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檔案四散各地怎麼辦?讓遠端設計工具成為你們的傳聲筒吧!

Lucy Tan
AAPD — As A Product Designer
12 min readMay 4, 2020
Photo by Nelly Antoniadou on Unsplash

身為一個在台南念大學的 UX 邊緣人,往往合作夥伴都來自台灣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這個時候能不能順利的進行遠端協作就相當重要啦!近期因為疫情緣故,遠端協作也變成大家不得不面對的一件事。對於遠端協作來說,大多數人第一個會想到的是滿足團隊的溝通需求,像是利用 Slack、Zoom、Google hangouts 等等的方式相互聯絡,那假如你們需要協作的是設計稿或整理訪談資料呢?以下分享幾個我在學生時期做作品時,實際使用過許久,覺得很適合四散各地的團隊成員共同使用的遠端設計工具!針對產品設計的不同環節,我都會分享一個自己最推薦的,包含 Miro、Freehand、Figma、InVision 以及 Gallery 這幾項。

Brainstorming、用戶研究資料整理 — miro

miro 這個工具其實就像一個數位白板,你可以在裡面寫字、貼便條紙、繪製各種圖表。

這個工具有什麼樣的特點呢?

  • 可以非常即時地看到每個人的鼠標在畫布的什麼位置,因此在遠端討論時,溝通變得更加容易,因為可以清楚地看到對方正在看著什麼部分、進行什麼樣的操作。
  • 在 Miro 之中,可以運用的便利貼的顏色很多,方便分類,還可以隨時換顏色,和使用實體便利貼相比是個+++分的大優點。(還可以少用紙環保愛地球!)
  • 在白板新增內容的同時,也在把所有資料都數位化,且白板內的內容輸出成圖片或是 pdf,要保存下來相當容易。如果團隊本身就沒有固定的空間存放資料(成堆的便條紙),miro 就很符合你的需要!
  • 有超級多種類的模板可以運用,包山包海什麼都有,不論你是要做 Customer journey map、甘特圖、Kanban、Impact/Effort Matrix,他通通有,不需要再費心思自己找。

我曾使用這個工具的時機有 ⬇️

  • 遠端進行工作坊。例如,我曾經在空空的高鐵上,使用 miro + hangouts,以及 Lean UX Canvas帶完一個簡單的討論。在討論開始之前,便先在 miro 檔案裡面新增一個 Lean UX 的 canvas,並把它 Lock 在畫布中,避免大家不小心移動到。接著便帶大家一步步地針對各個部分發想,一個個貼上便利貼。高鐵上如此克難的狀況都能夠順利運用,相信大家在家利用 Miro 一定不成問題!
  • 要自如地把文字內容四處移動、分類,同時貼上各式類型的檔案時(如 pdf、手繪圖、圖表、表格等),雲端文件編輯工具(如 Google Doc 和 Google sheet)的格式沒有辦法滿足操作上的需求,miro 是個適合集中存放不同類型資料的地方。
  • 和夥伴一同 Brainstorming,並分類點子,收斂及凝聚共識。例如:讓大家先分頭發想在訪談時想要問受訪者的問題,再進一步分類、統整,歸納出正式的訪綱。
  • 輕量地下載 (Download) 訪談結果的重點,並整理成親和圖、同理心地圖、Persona 等。
  • 如果團隊約在咖啡廳討論,通常不會有足夠的空間(桌面、牆面)運用實體的便條紙討論,這個時候大家同時使用 miro 就可以解決空間不足的問題。

除了上述可以讓團隊一起使用的情境外,拿來繪製簡單的圖表也非常方便!例如:

  • 在寫 Paper 前,做文獻回顧,並製作成 Literature Map,方便釐清不同文獻的相關性。
  • 優化或規劃新的產品功能時,可以運用裡面的圖形快速地做出流程圖。

Wireframe — Freehand by InVision

Freehand 是 InVision 的產品之一,他的主要介面也是一張超大的畫布,供不同的團隊成員同時在上面描繪線條、形狀,並寫下註記。(是我用了近三年的心頭好!)

Source: InVision

和 miro 最大的不同是,他能運用的功能相當的單一,只有可以任意塗鴉的單色畫筆及文字,其中線條可以配合快捷鍵自動轉換成方形或圓形。

嗯,就這樣,真的就這樣!這個工具有意地讓你較難替換自己的畫筆顏色,而文字也無法調整字型、大小等。這個工具還有一大特點,就是他幾乎沒有真正的直線!自動生成出的方形、圓形看起來都歪歪扭扭的,即便你很努力的想對齊,也只會對齊地很勉強。或許你看到這裡會想說,蛤?那這樣是要畫啥?不過我認為這樣的限制,會讓大家忽略當下不需要注意的細節。同時,也可以幫助設計師(其實是我)克制住一些想要對齊的衝動,更專注在 Wireframe 所需要傳達、釐清的部分上。介面的架構、層級關係,其實是能夠被這樣單一的功能給滿足的。

Source: InVision

那這個工具還有什麼樣的特點呢?

  • 它的功能相當單純,所以相對其他工具來得好上手,適合 PM、工程師等角色一起使用。和 miro 相比,使用效率+++,輕量的功能設計更貼近現實生活中的白板,學習成本比較低。
  • Freehand 預設每個人的畫筆顏色都不樣,可以很輕鬆地看出哪些部分是誰畫的,讓同一張畫布上的內容更容易被辨別,鼠標停在筆畫上,也會出現註解讓你知道每一筆畫的繪製者是誰。
  • 可以遠端動態的 present,開啟簡報模式後,能夠讓所有在線上的人看到的畫布視野隨著簡報者移動,再也不怕別人不知道自己講到哪裡了!
  • 可以選擇跟隨個別參與者的畫筆,了解他在看些什麼或是畫些什麼,很像是在玩第一人稱遊戲時,當你死掉之後可以看到別人的畫面和行動那樣。
  • 搭配 iPad + Apple Pen 更是讚 ( ´ ▽ ` )ノ,可以非常自如地畫畫,做 Wireframe 的效率都變好了呢。

我過去曾在什麼時機使用 freehand 呢?

  • 在自已思緒一片混亂或卡住時,可以想到什麼就寫什麼,想畫什麼就畫什麼,不用擔心畫面很亂,幫助自己整理下所有想法。
  • 在討論當下,需要快速+視覺化地跟 stakeholder 確認功能的流程、架構時,會用粗略的圖樣來確保雙方達成共識。
  • 繪製簡單的示意圖或 Wireframe,解釋互動流程及頁面變化的邏輯,在流程規劃的前期先確認對方的期待,再到下一步繪製完整的 UI。
  • 把產品現有的頁面截圖下來,貼到 freehand 裡面標註,並說明自己的想法,比重新拉一個 UI 來得快非常多。
Source: InVision

User interface — Figma

這個工具就基本功能上來說,和 Sketch 非常相近,那為何這個工具近期越來越多人採用呢?他和 Sketch 究竟有什麼樣的差異?在遠端協作的環境下又有什麼樣的優勢?

Source: Figma

首先,他最大的特點是可以讓多人在線上同時協作,搭配著 Google hangouts,能夠方便地遠端討論 UI 的細節。和 miro 相同的是,他可以即時地看到大家鼠標的移動狀況,且效能甚至比 miro 更好(移動地更流暢)。

Figma 也可以輕鬆地以 url 分享給 PM、工程師等不同團隊角色,當大家需要一同檢視設計稿的時候,不需要看著 Hangouts 糊糊的螢幕分享畫面,而是可以直接看到製作中的介面,非常適合遠端協作時運用。除了桌面版外,你也可以直接透過網頁操作 Figma,如果臨時要用別人的電腦開啟檔案也很方便!如此一來就不必擔心 stakeholder 要看到進行中的 UI 會很麻煩了。

在設計的工作流程中,我發現還有幾個小特點,可以減少在執行例行任務時需要耗費的時間!

  • 匯出 UI 到 Zeplin 上面時,由於 Zeplin 會將同樣命名的 Frame 合併成同一項目的不同版本,若團隊內沒有一個很完善、一致的 Frame 命名標準,很容易不小心覆蓋掉原有的項目,但若能讓工程師直接在 Figma 上面看 Spec,則可以避免這樣的風險。(但好好命名還是很重要 ><)
  • 因為可以在 Figma 的畫布中檢視 UI 的 Spec,省去了從前要將 Sketch 檔案中的內容匯出到 Zeplin 上的這道程序,也不需要每次一直看著 Zeplin 的進度條慢慢跑 XD。
  • 在 Sketch 上面沒辦法 comment 或是標註 spec 和一些互動上的細節,只能匯出到 Zeplin 上再進行標注,但在 Figma 上,只要按一下快捷鍵 C 即可輕鬆地留下 comment ,少了在不同軟體間換來換去的時間,操作上變得更加靈活!

Figma 除了有豐富的插件(plugin)之外,他的 community 也提供了許多 template 讓大家運用,除了畫 UI,Figma 能做到的事情也千變萬化,只差在你能否想像得到!例如這一個 Remote Design Sprinting

Source: Figma Remote Design Sprinting template

當中提供了許多小工具,讓你可以用遠端的方式,有明確的步驟進行討論。例如進行 How might we 的發想、透過 Crazy 8 來刺激大家思考等等。因應大家被迫待在家,心情上可能會感到苦悶,這個 Template 的製作者也提供了鼠標的 high five 區域讓大家線上互動。(我看到這個真的快笑死,會不會太有才)

Source: Figma Remote Design Sprinting template

詳細的介紹覺得這一篇實在寫得很好!歡迎大家去看看 ⬇️

Prototype — Prototype by InVision

儘管現在有非常多做 prototype 的工具,但對於遠端協作來說,我最想推薦的是 InVision 的 Prototype!(不是在講繞口令)

Source: InVision

要做 Prototype 時,可以用 InVision 在 Sketch 上的 plugin — Craft,設置好每一頁 UI 的 hotspot,然後再匯出到 InVision 的網頁上,要分享給其他人相當方便,且匯出之後可以很即時地同步在手機的 InVision App 上,即便大家四散各地,也都可以用自己的手機來測試 prototype。工程師不需要在電腦上下載設計軟體,可以單純地利用 InVision 的 App 來操作。

相比於 InVision,其他的工具就有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例如 Sketch 如果要在手機上看 prototype,就需要 USB 連結手機或和電腦使用同一個 WIFI,而 Figma 也是需要在同一個網路下才能在手機上操作 prototype。Adobe Xd 如果是用雲端文件共享,只有檔案的擁有者可以將 Prototype 匯出到線上,對於協作來說,自己實際用過覺得不是非常方便。

Spec — Gallery by Google

Google 的 Gallery,功能和 Zeplin 基本上一模一樣,讓工程師可以直接在設計師匯出的設計稿上看到尺寸、間距等 spec,但他和 Zeplin 不同的是,做註解時,Gallery 可以在畫面上圈出一個範圍,而非只能標注一個點,在無法時時看到夥伴電腦螢幕的時候,可以更好地去了解對方到底在說什麼部分!

此外,Gallery 的 Project 沒有數量限制、在 Project 裡面還可以區分成不同 Collection,相比於 Zeplin 以 Section 分類的方式,我認為 Gallery 的分法更好用,也更好檢視!

Gallery 的頁面裡也可以加上 mockup,從常見的 iPhone 8 到稀有的 Nokia One,各種應有盡有。Present Mode 也是 Gallery 蠻獨特的一個功能,可以將畫面開成全螢幕的大小,將設計稿搭配上 mockup 直接呈現出來。當團隊在選擇 Spec 檢視工具時,比起 Zeplin,我會更傾向將 UI 匯出到 Gallery 上面。

以上針對不同的設計階段,都分別介紹了一個我認為很讚的工具,但當然不是要所有都用 XD。工具的採用還是會需要參照團隊成員的習慣、協作的方式,加上許多工具的功能是重疊的,例如 Figma 上面就可以看 Spec 以及做 Prototype,所以實際上如何運用工具還是看團隊而定 😊。如果有更多大家推薦但我不知道的工具,也歡迎大家分享給我 (●°u°●)​ !希望這次的疫情能盡快結束,讓大家迎接春天的到來! 🌸

感謝你看到這裡!希望我的分享對你有幫助~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給我一點掌聲讓我知道!👏👏👏
也歡迎 Follow 我 方便看到更多文章喔 ψ(`∇´)ψ
https://medium.com/as-a-product-designer

--

--

Lucy Tan
AAPD — As A Product Designer

在新加坡打滾的產品設計師,用寫作來沈澱自己 ♪( ´θ`)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