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把話講好,再來做設計

失敗的文化認同 — — 台灣設計界的大問題。

「話講不好」是指什麼?

台灣最常見的亂象,是設計師在寫產品文案時,用上了來自日本、中國的詞彙,或者是直接以英文等語言來撰寫。而這,正是整個產業所存在的,最為嚴重的問題之一。

問題本身,不是在於把東西做成這樣,而是做成這樣了、知道問題點了,卻還覺得不是問題。

外商的在地化

Netflix 為絕大多數的戲劇設計了中文標準字。
原彩、夜覽,這些曾經在中文版 iOS 以英文稱呼,如今已經換上了中文命名。
iPad Pro 的宣傳,連畫面中的筆記都中文化了。
Netflix 的戲劇大多擁有中文標準字。
Steam Deck:以中文截圖展示產品

台灣的作品又是怎樣?

Gogoro VIVA 的宣傳網頁。不妨展示給十歲兒童,或是七十歲老年人,看看是否清楚「Watch full video」是什麼意思?

這到底是要給誰看?

台灣在地的公司、設計師,創造出寫著英文的文案、口號、介面、影片、網頁、海報…是要給台灣人看,還是是給外國遊客看?但是同時卻沒有貫策它們烙英文的決心,英文字講個兩三句就不講了,變成中英混雜的詭異情形。

Gogoro 的 GoShare 展示的 App 示意也是寫英文字。
台灣開發商 Fourdesire 產品「記事探險」的 App Store 截圖。它的「主題」功能使用英文來設計標準字,中文字僅作為輔助。

寫英文是…國際化?

在我的看法裡,不是。也不可能是。

中國中文的影響

台灣真正面臨這樣的影響,是介面設計界開始發展時,一併顯現的。中國的介面界,從社群規模到參與度,全部都比台灣更為廣闊,也因語言相近,經常成為台灣設計師學習的對象。

了解詞源、語境,謹慎選擇用詞,是一種必要的態度」-施典志

比起英文字,來自中國的文化影響更加嚴重。

文化入侵是種危機

在與英文同樣使用拉丁字母的歐洲、美洲國家,對於文化入侵的威脅感受更大。英文作為世界廣泛默認的所謂「國際語言」,每天都有大量的英文資訊、新造的英文詞彙,以及來自英語系國家的流行趨勢輸入世界各國。

「歐洲各國之所以有這樣的官方語言機構,來確保語言的『正統性』,其實是為了在英文全面席捲全球政經、文化的情況之下,保存自己的語言文化。因為英文同樣也使用羅馬字母拼音,讓這些國家更有危機感。」(來源

在加拿大,甚至為保護各語言使用者的權益,在許多場合明文訂定雙語規範,加拿大航空就曾因為指標的字級因語言而異,而遭政府罰款。該航空的執行長甚至曾因為講的語言不符合當地習慣,而在民意壓力下致歉

「語言是活的」,而我們卻正在殺死我們自己的語言,這合理嗎?

延伸閱讀
芬蘭人這樣保護芬蘭語,那台灣怎麼對待台語?

結語

作為設計師,這種透過自身能力,去對大眾付出的角色,對語言保存、尊重和傳承,難道不是最根本的義務之一嗎?

請對自己的文化感到自豪,並確保我們的下一代有機會認識它。

作品裡語言的運用,是所有的設計師必須去思考的一個問題。不只是因為文字與客群受眾直接相關,讓我們不得不去注重,同時在「語言」本身的概念背後,也蘊藏了更大的意義和責任。

https://medium.com/as-a-product-designer

--

--

AAPD 專注於分享數位產品設計的相關資訊,並且致力在平台上創造更多的交流與互動,我們關注UI設計、UX設計、設計師的個人成長、設計趨勢與產業動態等,希望透過這些知識的傳遞,能夠降低每位設計師成長的過程中所遇到的阻礙。歡迎來信投稿:aapdgo@gmail.com

Get the Medium app

A button that say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and if clicked it will lead you to the iOS App store
A button that says 'Get it on, Google Play', and if clicked it will lead you to the Google Play st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