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Slashie精神和領悟:自學的七個階段

Jean Pang
AAPD — As A Product Designer
13 min readNov 9, 2017

轉到高雄後,是我展開多元探索的開始。那時一開始我跑去當模特兒、跑去當婚禮歌手、主持人,後來又去做翻譯、參加會展比賽,再後來又玩社團、辦活動,最近繼續做設計,參加許多活動和工作坊,接觸了很多以前沒機會了解的領域。一路摸索到現在,累積了一些自己的小小心得,在雜學校時分享過,但最近覺得不如整理起來,分享給一些走在我當年路上的人好了,以前的我也是看著一些人分享的信念而堅持到了現在。

我有個朋友,我們剛認識的時候,也就是三年前我剛轉來高雄的時候。每過一段時間我們都會約吃飯,每個時期他看見的我,都在做著不同的事情。每次他總是說我:「潘潘啊,你就不能好好做好一件事嗎,我覺得你太貪心了,什麼都想學。」其實我覺得很困惑,沒有經過探索怎麼會找到前進的方向呢?

以下是我在探索、學習的過程中一些小小心得,我把它整理成七個階段:

第1階段 — 想像:學習動機源自好奇心和對生活的想像

第2階段 — 行動:用最小成本的實驗 ,填補想像與實際的落差

第3階段 — 資訊:對資訊要飢渴要貪婪,站在資訊的上游

第4階段 — 思維:帶上思維的濾鏡,靈活轉換思考角度

第5階段 — 內化:融會貫通,建立知識架構

第6階段 — 整理:盤點價值觀的優先順序

第7階段 — 專注:培養核心能力,專注打好基礎

1. 學習動機源自好奇心和對生活的想像

小時候,學校作文課時要我們寫下「我的志願」,那時候年紀還很小,所認知的世界不大,大家寫的無非也是自己所見過的,可能是親戚、或是電視劇上看過的職業,像老師啊、醫生啊、律師啊等等。當你看過的世界只有這些,你所能想得出來的也就只會有這些。因為想像是源自於你對生活的觀察所拼湊而成的。我們不可能想得出完全沒見過的東西,就算是我們想像中的外星人,也是從人類的元素去拼湊而成的。

我發現自己學習的動機來自於對生活的想像和好奇,我會想像自己在做了什麼努力、學了些什麼後,可以得到什麼、變成怎樣,或是純粹對一些事物和領域好奇而想了解。有一陣時期,我每次看到一個我覺得有趣的人,都會想像他是一個怎麼樣的人、過著怎麼樣的生活,可能是一個電影導演、作家、記者、藝人、設計師、社會企業家、廣告人、劇場人、策展人等等,我都會去想像這些生活,會去找他們的心路歷程、故事來看,因為我好奇,想知道他們有著怎麼樣的想法、又是做了哪些事情、怎麼開始、一路怎麼走到現在的。再去思考說,我需要累積什麼能力、什麼經驗才有辦法跨入門檻。當然不止是這些,這些都只是我的想像,你可以有你自己的想像。

現在好多人都會跟你強調跨領域才會有競爭力,那要怎麼跨?其實跨領域並不是為了跨而跨,它是一個過程而非目的,因為生活本來就是多元的。不是因為別人說有用你才去學,而是因為好奇而想了解,越挖越深,很自然地就跨了不同的領域。不要去限制你的領域或學習,因為學習這種事情本來就是環環相扣的。其實要很早地選定一件事情來做,就像相親,怎麼可能第一次見到這個人,或者從來沒有見過、深入了解過,就可以決定要跟他結婚?可是我們現在的學習都是這樣,我們現在的科系,在我們都還不了解到底在學些什麼時,我們就要馬上決定只能學好這些。

對我來說,學習是透過一步一步地去探索,然後去確認跟了解的,去了解現在做的這件事情,自己會覺得很享受嗎、很擅長嗎、還是其實一點興趣也沒有?這是需要一步一步去摸索的,在摸索的過程中去更加了解你自己。當然我們可能在過程中會太貪心,想要學的太多,在過程中迷失了方向。可是,這又沒什麼啊,有哪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沒有困惑過,這些都是很自然的過程,試著去接受這些感受,然後告訴自己說,因為我正在探索,會感到困惑、迷惘,這些情緒都是很正常的。

我們過去在學習的時候,總是想著有哪些事情是對我們未來可能會是有用的。但如果只是因為別人說有用的話而學習的話,對自己來說學習動機其實並沒有很強烈,所以有時學到一半,會覺得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學。而如果是因為自己好奇而學的話,學習動機相對來說會更強。而我們所學的、經歷過的這些東西可能在未來都會派上用場,雖然現在還不知道會用在哪裡。

不要在還沒了解自己之前,就過早地設定終極目標,可以先設定一個短期的目標,一步一步地去確認。其實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是一扇一扇地去打開眼前的門,你現在遇上了什麼事情、什麼機會,就先做、先打開眼前的門,一扇一扇地去開。而我們現在看到那些走得很遠的人,其實就是開門開到最深處的人。過了很久很久以後,回頭望去你會發現,誒原來自己是在過去開了眼前的這些門,才一路這樣走到今天的。如果你沒有打開眼前的門,怎麼會走到後面的門呢?

2. 用最小成本的實驗 ,填補想像與實際的落差

你現在要做什麼,你不知道,那沒關係啊。如果你不知道,那就去試啊。人在沒有嘗試之前,是不會知道自己的潛力到哪裡的。可能有一件事情你是很有潛力的,可是你沒有去試,沒有做過,所以也就從來都不知道,原來自己有這樣的潛力。前面所有的嘗試和累積都是有用的,你不知道在什麼時候會派上用場。但是每一次的嘗試都不會浪費,每一次的嘗試都讓你更加去了解自己、發揮你自己的潛能。它豐富了你的大腦資料庫,打開了你的視野,讓你看見,原來你是有那麼多種可能、那麼多種選擇的。在我們看到了更多的選項了之後,才會有足夠的量去判定,到底哪些東西才是我們更加想要的東西。前面跟大家提到了對於生活的想像,但是想像跟現實是有落差的。可以用最小的成本去嘗試和實驗,去填補想像跟現實之間的落差,就是實際去行動。

有些人會說,很多事情都需要運氣嘛,但是我就是沒有啊。其實啊,運氣的起頭是自己去製造的。運氣來自於觀察和發現,然後去主動地嘗試。在進入一件事情、或是一個領域之前,很重要的是怎麼找到那把打開的鑰匙。有些圈子是需要摸索才有辦法混進去的,而當你連怎麼開始都不知道的話,你要怎麼進入呢?我說的觀察與發現,就是找到那個銜接的點。

要怎麼當一個歌手呢?不只是要會唱歌,很多會唱歌的人都不知道要怎麼入行,除非有人來找他,但等人來找自己實在太慢了,倒不如自己主動尋找。像我想到一個很粗糙的方法就是去找很多樂團的臉書自己投履歷,說我以前在馬來西亞剛畢業時一段時間有參加過表演組織。後來有一次意外,剛好有一個樂團經紀人,臨時缺主持人,他看到我的履歷,就傳來問我說:「你可以接下個月的婚禮主持場嗎?」。那時我完全沒有主持經驗,但我之前上過了學校的司儀與主持班,有一些基礎便答應了,然後努力地去練習。

其實很多時候,第一次的機會都是在於勇敢去爭取,只要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可能是我太厚臉皮,但厚臉皮也不完全是一個缺點。我總是比其他人先發掘到一些奇怪的機會,然後再來補上這樣子的能力。其實沒有什麼事情是學不會的,只要你想做,就去試啊,如果你真的試了十次一百次一千次都不行你才放棄,其實也沒什麼啊,至少你試過,你知道自己不適合。

像我還沒接過婚禮主持之前,別人問我可不可以接,我就厚臉皮地直接說:「好,我可以!」,然後再拼命把這個技能練起來。之前沒有接過當講者、沒有接過講課,可是遇到這些機會我都會說:「好,我可以!」。當然也是要循序漸進,至少先有一些也許是社團的相關經驗,比如說像我在接講課之前,就當過社團團長,有站在大家、甚至幾百個扶輪社社員前面講話,還有駐唱的表演經驗。當然也累積了足夠的設計經驗,能夠舉一反三,才敢這樣去接,其實就是一步一步地前進。每次都接下超出能力一點點的事情,然後努力地去跟上,我覺得是一個強迫自己進步的辦法。

3. 對資訊要飢渴要貪婪,站在資訊的上游

當然只是一個人學習還不夠,最好磨練做事經驗跟能力的,就是專案式的學習。專案式的學習最簡單的入門方式就是透過社團,這時候你不止是一個人的學習,而是在一個組織裡面一群人的學習,這相對來說更加的複雜,會學習到人際關係、怎麼溝通表達自己的想法、怎麼領導一群人、怎麼設計組織架構、怎麼設定策略等等,而且會實際地遇到問題,不只是用想的而已,要實際去解決它,而這些經驗不管在什麼組織或領域都是很實用的。但是有時候在社團裡還是會遇到卡關的情形,比如說就是有一個問題一直循環、無法解決,可能開會一直都沒效率,那怎麼辦?我覺得有敏銳的資訊吸收能力很重要。像我以前就會去圖書館找開會技巧的書,找到管理界他們在用的方法,或是自己在外面參加設計思考的培訓,把外界的資源帶進來,用業界或外界實際在用的方法,這就是所謂的資源整合能力。

這樣的資訊獲取能力,平時就要有意識地去養成,對資訊要飢渴要貪婪,站在資訊的上游。資訊的吸收有三層,前面是資訊發散期,第一層是把握關鍵字,當你想到、聽到什麼詞彙或概念覺得好奇,就去搜尋,在網路上把它挖掘出來。第二層,有些東西在網路搜尋是找不到的,要透過實際走出去跟人接觸才能掌握,去參加活動、去認識不同的社群,去了解他們在做什麼。大家通常會對主動學習的人非常歡迎,以前剛開始的時候,我想知道、想了解什麼東西,就會主動去問,其實大家是很願意跟你分享的。

甚至是一些不同領域不認識的人,我也會直接詢問他們,當然要有禮貌和先做過功課。每當我想了解一個領域的時候,就會去找出那個領域常主動分享想法、經驗的代表人物,然後去關注他們,看看他們在想些什麼。以前我對攝影有興趣時,就會加很多攝影師,看看他們的作品、他們是怎麼思考的,後來想過往婚禮主持發展,就加很多婚禮主持人,看看那個領域的生態、生活,再後來加了一些設計師、新創圈老闆、社群行銷人、自學者、社會企業家,有意識地去營造自己的資訊同溫層,然後去掌握不同領域的人習慣用的概念和思考方式。

4. 帶上思維的濾鏡,靈活轉換思考角度

資訊其實就是思維的營養,概念不是用來收集的,概念是幫助你平時生活上有不同的思考框架可以轉換,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看事情。比如說你今天去一家複合式餐廳吃東西,如果你用平面設計師的角度去看,你就會去看它的招牌、它的菜單、它的logo怎麼設計;如果你以一個企業家的角度去看,你可能會思考它的營收來源、它的翻桌率怎麼樣;如果以社會企業家的角度來看,你可能會思考食材的永續性、或是要怎麼做到不浪費食物;如果以服務設計師的角度來看,你會去思考它的整個服務流程不是可以讓消費者有一個好的用餐體驗。這可以幫助我們更靈活地轉換角度思考,而不是局限在單一的思考框架。一個人如果能夠自由轉換不同的角度思考,你可以說他有很多副觀看世界的濾鏡,可以讓自己的思維變得更加地靈活彈性,也更加地有創造力。

而資訊吸收的第三層是,當你接受到了很多很多的資訊,這時候你會有點資訊焦慮,怎麼辦。那麼多想法那麼多資訊,我都學不完,這時候代表你該進入了收斂期,你蒐集的資訊已經夠多了,這時候你要重新整理自己,再把資訊挖到更深,甚至去結合你可以做的事情。

5. 內化、融會貫通,建立知識架構

這時你進入了深層學習的階段,你不能只懂一些名詞,就以為自己懂很多了。需要學得更深,直到有辦法用自己的詮釋去結合生活的例子講出來,才能算是達到內化的境界。比如你想進入行銷界,你必須去理解行銷的本質是什麼?你要有自己的一套說法和知識架構,面對不同的狀況要怎麼運用,把一個概念融入到不同的面向,而不是只有片面的理解。在我還沒進入現在的公司前,我對行銷的理解其實是很片面的,大概就是停留在大家最熟悉的社群行銷,以為管理好粉絲頁,文案寫美美就是行銷,後來我才試著去釐清行銷,看每個業界的人怎麼談論行銷、他們的切入角度有什麼不同,又該怎麼去把這些概念串起來。

這時候點與點的學習,變成了線與線,交織成一個更加立體的架構,也就是一個我們融會貫通的過程。而在建立一套知識架構的過程,除了自己埋頭實作之外,最好是參考有經驗者的知識統整,像線上課程或實體課程,因為這些都是經過他們的實際經驗整理出來的一套規律,會減少你在摸索的經驗,提高學習的效率。深度內化的學習,除了立體地、系統化地整理之外,最好的練習方法是輸出,可以用寫作的方式、project的方式、或是去教別人,你才會發現你的盲點在哪裡,像我最近的整理就是去講課,在準備教材的過程中,我才發現原來我是運用了這些知識,這樣你的思考脈絡就會更加地清晰,也更加知道你應該優化、加強的地方是什麼。

6. 盤點價值觀的優先順序

當你吸收了很多資訊很多概念很多想法了之後,要開始整理自己,每個領域都有鼓吹的價值觀,而你不斷地被這些價值觀拉扯。這時你要停下腳步,不再全盤地吸收別人的價值觀,這個世界很豐富很多元很好,可是你只能選擇對你來說最重要的幾個價值觀。你要重新去思考,你想要的,是一個怎麼樣的生活形態,你過去累積了什麼經驗跟能力?你對什麼事情感到更加熱忱?而你能夠轉化的價值有什麼?這些問題,你要一直放在心中,因為不是馬上就能得到答案,但如果你持續去思考,去排除對你來說還沒有那麼重要的,就會慢慢找到。

你可以去google打價值觀清單,選出十個你覺得最重要的價值觀,排出你的人生優先順序。你想追求的是什麼?是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人?還是想要一個豐富、可掌控的生活?或是一個舒適、穩定的生活?對你來說,穩定還是變化更適合你?你有怎麼樣的人格特質?擅於建構?享受創意?還是很會談判?這些都是要你自己去確認去了解的。對於別人強調的價值觀可以了解但不必全盤接受,因為你有自己追求的生活形態。

7. 培養核心能力,專注打好基礎

嘗試了許多事情、能夠自如地轉換思考框架、慢慢地了解自己重視的事情或想要的生活後,可以往更深地一步邁進,培養自己核心能力,專注地打好某件事的基礎。現在,我還是可以做很多事,可是我最擅長甚至可以創造價值的核心技能,還是設計和唱歌,而這兩個核心技能,是我一直以來累積了至少十五年跟五年以上的能力。我一年級的時候就跟老師自告奮勇說我要參加歌唱比賽了,到後來參加表演組織、到處表演,拜師學習一路斷斷續續累積到現在,而設計是我五年前剛來台灣的時候,在創意生活設計系混了兩年,在其他時候也常常運用到這個技能而逐漸磨練起來,所以跟其他人相比起來會擅長更一些。

而這兩個核心技能都是可以再延伸下去的,像設計,就可以運用在行銷面,做懶人包、做廣告投放的banner、做內容行銷的素材,可以結合很多面向。培養好自己的核心能力很重要,它可能就是你現在正在做的事情,你可以思考,這項你很擅長的事情或技能可以怎麼運用、怎麼延伸。即使你想做很多事情,還是要有一個核心的技能或是習慣運用的知識架構,來作為你的基礎。

一個人的能力啊什麼的,其實都不是很大的問題,問題是,時間有限,所以一次只能專注在一件或是兩件事情上,等到打好了一定的基礎後,才來挑戰深度學習下一件事情。有人可能會想,有興趣的事情那麼多,要怎麼判斷什麼時候該放棄、什麼時候該堅持,我的建議是可以用最小成本來實驗看看,比如用下課或下班的時間去聽幾次的講座、參加工作坊,看一些相關的書籍或線上課程,實際去做、或是去發起行動,去覺察自己。

有些人會覺得做什麼事一定要堅持,而我卻覺得你自己應該懂得判斷什麼值得堅持、什麼又值得放棄,持續實驗、持續放棄,其實沒什麼問題。只要你承擔得起結果,直到你找到值得堅持的事、找到想投入的事、找到屬於你自己的位置、找到你可以創造出來的價值。所以對於我來說,Slashie其實就是一種生活態度,我們可以對生活有不同的想像和實驗、隨時保持靈活彈性的思考、持續地去探索心中的熱忱、實踐自己認同的價值,進而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