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內做用戶研究員的初心者之書

Yin Peng
AAPD — As A Product Designer
6 min readNov 12, 2018

最近這幾次回台灣分享時發現專職做用戶研究的人好像越來越多,也常常被問到「到底企業內的用研要做些什麼?」這樣的問題。我回顧了自己之前實習與工作的經驗,嘗試從組織定位、日常工作、專業成長這三個面向來回答這個問題。

組織定位

過去我有待過公線部門與業務部門,你所在的組織定位已經決定了研究員會承接的需求類型與結果的影響力。

公線部門

公線部門就是在企業內的顧問公司,你跟產品團隊並不是在同一個部門下面,但當產品團隊有問題時就會來找。公線部門一般看是在什麼類型的部門下,以目前主流分法大多會在設計部門下,那你接到跟設計有關的研究專案就會偏多,產品相關的研究專案也會有但不會有那麼多,而且因為跟產品在不同的部門,所以在追蹤研究報告成效時也會比較難。如果研究員是設置在公線部門中,那很大的機率是有多位研究員成立一個用研中心,而中心內的研究員會支持不同的產品,每位研究員間可以有更多的討論與成長,算是公線的好處。

業務部門

待在業務部門接產品的研究專案會更多,而且與產品相關的資訊(如:數據、產品未來規劃、活動成效等)會比在公線時更容易取得,因此研究員也會有自發性的研究專案,另外就是匯報對象的不同,當你在業務部門時很多是要跟產品Leader進行匯報,因此研究報告的成效是可以直接被拍板決定要不要做,甚至可以直接進入產品排期,用研的影響力會更加明確。

日常工作

很多剛入職的研究員會覺得用戶研究不就是研究用戶需求嗎?其實這件事情在我剛開始時也天真的以為,但這幾年下來除了基本的用戶需求探索、易用性測試外,還做了像人群分析、流失/活躍分析、拉新用戶研究、市場/競品分析、海外市場調研、產品體驗分析、趨勢研究等各式各樣的研究,因此研究員不能把自己只限縮在「探索用戶需求」上,只要對產品、設計有幫助的研究都應該要規劃,接下來針對專案的前中後期的重點介紹

專案前:溝通要做好,確認問題讓研究有最高的價值

在執行研究專案前,用研必須要花點時間離釐清以下幾點:

●研究的問題是什麼,了解後有什麼幫助

●這個問題要用什麼方法來進行研究

●預計會產出什麼

●研究時程怎麼安排

產品跟設計師一般來找研究員要做用戶研究時往往會帶著他們想了解的問題,但根據經驗來看這個主題都不是他們真正在乎的問題,例如:產品想了解用戶「在什麼情境下使用這款App」但他背後真正想了解的的問題可能是「產品該如何拉新用戶」,只有當你了解了對方真正在乎的問題時,你的研究才有價值。

專案中:確保資料蒐集的完整並邀請需求方一起參與

在專案執行中,研究員最主要的是展現專業度藉由訪談、問卷等方法把資料蒐集完整,並將研究中所蒐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組織,在撰寫訪綱或問卷時,推薦可以使用心智圖(Mind Map)來協助自己做規劃,也更能全局的來看整份訪綱、問卷在設計上是否有缺漏的部分。另外在過程中也必須適時的邀請需求方參與調研,減少未來報告產出後被挑戰的可能性。

專案後:追蹤報告與回顧專案讓每一次的專案都是進步

我在每個專案結束後會先去整理以下這幾件事情,再將自己投入到下一個專案中:

●確認報告後續的進展負責人以便追蹤成效

●與之前同產品的相關報告進行比較,整理產品變化並沈澱報告

●回顧整個專案,並整出好與不好的地方並進行檢討

以上這幾件事情雖然小但蠻重要的,一方面能夠在專案結束後讓報告可以有持續的影響力,另一方面也讓自己投入下一個專案時知道自己的不足並讓自己獲得更多得成長。

專業成長

除了日常的專案外,我也花了些時間學習如何在專業上有所成長,由於研究員所接的研究專案類型相當多,因此我自己在專業成長分為廣度與深度兩個面向來看。

專業的廣度

這的廣度我定義為「除了研究時所需要的方法外其他領域的知識,像市場分析、傳播學、戰略分析、設計等」廣度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用研負責的業務相當雜,且在公司內偶爾會遇到組織調整進而調整負責的產品,為了讓自己隨時準備好擁抱變化。我對於廣度的增加標準是以做到新產品時能夠回答這四個問題:

  1. 這個產品所處的行業價值是什麼?
  2. 目前這個行業的現狀與發展如何?
  3. 競品的發展狀況如何?
  4. 我們與競品的差別是什麼?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必須看大量的相關報告、專業書籍等,以最近很紅的短視頻行業為例,我們可能要先看國內外的調研機構針對行業所做的行業報告去知道整個國內外市場現況、體量、價值後,接著嘗試著從相關領域的書籍、研究、理論中去了解短視頻這個行業所需要的背景知識,最後自己去深入的使用、體驗競品與自家產品的差異,最終綜合以上的去找出競品的產品定位與價值。

我也整理了自己常用的幾個外部研究報告網站,有需要可以看看。

專業的深度

深度我自己定義為「與進行用研專案時會用到方法有關的知識,包含研究方法、分析方法、洞察轉換等」深度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研究員在公司內必須要為自己找出定位或不可取代的點,如果每一位研究員的能力一樣、做法一樣那在績效考核上就不夠突出成為亮點。

在專業深度的努力上,我自己的建議是當你做足夠的專案後會開始知道自己的優勢、劣勢在哪,接著去加強自己的優勢與補上自己的劣勢。

以我自己為例,在定量的問卷分析、洞察轉換上是我的劣勢,因此我會爭取更多去實作量化的機會,另一方面當研究做完後也會嘗試著將洞察轉化為可落地的功能、方案甚至一起帶一場與產品經理、設計師們的工作坊讓報告洞察與價值可以更好的傳遞與轉化。而我的優勢在於對定性、實驗設計上的敏銳度,因此我開始把實驗相關的知識與做法跟產品經理、組員交流,並帶入更多實驗的觀念、設計要點等等進入產品開發流程或測試中。

以上是我自己根據經驗,嘗試從組織、日常工作、專業能力上去回答「到底企業內的用研要做些什麼?」這個問題,我自己也還走在Junior邁向Senior的路上,如果以上回答有任何疑問歡迎留言一起討論。如果覺得我寫的不錯可以給我幾個拍手讓我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