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 #8:解釋天性,逆負轉正。

我思故我在。

林思妤 Joyce Lin
As a Problem Solver
2 min readJun 27, 2018

--

近期被我妹客訴,覺得我的思考模式太細、太深,認為有可能是工作習慣使然,導致很多事情都會習慣研究、分析,讓她無法正常聊天,覺得累。

因為被客訴兩次,而且是自己的家人,其實對於自己的心情來說是蠻受傷的,某一個極端面的自己正試圖否定並責怪這個愛解釋的自己,提出的解決方法是減少說話、回覆,或甚至在工作外的時間不再認真與人對談,不多說話自然就減少讓別人反感的機會。

事實上,這並非工作影響,這就是原本的我。

「愛解釋」這個行為,背後有很多自我的心理層面要探討,這邊先不多說。
不過這個愛解釋讓我反思到,在出社會後的這些年,多多少少遇到有些人跟我說「妳說話一定要這麼認真嗎?」,過去我無法理解到底要怎麼說話不要這麼認真,也不明白別人的說話認真到底是什麼意思(當然也是因為過去我沒有認真探究過,到底別人的認真所謂何是)。

直到踏入UX設計領域後,這個職業的要求之一,設計論述需要質量研究或有邏輯的事實根據,完全符合我的天性,我從過去到現在的學習模式,一直是傾向多花時間學習原理,理解原理才能夠掌握運用(臨界知識的汲取),這也是為什麼我舉一反三的能力特別好,一旦思路打通後,能夠運轉神速,而這樣的心智模型也導致了我在和人溝通時,傾向解釋目的、行為背後的原因;也因此當別人只是想找話題閒聊提問時,我會試著把我的答案以及答案背後的為什麼都和對方分享,但忘了有時候對方只是想聽閒話而已。

這個心智模型幫助了我在現在專業上的學習,但相對的這個職業的要求,也加劇了我的這個習慣反應,對於問題脈絡背景的了解已成了反射性動作,基本上就是一個開關,當某人以問號結尾時,就會忍不住想好好回答對方,或是思考為什麼這個疑問,自己無法回答對方。

不過說了這麼多,我還是相當清楚我對於求知樂在其中,因此現在雖然看起來暫時對自己以及家人來說是造成困擾,但我還是我,或許就再找個方式調整一下自己的開關,變成多段式之類的就能解決吧,我想。

Medium 計劃第8天,可以看到拿出了生活瑣事來分享,雖然這的確也是自己的當日反思,但和我想撰寫出的文章類型還差得遠。Just keep writi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