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專注世代:是什麼讓短影片成為趨勢? 短影片的案例研究

我身為在台灣快要 30 歲的世代,身邊周圍的人對 TikTok 不外乎就是「抖音一響,父母白養」的觀念,對於短影片因為政治及部分使用者的低品質影片,讓部分台灣人對短影片的印象非常不好。

但我經過這幾年的觀察,可以發現短影片在更年輕的一代有流行化的趨勢,因此我從前年便開始使用 TikTok,也在 IG 推出 Reels 時開始使用。本篇旨在深入分析短影片在當今社會為何會如此普遍受到歡迎和廣泛流傳。

Photo by Olivier Bergeron on Unsplash

一、裝置使用的變化

短影片為什麼會那麼令人成癮?首先我們必須先知道他與多數的橫式長影片有什麼不同。一般來說,橫式的長影片普遍較適合在電腦或電視這種螢幕較大,且人們已經習慣橫式的擺放方式下播放。也因為 Youtube 對於長影片的獎勵機制問題,多數橫式影片時間都比較長,因此影片比較追求的是內容的豐富性,還會朝精緻化發展。

因為手機的崛起,現代人包括我的專注度越來越低,對於時間長一點的影片會更沒耐心,常常邊看 Youtube 或 Netflix 邊滑手機,基本上有時候甚至會把 Youtube 影片當背景播放。

相反的是,現代人普遍人手一機,而手機的長式短影片幾乎完全是為了手機而設計的影片形式,在看短影片時,我不必特別轉動手機來將影片調整到適合的觀看尺寸,且因為生活中已經完全離不開手機,在短暫的時間內如果想放鬆,常常會不由自主的點開短影片來看。

二、滑著滑著到半夜

我剛開始下載 TikTok 時,本也抱持者田野調查的心,相信自己一定不會喜歡裡面的內容,結果滑著滑著,幾十個影片了,還是覺得沒有很久,跳出TikTok 看了一下手機時間,怎麼已經三點了?

因為在 APP 的設計方面,不論是 TikTok 還是 Reels 皆有設計成往下滑動就有新影片的形式,讓每一次的下拉都有一個根據演算法推薦的影片,但使用者本身是無法預知下個影片是什麼。

這基本上是我們熟悉的「角子老虎機」的做法,利用人們容易對於得到不確定結果到開心,也就是所謂的「間歇性增強」(intermittent reinforcement)

短影片的 APP 大多也利用了這個心理,讓人不由自主地一直滑下去,每一次的滑動都讓人感到不確定性,越滑越有趣,從而滑呀滑滑到外婆橋。

且因為每一個影片的時間較短,我常常覺得像吃了小零食而不是正餐的感覺,進而不會感覺其實自己已經浪費超~~級多的時間在上面,不知不覺,時間就這樣滑掉了。

三、內容

由於時間限制,大部分的短影片製作成本相對較低,通常都是創作者用手機拍攝的第一視角對話或只有一個人跳舞的影片。根據研究《Humor and camera view on mobile short-form video apps influence user experience and technology-adoption intent, an example of TikTok (DouYin)》所述,第一人稱視角的影片容易讓觀眾沉浸其中,感覺自己與創作者正在進行「社交」互動,並且比第三視角更加娛樂。例如 TikTok(抖音)的影片常常使用第一視角,因為這樣做可以創造出更加真實的感受,讓觀眾更加享受觀看體驗。

此外,短影片製作也具有更多的優點。因為短影片的時間限制較短,觀眾可以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輕鬆觀看,而不需要長時間的注意力集中,基本上我在看的時候真的是呈現一種放空的狀態,內容的粗糙反而會讓我有種親切感。比起總是可以出國的網紅,他們更貼近像是我們一般人。

結論

本文深入探討了短影片在現代社會中的流行和普及原因。透過分析裝置使用的變化和短影片 APP 的設計,我們發現短影片的獨特形式讓它成為了現代人短暫放鬆的一種方式,並且短影片 APP 的推薦演算法也利用了人類對於不確定性的追求,讓人不由自主地一直滑下去。

這些洞察讓我對於短影片的 APP 設計有更多的了解,不論是對心理還是方便度,都讓現代人不自覺得淪陷。

不說了,我要先放下我的手機了。

https://medium.com/as-a-product-designer

--

--

林展顏Dora Lin
AAPD — As A Product Designer

目前為神經科學領域的UIUX Designer,曾任汽車管理系統設計師,喜歡接觸一般生活不常接觸的領域,改寫他們的經驗。歡迎大家搜尋我的Linkedin討論職涯相關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