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你自己的職涯探索家!讓我們為自己工作,創造我們所認同的價值

本文為電子報直播活動的重點摘要,若想知道更多細節的話,歡迎前往 ✦ AAPD 電子報聊天室 ✦ 成為你自己的職涯探索家!Simon x 雷蒙 看完整版影片。

本文架構

1. 工作在你們人生中扮演的是什麼樣的存在?
2. 創辦品牌的契機?
3. 如何設立品牌定位?
4. 如何蒐集目標族群的回饋?
5. Q&A-如何聚焦自己的職涯發展地圖?
6. Q&A-如何選擇真正合適學習管道或資源?
7. Q&A-想知道最有壓力的時候,會做什麼事情讓自己進入專心狀況?

來賓的背景來歷

Simon

擁有超過 8 年的產品設計經驗,擅長透過簡單直覺的設計方案來解決複雜的使用者問題和挑戰。目前居住在澳洲雪梨,在全球前 10 大的獨角獸公司 Canva 擔任資深產品設計師,專注打造全球超過千萬使用者的 SaaS 平面設計工具,幫助更多人體會到設計的美好。曾旅居日本東京 5 年,在全球職缺搜尋引擎 Indeed 擔任資深 UX 設計師,負責日本市場的本地化體驗與服務。同時也是 As A Product Designer (AAPD) 設計教育品牌創辦人,擁有超過近 2 萬的訂閱讀者也與超過 200 名在產品設計領域的作者合作,提供許多實用的學習資源與內容。

雷蒙

遠距工作經驗 5+ 年的一人公司模式實踐者,從寫作到講師和顧問。2020 年離開年薪百萬的職場,以「雷蒙三十」推出付費會員訂閱服務和線上訓練營模式。目前為中文世界最多學員 Notion 課程主理人,兩年累積超過一萬名學員。雷蒙以「從工具中獲得力量,享受科技的樂趣,找到生活的掌握感」為願景,一邊實踐「Lifehacker」的精神,一邊提供人們改善生活品質和工作生產力的方法。

一、主持人提問

Q1:工作在你們人生中扮演的是什麼樣的存在?

工作不再只是完成指派的任務,也不再是生活的框架,而是應該成為與生活整合的一種愛好。 — 雷蒙

🟢 雷蒙:我認為,工作這件事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看。過去,人們通常會覺得工作就是一種謀生手段,對我們的父母那個年代來說,工作就是為了賺取一筆金錢,然後讓生活可以比較安穩的過下去;因為以前是一個工業時代,大家過著朝九晚五的日子,到工廠上班,而不是到辦公室打卡,因為老闆需要大家在同一個時間上把工作完成。

可是我覺得現在這個社會,面臨到一個工作的變革點,工作不再只是完成指派的任務,也不再是生活的框架,而是應該成為與生活整合的一種愛好。我會覺得,或許你目前的工作讓你做起來沒那麼開心,難以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熱情,可是如果你的經濟狀況是有壓力的話,當然不能不拿著一份工作。

但是你有沒有辦法在工作之餘,慢慢找到你的愛好,然後從中找到價值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像 Simon 一樣,他或許在工作上感到快樂,但在業餘時間中,他追求的愛好可能帶給他更多的成就感,這樣的機會可能是公司所無法提供的。

所以在這個時代,我認為很多人都在尋找愛好和工作的平衡。不要讓生活完全交給例行的工作,或者被分配的任務,而是要思考如何為自己的愛好創造空間和價值。

作為一位設計師,我希望我的工作能夠影響並改變許多人的生活。 —Simon

🔵 Simon:在這個時代,人們對於工作的期望不僅僅只是賺取金錢,更傾向追求工作與個人興趣、熱情以及理念的契合度,包括我自己也是。

作為一位設計師,我希望我的工作能夠影響並改變許多人的生活。我在選擇工作的時候,我會傾向選擇公司文化跟我自身價值觀契合度相符的工作,這樣的選擇更容易為我帶來更多的成就感,以及創造更大的影響力。

不過,雖然 AAPD 設計教育品牌在教育領域的影響力,可能僅限於數百人,無法與我在 Canva 工作中的影響力數千萬人相提並論;但是我對這幾百人所產生的影響,或許在他們的職涯和人生中會帶來了一些重要的改變,對我而言,這樣的影響力同樣是很有價值的。

我的工作動機一半是為了獲得實際報酬,而另一半是為了學習和成長。對我來說,錢是基本需要被滿足的需求,那再來就要考慮說,這個工作為我帶來錢以外的東西有哪些?我從這份工作中可以帶走什麼?舉例來說,我自從加入 Canva 之後,學到了很多公司內部的管理方法、商業運作模式,我在這裡學習到的技能,我都可以把它們重新帶到我自己的團隊上,幫助自己品牌的團隊建立。對我而言,這個經驗是難以在別的地方取得的。

總的來說,工作不僅是賺錢的手段,更是實現個人價值和影響他人的途徑;在不斷挑戰自我的同時,從工作中學到的經驗也將成為我個人和專業生涯中的寶貴資產。

Q2:創辦品牌的契機?

有個貴人提醒了我,如果在公司無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應該轉而做我真正應該做的事情。 — 雷蒙

🟢 雷蒙:我在創立雷蒙三十之前,我在一家台灣的傳統品牌公司,我的工作經常要和總經理和董事長開會,並協助公司做數位轉型,像是行銷策略,或是整個資料庫的管理。這家企業已經存在三十多年,擁有很多員工,員工的平均年齡大約落在四、五十歲為主。

雖然我在這裡有很多全權,但是我慢慢發現到,我能夠做很多事情,但是不一定能夠做完,我經常在專案剛啟動的時候,就被調到其他不同的部門執行其他任務。我自己很不喜歡還沒有交付一個完整的產品,就被指派其他事情的狀況。

在這個過程中,公司中有一個副總級的人物注意到這件事,就提醒了我,如果在這裡無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應該轉而做真正我應該做的事情。他認為我有創業的傾向,而不應該在一個地方被不斷調動。

這段經歷也讓我開始思考,到底我應該選擇低薪但喜歡的工作,還是高薪但不喜歡的工作。我傾向選擇前者,**因為在這個時代,我們是非常有可能把喜歡的工作變成高薪的。**我認為在這個時代,我們有很多的可能性,我們的產品能夠透過很多不同的渠道去販售,或是交換專業。

當我們喜歡一件事,其實也代表著「堅持」。因爲當你從一件事情中感到樂趣,你會更有動力堅持下去,所以你後面還有一段時間,可以把你喜歡的事情變成高薪;反之,當你做高薪但不喜歡的工作時,你可能會為了拿著這個錢,把你的生活、愛好、靈魂都埋沒在 Routine 裡面,活得越來越像一個喪屍,這是我不樂見的生活,但是這是我自己的選擇,大家不一定要參考。

可是我覺得可以給你一個新的想法就是,當你握住了一個社會上,大家認為比較重要的談資,像是高薪的工作,你就為了要有這個光芒,或是披風這個外顯的形象,你就會越把你自己裡面,其實已經骨瘦如柴的靈魂把它包住、把它遮住,不想給別人看,那你很多時候可能會越過越不快樂,這也是我覺得現代人,可能更要去思考的一個點。

起初是追求興趣,後來才漸漸轉向一個相對穩定而清晰的商業模式。 — Simon

🔵 Simon:跟雷蒙相比,我可能算是比較保守的那一方。起初是追求興趣,然後漸漸轉向一個相對穩定而清晰的商業模式。就像剛剛所提到的,我剛開始創辦 AAPD 時,起初只是想整合 Medium 上散落的設計文章,為大家提供一個共享平台。當時,2016 年到 2017 年,Medium 在台灣興起,很多人都在這裡開始寫作,但缺乏一個集中的管道將這些文章整合起來。

當時, Medium 推出一個 Publication 的功能,有點類似數位出版社,你可以成立一個品牌,將相關文章收集在一起,甚至允許其他人投稿成為你的作者;於是,我就創辦了一個產品設計學習資源平台 AAPD(As a Product Designer)。

後來,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人尋求學習設計相關技能,私訊問我問題,比如轉職、做作品集⋯⋯等等,我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在 Hahow 上開設了一門 Sketch 的課程,儘管當時我連 UI 設計師都還不是,但我會這個工具,只想著沒人教,不如我自己來試試;所以,我自己一個人做了課程的一切,從腳本、拍片、剪接,到上線。

所以,其實課程上線的前半年到一年,就是我一人團隊,整個課程的營運都是我一個人在弄,直到有一天,我突然覺得我回答不了所有的問題,於是找了助教,然後才想說靠著這個穩定的收入,我可以開始培養團隊,創造更多的內容,也就是大家現在所看到的電子報、Podcast⋯⋯等。所以,我覺得整個過程經歷了許多小轉折,才慢慢發展成一個完整的團隊。

目前我正在努力在 AAPD 和我的現職之間取得平衡,因為我會在我現在的公司工作也是有原因的,譬如說我住在國外,然後這邊的一些環境我滿喜歡的,那公司也還滿有挑戰,我也可以做一些滿有影響力的事;當然,我還是很喜歡 AAPD,只是目前我認為兩者是可以兼顧的,或許未來有一天,我就會考慮全職投入 AAPD,而這也是我目前正在計畫的事情。

Q3:如何設立品牌定位?

我認為有三個重點:抵抗孤獨、定期蒐集回饋和建立商業價值和系統。 — 雷蒙

🟢 雷蒙:

  • 抵抗孤獨
    如果你這個定位是你不喜歡做的事情,你會很難堅持下去,因此做你喜歡的事情是堅持的動力,並且它能夠幫助你抵抗孤獨。
    很多時候,我們在公司裡面做一件事情不一定能夠成功,甚至當你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很常會因為一些其他的因素造成它失敗了,或是你做的明明就很認真,但是別人沒看到你的努力,所以這時候我們要「抵抗孤獨」;你因為這份喜歡,就算這件事情沒人看到也沒關係,因為至少自己喜歡,自己感受得到它,我覺得有成就感。所以我覺得第一點就是你要找定位,你要先確定你這個做的事情是,你真的很熱愛你很喜歡的,你才能夠去抵抗孤獨。
  • 定期的反思與回饋機制
    再來就是「回饋」,它是幫助我們找到品牌定位的重要環節,而這裡的重點在於「參與互動」,以及主動追求回饋。當老闆跟你吩咐的一個任務,或者是你的同事們,跟你講一句話,或是協作一件事情,你會聽一遍就做,還是你會聽一遍,然後多消化一下,反覆確認後再做?
    就我看來,我會覺得第二種人,完全超越了第一種人,因為你能夠再三確認說,他講出來的話背後的底層需求是什麼,你有沒有多挖掘一些他的喜好以及需求,以及這件事情是你哪邊可以做得更好。
  • 建立商業價值和系統
    當前面兩點都做好,才有辦法做到第三點:「建立商業價值和系統」。這不僅需要找到喜歡的事情,還需要尋找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舉例來說,如果你在一個公司裡,你的老闆知道你只會銷售,你很快如果找到一個更厲害的銷售的人才,你很可能就會被淘汰,但如果你會銷售,你也會做一點設計,然後你又很懂得去跟你的工程師溝通,我感到你這個基本上走不了,就老闆不太可能把你 Fire 掉,因為你基本上在多個能力上的綜合中,具備一定的價值,所以你在這個地方的護城河就很高。
    那對於個人工作者來說,商業的系統化建立其實就是在建立你的護城河,就是你不會只有單個產品賣得好,而是你還有其他的輔助價值去吸引到你的顧客,讓你的顧客留下來,讓你的顧客持續對你的品牌有所信任,然後持續的買單!

🔵 Simon:

品牌定位就是在一次次的教學、活動,以及學員回饋當中,逐漸清晰的一個過程。 — Simon

我覺得品牌定位是個滿複雜的議題,而且我必須老實說,品牌定位其實就是邊走邊看。舉 AAPD 的例子來看,我們其實有一個宏大的願景是:「我想要培養厲害的設計師」,而且他們都具備所謂的十八般武藝;接下來,我們就開始思考這些設計師需要什麼樣的技能和知識,以及他們所面臨的挑戰和痛點有哪些,像是缺乏學習資源、時間不足和財務壓力。釐清這些之後,我們就可以構思我們可以提供什麼樣的產品或服務來協助他們,同時又能傳達我們品牌的訊息和實現願景。

那當然因為我們在做課程的過程中,我們會跟我們的學員有很多的互動,所以我們會去了解他們的需求,以及他們講的內容,我們會再去更深的理解。像是有些人一開始進入產品設計領域, 會發現到資訊非常多、根本不知道怎麼吸收,那就算吸收完之後,還是不知道下一步要做什麼,這也是我們做挑戰賽的目的,幫助學員內化所學習到的知識、強迫輸出,然後把它變成一個真實的東西,

所以品牌定位、受眾的輪廓跟樣貌,就是在一次次的教學、辦活動,以及跟學員的溝通過程中,越來越清晰;所以我們目前的受眾很明確是產品設計初學者,而不是資深的設計工作者,當然還是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幫助到資深工作者啦。

Q4:如何蒐集目標族群的回饋?

我認為,回饋就是如何聆聽身邊的人。 — 雷蒙

🟢 雷蒙:我認為,回饋就是如何聆聽身邊的人。有時候,回饋不一定僅是來自於讀者或受眾,其實我覺得身邊的協作者都是一個很好的回饋來源。就拿 Notion 訓練營來說,每次直播結束或開營之前,我們都會招募新的助教,因為他們是我們教學的服務者,然後再開一個大型的教學檢討會,審視上一屆的表現,觀察哪些地方可以改進,同時通過學員的回饋表單來討論下一屆的修改計劃。

那我覺得這個流程最棒的是,助教來自前幾屆的畢業學員,他們更能理解在那個環境中的真實感受,並能從學員的角度提供有價值的見解;所以我覺得回到核心的重點就是,如果你自己不是那個產品使用者的話,你最好去試試,否則就去找身邊親近的工作夥伴,而且至少要是這個產品的使用者,透過這些回饋,才能讓我們更好地了解如何改進產品。

所以我覺得回饋這件事情,大家不會很難去獲得,只是你有沒有心去獲得,這件事情就有點像是你跟你的男、女朋友,或是你跟你的家人也是一樣的,我們跟他們聊聊會很難嗎,大多時候是我們不想去做而已。

這就跟做產品設計的時候很類似,就是去了解用戶,跟他們直接面對面交流。 — Simon

🔵 Simon:首先,其實這就跟我們在做產品設計的時候很類似,就是去了解用戶,跟他們直接面對面交流。那因為我本身是做教學,在跟很多學員接觸過後,我就發現到初學者經常提出相似的問題,所以其實就可以清楚地判斷這個需求存在。

除此之外,我自己也進行 Mentorship,這一、兩年與至少 100 位 Mentee 進行深入交談,這些Mentorship 通常持續 30 分鐘到 1 小時以上,甚至有些人是聊了五、六次,那如果是這種比較長期的 Mentorship 關係的話,我就會更深入地去了解他們的痛點。

在我看來,每個人都經歷學習的三個階段:「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一開始,你可能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也不知道學這些的目的,這就需要一步步地與人交流,隨著時間的推移,釐清目標。這種對話過程中,你會遇到不同層次的人,例如初學者、有一點經驗的人、急於找工作的人等,而你會為他們提供不同的建議和計劃。

最後,我們在辦活動時經常蒐集回饋問卷,也長期透過電子報、Podcast 來跟受眾互動,透過整理、篩選和分類不同渠道的訊息,我們會去了解不同平台的受眾屬性,然後我們才能夠提供給不同類型的受眾最合適的服務、產品或內容。

精選 Q&A

Q1:如何聚焦自己的職涯發展地圖?

設定目標拆解,然後穩定地執行,以及找到一個 Role model 學習。 — Simon

🔵 Simon:

  • 認識自己
    我覺得首先一件事情是說:「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意思是說,你知道自己的熱情所在是什麼,什麼事情是你每天做都不會膩?什麼事情是你早起的動力?或是什麼事情會讓你捨不得去睡覺?這件事情要先想清楚,那這個東西才有可能變成是你在職涯上可能會適合長期發展的一件事情。因此,寫下並分析自己喜歡、擅長、不喜歡和不擅長的事情是至關重要的。
  • 找到一位 Role model
    如果你想要追求一個職業發展,我覺得尋找一位 Role model 是有幫助的。這個人可以是你敬重或仰慕的人,尤其是那些在你所追求的領域有所成就的前輩;透過觀察他們在這個領域的成長,你可以想像自己在五年或十年後的樣子。比如說,你可以觀察在你現在的職場環境裡,你的主管現在在做什麼,而你希望自己五年後也變成那樣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或許離開是對現階段的你來說有幫助的。

我喜歡透過「以終為始」的方法來設立自己的目標,我覺得再大的目標,都可以拆成小目標,小目標可以拆解成任務,而小任務還可以拆成每天的行動。所以我會建議先列一個三年目標,搭配拆解成小目標和每週任務;接著,你會發現到每一週要做的事情滿多的,但是就算你沒辦法達成百分之百,你至少也會達成百分之六十,而這個結果正是幫助你成為一個不一樣的人的關鍵。

這樣的計劃不僅讓你看到更大的目標,還能在每天的行動中獲得成就感。因此,聚焦自己的職涯發展地圖的重點,在於設定目標拆解,然後穩定地執行,以及找到一個 Role model 學習。

Q2:如何選擇真正合適學習管道或資源?

我們的輸出決定了我們的輸入,我們不是為了要看多少的書才去行動,而是為了行動,才決定要看多少的書。 — 雷蒙

🟢 雷蒙:我在訓練營中常常呼籲一件事情:「行動」,特別是當談到焦慮或專業成長的時候。我覺得一個人之所以會焦慮,其中有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看了太多東西,但是缺乏行動。

那我覺得可以透過「輸出決定輸入」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當我們拆解目標、拆解週計畫之後,我們就能更好地判斷我們要學習哪些東西,因為我們的輸出決定了我們的輸入,我們不是為了要看多少的書才去行動,而是為了行動,才決定要看多少的書;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這聽起來只是順序不一樣,但是這兩者的思維有很大的不同。

我喜歡一個叫做 Arc 的瀏覽器,它有一個功能是會自動封存你的分頁。我們很容易用瀏覽器開一堆分頁,心裡想說晚一點就會看,分頁就這樣越存越多,每次打開都會覺得焦慮,Arc的這個功能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它可以讓你自己設定時間,當你超過時間還是沒打開分頁的話,它就會自動封存分頁,因爲對 Arc 來說,這些你沒打開的分頁,其實說穿了就是對你而言不重要。

所以我覺得如果你是一個很喜歡收藏東西的人的話,可以適度的借助一些數位工具,幫助你斷除這些干擾、減緩焦慮感。

Q3:想知道最有壓力的時候,會做什麼事情讓自己進入專心狀況?

我會做的事情包括喝可樂、整理桌子或家裡,還有拆包裹! — 雷蒙

🟢 雷蒙:我覺得當你有壓力的時候,就不要讓自己專心了!當我很有壓力的時候,我會做的事情包括喝可樂、整理桌子或家裡,還有拆包裹,因為做完這些小小的事情之後,我會覺得身體跟腦袋都 Refresh 了,然後我才有辦法再回去面對、處理原本讓我感到壓力的事情。

我其實不太認同「失敗為成功之母」這句話,我認為這句話真正的意涵應該是:「小成功為成功之母」。對我而言,失敗是一個不可避免會發生的經驗,雖然它可以幫助你成功,但是我們沒有必要一直尋找失敗,我們要追求的應該是,創造一些微小的幸福跟小成功,讓自己可以抵達大成功。

我比較常做的事情就是睡覺,以及理性分析壓力來源。 — Simon

🔵 Simon:當我感到有壓力的時候,當下我就去做別的事情,那我比較常做的事情就是睡覺。對我來說,睡覺有滿多好處的,睡覺時不用想這些,而睡醒之後就會覺得很多事情感覺離自己很遙遠,除非有什麼東西又再刺激我,

不過,回過頭來,你會對一件事情感到有壓力,背後肯定是有原因的,所以我還是會去了解一下壓力來源究竟是什麼,這樣才能根除它。

以工作常見的例子來說,如果今天主管臨時要交辦給你一個任務,但其實你手邊還有其他正在處理的東西,但因為你沒有讓主管知道,所以搞得自己壓力很大。那像這種時候,其實你可以向主管表示,自己我現在還有其他手上優先級的工作,那我如果先做你這個的話,代表其他事情可能要先放著,不知道主管是否可以接受?

雖然這樣做,在有些人眼中會有點討價還價的味道,但是我認為這更像是,透過理性來分析現況。我自己的觀察是,很多人的壓力很大,正是因為沒有去採取一些,可能可以讓你減壓的行動。

https://medium.com/as-a-product-designer
https://medium.com/as-a-product-designer

AAPD 的使命是培育世界級的產品設計師,我們致力於設計教育以及創造產業社群的交流與互動。我們長期關注 UI/UX設計、個人成長、職涯發展、設計趨勢與科技動態等議題,同時也期待 AAPD 成為一個設計產業進步的推進器,去幫助設計師思考如何夠過設計的力量,為組織與產品創造更多的影響力,並且讓產品設計成為企業的核心價值之一。

▶ 了解更多 AAPD 傳送門: https://portaly.cc/aapdgo

▶ 和超過 7,000 人一起學習產品設計: https://hahow.in/cr/uiux-figma

▶ 【講座組合包】從建立設計系統到工程協作的流程與心法:https://academy.aapd.com.tw/courses/lecturecombo

--

--

AAPD — As A Product Designer
AAPD — As A Product Designer

We share digital product design experiences & help designers find their purpose and passion. Follow our Medium Publication ↑ and Facebook http://fb.me/aapd.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