資)將之比照策展團隊的負責人。我們珍惜所有的員工,並努力為其工作支付適當薪水。All Tate’s departments have a variety of roles with different responsibilities and salaries, including curatorial, and a more accurate comparison would be a curatorial team leader. We value all our staff and strive to pay them appropriately for their work at Tate.」

且策展團隊的主管(the curatorial team leader)薪資依據管理團隊規模是在40,00~50,000英鎊(約合台幣1,554,000~1,940,000元)。

【Low wages issue still? Tate’s “head of coffee” job posting sparked outrage over curators’ low wages.】報導中也提出一份2017年的調查報告 【Salary Guidelines 2017】(https://reurl.cc/yyzm3O)指出,英國博物館/美術館的策展與典藏部門助理薪資(2018年起薪25,700元英鎊)確實比起其他業別助理的平均水準低了25%。而更早在2016年就有一篇報導【Wanna Be a Tate Curator? Don’t Quit Your Day Job!】(https://reurl.cc/31v328)指出泰德美術館的助理/新進專業人員薪資偏低的問題(2016年起薪24,360元英鎊),也僅及倫敦市平均薪資(48,023元英鎊)的一半。雖然,根據泰德美術館的助理/新進專業人員薪資在2019年也來到25,774元英鎊(Tate Modern 泰德現代美術館)的水準。

但比較特別的是,【Wanna Be a Tate Curator? Don’t Quit Your Day Job!】報導中後段則指出:

「助理薪資已比「Head Chef, Kitchen & Bar and Café」的年薪12,000元英鎊+10%績優獎金要好了。 Perhaps an emerging curator would be better off responding to Tate’s “Head Chef, Kitchen & Bar and Café” job posting, which pays £12,000 more per year and comes with the possibility of a 10% performance-based bonus.」

這或許能解釋泰德美術館在辯護「咖啡主管 head of coffee」薪資時(年薪為40,000英鎊),稱此職位為獨一無二的特殊角色( unique role)事負責所有四個泰德美術館的咖啡業務各種面向的工作,使這所謂的「咖啡主管 head of coffee」也與偏餐飲主管職務的「Head Chef, Kitchen & Bar and Café」(年薪12,000元英鎊)有所不同。

此外,再深入了解泰德所謂的策展團隊(curatorial team)除了4個館:Tate Modern、 Tate Britain、Tate Liverpool、Tate ST Ives去個別聘任外,也會發現其中還有不同部門與專案之職務的差異,從網路上的泰德官網專文與人事聘任資訊所查到的curator包括:

●Learning Curator of Young People’s Programmes
●Interpretation Curator
●Curator for Schools Programmes
●Curator of Public Events
●Curator for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rtist-Curator
●Education Curator
●Curator of Tate Collection
●Curator of Tate Display
●Curator of International Art
●Curator of Adult Learning
●Curator of Film Programme
●Curator of National Programmes at the Contemporary Art Society
●Adjunct Curator of Africa & African Diaspora
●Adjunct Curator of First Nation and Indigenous Art
●Adjunct Curator of Modernisms
……

顯然在泰德美術館的curator基礎定義下~「博物館和美術館通常聘用curator去取得、照顧和開發典藏品的。Curator亦負責安排典藏品展覽與借展品展覽,且研究詮釋典藏品,以告知、教育和啟發公眾。」,curator也作為館內不同展覽、專務、專案等業務團隊的主導/主管角色(head)。也因此,泰德美術館才特別針對低年薪辯護說:

「 Tate的所有部門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其職責和薪水各不相同,包括策展業務,​​而更準確的比較(指咖啡主管a head of coffee的薪資)將之比照策展團隊的負責人。」

也就是說,該報導中的curator策展人(或說是泰德美術館curator策展人)其實不應以我們目前對於博物館(此類過去較少獨列策展人職位)、美術館、展演單位(華山、松菸)、科技藝術展(數位藝術節、科技藝術節、燈節….)等邀請擔任(例如:雙年展、特展)、得標承辦(桃園科技藝術節)的策展人去理解。

個人於【台北數位藝術節~超機體】擔任專家導覽

前面提到過泰德美術館網站(https://reurl.cc/rlMQdE)已以art term(專有名詞解釋)去定義「curator」,其在內文中也進一步提到外聘合作的自由或獨立策展人(freelance or independent curators ):

「在過去的20年中,策展人的角色不斷發展:現已有自由或獨立策展人,他們不隸屬於機構,並擁有自己獨特的展覽方式。這些策展人被邀請在既定的美術館/畫廊的外部與內部體系,甚至是在線上,的不同空間中策劃或提議展覽。In the past twenty years the role of the curator has evolved: now there are freelance or independent curators who are not attached to an institution and who have their own idiosyncratic ways of making exhibitions. Such curators are invited to curate, or themselves propose, exhibitions in a wide range of spaces, both within and outside the established gallery system, and online.」

🚩三、小結:

此篇所述內容雖然源自曾鈺涓教授分享的報導中所獲之議題,但主題並非「策展人」的低薪,而是該報導將curator譯為「策展人」是否等同國內對此專業的定義與想像?而Tate curator (或泛指博物館、美術館編制內容的curator)是否應簡單地直譯為「策展人」呢?雖然許多學生與朋友對於策展人都有所憧憬,特別是學生們,特別是在「策展人以創作者之姿崛起」的趨勢下。

但我個人仍認定「curator」的傳統定義,就是「博物館和美術館通常聘用curator去取得、照顧和開發典藏品的。Curator亦負責安排典藏品展覽與借展品展覽,且研究詮釋典藏品,以告知、教育和啟發公眾。」,個人認為不具論述能力的「 策展人」其實是「展覽專案負責人」,是行政庶務主管。而在此典藏品研究專業與主題論述下,負責不同面向與應用專案(特別是展覽)的主導/決策角色。

因此,前面才會特別寫說:

我個人對於curator作為「策展人」的定義則為:

擁有專業蒐藏研究之職能,作為策展團隊之主導角色,指揮展覽、教推、數位典藏之規劃、設計、論述的業務之推動,並遂行博物館/美術館告知、教育和啟發公眾的策展目標。也因此,此定義也很符合個人在論述「數位轉譯職能 digital interpretation skill /轉譯規劃師 interpretive planner」時,以其作為數位科技介入博物館之專業需求的「內容+科技」的疊加/第三方的業務/職能。不論是將「數位轉譯」作為邊緣熔接(edge blending & warping)收縫合放大之效;或者是當作第三支柱( the third pillar)尋求穩固結構與發展,都能使將curator對於展覽、教推現場的抽象願景(the visionary)有合宜的數位科技的輔助與展現。

參考資料:

  • 蕭惠君. (2013). 美術館展示空間之牆面色彩設計研究. 設計學報 (Journal of Design), 18(4).Chicago
  • 劉婉珍, & 藝術. (2007). 博物館就是劇場. 藝術家出版.
  • Locker, P. (2017). Basics interior design 02: exhibition design. Bloomsbury Publishing.
  • Kennedy, S. L. (2010). Parallel Starts Outsider Art Inside Collections.
  • Simon, N. (2010). The participatory museum. Museum 2.0.

--

--

施 登騰
數位轉譯職人誌三刀流

一位大學副教授教員,同步寫數位展示科技與中國文物鑑定。長期研究與分享「Connoisseur系列」、「博物館科技系列」、「數位轉譯系列」、「數位科技系列」等領域之資訊與知識。所發表之相關專文,目前總數已逾500篇,見:【數位轉譯職人誌三刀流】:https://medium.com/artech-interpre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