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 UI/UX 設計師的三週年回顧

Simon Lin
AAPD — As A Product Designer
18 min readMar 16, 2019

從零開始經歷新創公司、自由接案到海外跨國企業的點點滴滴

嗨,大家好!我是Simon,一名 UX 設計師,目前正在東京的外商工作🇯🇵。
我喜歡分享觀點與交流並試著從小事開始創造價值,如果有合作&交流機會或任何想聊的事情,都不用客氣透過我的 E-mail 或直接用 Facebook 聯繫我,期待與你的相遇 :)

時光飛逝:一轉眼就入坑三年了

就在 2019 的今天(3/16),是我正式踏入 UI/UX/產品設計領域的三週年,一路走來發生了很多事,就像重新念了一次大學般充滿了感觸。來東京也已經一年半,坐在還是有點冷的家中,深吸了口氣,感受到一切竟是如此真實之後,決定開始動筆寫下這三年來所發生的事以及收穫與成長。

我是個有點健忘的人,這幾年的很多細節與事件我其實不太記得,也因為容易忘東忘西,我一直有個習慣,就是在 Mac 的行事曆上記錄下各種人生的大小事,加上社群平台中毒的我也讓 Facebook 記錄了我不少的里程碑,現在就有機會好好整理一下和大家分享。

當然,我也想提一下想寫這篇文章的原因。從開始在網路上教課、公開演講、分享文章以來,每幾週就會收到一些的訊息與來信詢問我「到底該怎麼開始從事 UI/UX 相關工作?」我幾乎能理解這些迷惘或不知所措,畢竟這塊領域實在太新、太深、太廣,資訊常常多到無法消化,但正因為如此,很難有所謂的標準答案或捷徑,每個人的背景、學習狀況以及最終想達到的目標不盡相同,到頭來真的需要自己去探索自己究竟想要什麼。

所以這篇文章也可以當作一個小故事(流水帳)來閱讀,主要和大家分享我是如何從零走到這裡、在迷惘和低潮的時候如何告訴自己要繼續往前走,人生的挑戰有很多,當你有勇氣一個接著一個跨過去之後,你將會能夠更坦然的正視眼前的問題,用開放的心態迎接並改變它。

2016 年 3 月:一切從這裡開始,重回設計的懷抱

先說說我的起點,我在 2012 年的時候大學畢業,當時讀的是平面設計,所以理所當然的就去做了平面設計的工作,老實說當時的我在專業技術或想法上都不是特別突出,加上所以我去了一間賣男裝的網拍公司當美編,一做就是兩年,後來發現自己工作變得沒有熱情,每天都在打瞌睡、加上沒什麼成長,就毅然決然去了澳洲打工度假一年。

打工度假這一年發生了很多故事,也多少影響了我的心態與價值觀,包含開始接受「英文」這個語言,變得願意去吸收一些英文的資訊(這對我之後自學 UI/UX 有很大的幫助)。2015 年 3 月,我回到台灣,接著陸續又在咖啡店工作了一年多, 2016 年 1月正式決定要從餐飲業離開,回歸設計領域。

當時也不知道是怎麼想的,可能覺得設計是自己唯一還算擅長的事,但可以想像是,底子不怎麼樣、和設計脫節兩年多的我,要重新找份設計工作並不會順利到哪裡去。在被無數的公司拒絕之後,終於找到一間網路公司願意收留我,當時找工作時也是我第一次聽到 UI 設計這個新名詞,我就和老闆提出:「我想從平面設計開始做,但能不能讓我一邊學習 UI 設計的知識與技術?」老闆答應了,也就開始了我的 UI/UX 之路。

重回設計領域時遇到的同事們

在當時,跟大多數的剛畢業或轉職的人一樣,我並沒有任何 UI 設計的作品,我唯一擁有的大概只有熱情吧。雖然平面設計的背景確實幫了我不少,至少美感上還算可以,一開始工作的確就是從製作公司名片、各種 Banner 活動開始,慢慢地開始接觸到一些系統上簡單的 UI 設計,也在那時候認識了 Sketch 這個比 Photoshop 好用一萬倍的工具,每天晚上回家都在專研使用的技巧、快捷鍵等等,當然也有跟上當時滿紅的 Daily UI 挑戰。

而當時的我對於這個領域的理解,真的就只是在 UI 層面,對 UX 或是如何做產品與各種方法論可以說是完全沒有概念。

2016 年 7 月:開設第一堂線上課程

很快的,2016 年 5月來到了一個改變我很多的重大人生轉捩點,那時候我自認為把 Sketch 這個軟體摸到熟了,也知道如何快速建立/管理元件、熟練地使用快捷鍵、大概了解各種設計規範和標註與導出素材的方法,對於 UI 設計的工作流程也有大致的了解。

在某次的展覽上我遇到了 Hahow 這個線上課程的團隊,那時候平台才開始沒多久,我發現上面完全沒有 UI 或是 Sketch 相關的教學課程,不知道哪來的靈感,就突然就覺得自己好像可以試試看,反正是募資制,大不了失敗就無法開啟課程罷了,並沒什麼太大的損失。

所以我只花了兩三天的時間,把課程大綱寫了出來、做了一些課程範例、用 Keynote 製作了一個一分鐘的簡短的介紹影片,接著快速把課程上架。本來不抱什麼期待的我,超乎預期地,在一個月的課程募資期結束後,超過 700% 的達成率、200 名以上預購課程學生,這有點把我嚇傻了,而且一下子壓力馬上就來了,我要怎麼在兩個月內上線一套完整的課程?如何確保我的課程內容對學生都有幫助?完全沒教課經驗的我該如何是好?

剛入行就要籌備課程只能用兵荒馬亂來形容

狗急會跳牆,壓力果然會使人快速成長,雖然我會一點影片剪輯後製,但像是螢幕操作、收音、講話口條等等都是我沒試過的事情,在經歷了無數熬夜的夜晚,寫腳本、製作素材、錄音錄影、剪輯、上字幕、修補各種失敗的片段後,終於在 2016 年的 7 月把課程完整上線了。還好學生的反應還算不錯,在沒什麼宣傳的狀況下每個月都陸續有人購買課程。

一直到了現在,這堂課程也累積了 800 位學生,這是我未曾想過我能做到的事情。在這次的經驗裡,除了把我之前所有學到的東西都重新梳理、加固了自己的想法與思維外,也透過很多和學生之間的交流讓我思考自己沒想過的問題,對 UI 設計的理解也有了更上一層的想法。

因為籌備這個課程,我離開了原本的工作,這個課程也幫助我接到了第一個 App UI 的案子,而案件金額大概是我以前平面設計工作時三個月的薪水,讓當時的我覺得接案也許是種可能性,既可以在家工作、一週也只要去開會一次,所以成為自由工作者這件事也慢慢在我心裡萌芽。

2016 年 10月:加入新創接案公司,正式從事 UI 設計工作

幾個月後,我在因緣際會下加入了一間新創公司並擔任 UI/UX 設計師,由於是小公司,所以設計師也必須要直接接觸客戶、了解實際的需求,所以設計上並不是直接接下規格書照著設計,許多時候必須要花時間開會、討論功能的優先級與商業邏輯等等以前比較少接觸到的部分,在設計技能的部分也培養了一些前端切版和製作高保真 prototype 的能力 。

而在這間公司的時期裡,也因為大量的參與了很多內部外部的活動(應該超過30場)像是讀書會、 設計聚會(UI/UX Taipei)而結交了許多同行的設計師好友,透過和不同的設計師交流,除了能分享工作流程產業經驗之外,更重要的是大大的開啟對於自己的視野和對 UI/UX 設計的想像和可能性。

這個時候我也開始嘗試了「寫文章」這件事,那時候 Medium 在台灣算是剛興起,剛好我也沒有打算要架自己的部落格,所以就試水溫寫了兩篇關於自己自學 UI 轉職的心得,後來也陸續寫了一些 Sketch 的教學文章,迴響還算不錯,也漸漸讓我有動力繼續寫字分享自己的的想法給對這個領域有興趣的朋友。

當時寫的前兩篇文章:

2017 年的大躍進:成為自由接案者、公開演講、找夥伴做產品、社群經營辦活動、前往海外工作

很快地,時間來到了 2017 年,某種程度來說這一年是對我人生影響很大的一年,也算是某種大躍進,因為真的做了很多很多很多的事情,也讓我自己不管在專業能力、做事方法、思維想法有了很大的改變。

離開正職工作後的下一步
首先因為種種原因,和公司理念和方向有了分歧,在這間公司待了不到半年的我決定先離開公司,好好重新沈澱自己想做的事情什麼。成為自由之身的我,突然多了很多能自由運用的時間,當然我完全沒有閒著,除了持續經營自己的設計平台 AAPD 及瘋狂寫文章之外,也有了幾個合作的外包專案,讓我不需要擔心太大的金錢壓力,可以放手做一些想自己想做的事情。

2017 年 3 月:從零到一打造自己想要的產品

也由於自己成為了自由工作者,常常帶著電腦到咖啡廳工作,因此有了尋找咖啡廳的需求。最後竟然也變成了一個 ideas 並且和幾個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做了找咖啡 Kapi 這個 App ,透過這次從 0–1 的產品開發過程,也讓我更扎實的了解如何把一個抽象的想法轉換成一個實際的產品,包含專案管理、產品規劃、設計、實現、推廣、營運等等細節都認真地跑過了一變,也因為做了雙平台,所以對於產品設計的各種細節也變得更加地了解。

第一版 KAPI 找咖啡網站:http://www.kapi.tw/

第一次正式的演講就獻給 LTUX Taipei

首次嘗試公開演講
也許是有在網路上曝光的關係,對於資歷尚淺且沒什麼正規工作經驗的我,竟然得到了一些演講邀約,幾個月下來也去了不少場合,包括 2月的 LTUX Taipei 、6月的 F2E & RGBA 還有ㄧ些公司內部分享自己在 UI/UX 上知識、專案及個人學習一路走來的心得,甚至我也自己辦了設計小聚的實體交流活動。

老實說,要去做這些以前沒做過的事情之前,都會讓我感到非常焦慮和緊張,但其實幾次之後會漸漸發現,這些過程都有助於建立我自己的信心,並且確認自己的價值是能夠幫助到一些人的。

這些是當時的一些簡報:

LTUX Taipei 分享—成為更好的設計師
F2E & RGBA 分享 — 設計師的自我修煉之路
第一次辦設計小聚就有超過 70 人共襄盛舉 😳

忙碌的海外面試和接案時期

2017 年的上半年雖然還沒認真下一步到底該往哪裡走,正在做的案子也都忙得如火如荼,沒太多時間思考,但由於開始使用 Linkedin 的關係,陸續有一些 Recruiter 來接洽關於海外工作的機會,雖然那時候候我對自己的英文相當沒自信,也從來沒用英文面試過,但還是覺得自己該挑戰自己、硬著頭皮試試看。

也因為很久沒用英文講話,所以自我介紹的時候必須完全用先背稿的方式,我也預先把所有可能會被問到的題目和回答都寫下來,遠端視訊面試的時候還必須不斷地看小抄,總之就是非常的緊張和不自然。

不意外地,前面兩次的面試經驗幾乎是以慘敗收場(作品不夠扎實、英文溝通不夠流暢),很快地就被刷掉了,但也讓我累積了兩次面試經驗和調整心態,對下一次來臨的面試也可以算是更駕輕就熟一些。

就在我放棄海外工作這個選項時,機會又在偶然間出現了,有天在隨意上網閒晃的時候發現了一間在東京的旅遊公司在找 UI/UX Designer,而且職缺描述幾乎跟我完全符合,最重要的是還不需要會說日文!投遞職缺後馬上就安排了面試,兩次面試都和團隊相談甚歡、也很快了拿到了 Offer 確定 8 月要前往東京工作,這一切都不真實的像是一場夢一樣。

我把自己這年的面試紀錄都寫成文章放在這裡了:

2017 年 08 月:正式從台灣啟航前往日本工作

2017 年的下半年對我來說就是個全新的旅程了,拿到了工作簽證、買了機票、收好行李就飛往東京展開這場未知的冒險,開頭的前幾個月都還處在新鮮感十足的狀態,雖然生活上有不少語言不通要克服的地方,但大抵上還算順利。工作環境跟過去的新創公司感受差不多、做的產品類型也還算有趣及挑戰。

這段時間對我來說也算是某種充電吧,在探索東京這座城市和調整生活方式之餘,工作和生活之間勉強能夠取得平衡,下班後還有時間能將之前台灣的案子做一些收尾,順便持續經營 AAPD 設計平台。

2018 年 1月:完全不會日文卻要在日本轉職

好景不常,在日本的第一份工作做了不到半年,在新創公司中最不想遇到的事情發生了:公司要調整營運方向,正在做的產品被腰斬、甚至工作內容要整個改變,必須去做 UI/UX 以外的事情。我思考了很久、經過好幾個晚上,覺得不能讓自己在這樣的環境繼續待著,所以果斷的決定在日本換工作。

我是先提離職才開始找工作的,老實說這是個非常衝動的決定,一來對日本的求職環境完全不了解,二看著戶頭裡的存款不知道能支撐我在這個高消費的地方當無業遊民多久,不過也許危機就是轉機,在腦中盤算著各種可能性、甚至做好了最壞的打算,而人的潛力也這時候被完全的激發出來,我在一週裡快速整理自己的作品,投出了少數可以講英文且適合自己的工作,接著祈求好運能夠降臨。

2018 年 4月:迎接更大的挑戰,加入跨國企業

經過了一段長達三個月、好幾輪的的面試後,我終於拿到新的 Offer 讓能夠繼續在日本生活,並且這次加入了一個對我來說挑戰更大的跨國公司,目前我服務的產品是針對日本市場的本地化。從什麼都不懂、文化衝擊、適應工作方式到現在到現在也待在這裡即將滿一年了,原本的設計團隊也從少少的幾個人增長到十幾個,從以前新創接案時期的單打獨鬥,到現在是需要跟很多不同的角色協作與溝通,學習到了許多所謂的 Soft Skill 在大型組織與專案中能產生的價值。

來自世界各地、多元背景的同事們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這篇文章看到我剛進這間公司三個月左右的心得,之後也會再分享更多在跨國企業工作的點點滴滴。

為台灣產業貢獻設計養分:遠端經營 AAPD 團隊

在確定工作有著落之後,我自己還是想在下班之餘持續經營 AAPD 的平台,並且嘗試不同類型的內容主題與型式,因為我就是在當時剛入行懵懂的狀態下,接受了許多網路資源與前輩的分享才能一路走到現在,所以我也想為台灣的設計產業盡點微薄之力。

最後還甚至還和台灣及海外的夥伴們組成了一個遠端團隊,並且回台灣辦了一場精彩的活動,這些工作之外的學習也讓我的思考變得更成熟、知道自己能產生的影響力與價值並不只侷限在設計,只要自己願意,我還能幫助更多人一起變得更好。

非常感動超多人到場參與的 AAPD 活動

有興趣了解 AAPD 的遠端團隊是如何一起協作可以看這篇文章:

所以,入坑 UI/UX 的這 1,000 多個日子裡學到了什麼?

對許多人來說 UI/UX 這條路不好走,甚至無從下手,對我來說也是一樣的狀況,這些日子以來不斷在各種選擇和掙扎前行,也許現在講起來輕描淡寫,但確實也有過低潮、難以跨過、想放棄的時刻。我想,讓我一步步學習走到現在的,也許是我對於這個領域的高度期待和自我價值的實現。

專研領域知識和技術固然重要,但身為一個設計師,這些只是基本中的基本。這裡有一些我自己在在心態上的體會和轉變,我想不管做什麼都一樣,只有當自己了解自己想要什麼,這條路才能夠走得又遠又久。

多去嘗試並且快速調整方向

我聽過太多人說「不知道從何開始」了,而我也發現大多數人比較想聽到一個比較容易成功的「標準答案」。我想,也許問題不是在於是該從何開始,而是當你嘗試了之後,能不能夠判斷這件事(技能、知識)是不是值得投資的?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網路的資源真的很多,目前也非常多活躍的社群可以找到多數初學者問題的答案。

所以我的建議是先試試看就對了,所謂嘗試可以是花一個月了解一個技能、先去找個相關的實習或可以接觸到這個領域的工作,透過工作中學習,或是參與各種活動認識相關領域的朋友。其實真的不會有所謂的浪費時間,因為從嘗試的過程裡也許會啟發自己的想法,甚至進而找到你想要的答案與方向。

每個人的時間和付出的努力都不一樣,不用去追趕看起來很遠的目標

在這個領域常常會看到一些資深前輩或大神分享他們的經歷,看起來的確鋒芒耀眼,不禁會讓人感嘆到底要花多久時間才能到達那樣的高度?老實說,這個領域不只是深度深,廣度也廣到讓人驚訝,差了一個產業即便同個角色做事和思考方式可能完全不一樣,因此即便是某個領域的專家也未必能解決所有產品或產業的所遇到問題。

我發現越厲害的人也越謙虛、越努力,有人十年磨一劍,有人可以不睡覺一年可以當三年用,所以達到期望成就的速度本來就不一樣。其實只要想清楚自己的目標,在多久的時間裡想要達到,把目標分解成小的任務慢慢一步一步往前走,只要堅持下去你也會變成某個領域的佼佼者。

不要害怕改變,試著走出和舒適圈

「改變」這兩個字對很多人來說是件不太舒服的事,的確,從原本舒適的環境中走出來的確會需要一些勇氣,你要重新適應環境、理解新的知識、找到新的流程與工作方式,更多時候改變帶來了許多挫折與失望。

我並不是鼓勵一直改變,有時候也是要專注在一件事夠長時間才能看見深度,但當你發現你已經停在原地的時候,那就是需要做出大改變的時候。我也發現人的成長規律大概就是一直在改變、痛苦、適應、成長、安穩、改變、痛苦這樣的狀態下讓自己前進與學習新東西。

當然,找到支持自己同溫層的朋友很重要,他們會是你在某個地方努力時很重要的支柱。

適度停下腳步,聽聽自己的聲音

不只是新手會感到迷惘,在一條路上走久了也很容易迷失方向,有時候我們會過於追逐一個單一的目標,想要在短期內實現並且看到結果,卻忘了究竟自己心裡真正想要什麼是什麼。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明白自己現在的位置在哪裡很重要,要知道我們是為了什麼而學習、為了什麼而做選擇,當把自己的思緒梳理清楚了、前方的路清晰了,我們可以更真實的面對自己的聲音,更照著自己的節奏往目標前進。

以上這些,都是我在入行這三年來感受最深刻的部分,我也知道這條路還很長,未來也會有很多挑戰以及變化,雖然不知道下一個三年會怎麼樣,但我對於我目前所在的領域和位置還是充滿期待的,也一起加油往前走吧!

感謝你/妳花時間讀這篇文章,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寫得不錯、有幫助到你,希望你能給我一點「拍手鼓勵」,也可以留言讓我知道你的想法,我會多加點油寫出更多內容的!

1. 拍「10下」:表示你喜歡這篇文章,謝謝你!
2. 拍「20下」:表示你覺得這篇文章很棒、願意分享給朋友!
3. 拍「30–40下」:希望未來我能寫更多這類主題的文章!
4. 拍好拍滿「50下」:給我最大的鼓勵,這將會支持我繼續寫作,並持續分享我的經驗!

拍手小秘訣: 只要將滑鼠(或手指)持續按著不放手掌的icon,就能夠連續拍手囉,試試看吧!

我是Simon,一名產品設計師,目前正在東京工作。
我喜歡分享、試著從小事開始創造價值,我的興趣很多、話也不少,如果有合作&交流機會或任何想聊的事情,都不用客氣透過我的 E-mail 或直接用Facebook 聯絡我,期待與你的相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