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洞察轉化為創新設計,探索性工作坊中的規劃策略與實例
前言 — 從質化量化過程歸納出好多洞察,然後呢? 😵💫
身為一名產品設計師,除了在縱向敏捷團隊完成 Routine 設計優化與功能外,一定也時常需要自行做質化研究或量化觀察,甚至與公司內部的研究或數據團隊合作,歸納彙整出許多抽象洞察,這時候當然可以自行進解法構想與設計,但過程中一定會碰到以下問題:
- 該從哪個洞察先開始構想呢?
- 解法與設計的可能性千萬種,到底要選擇哪些呢?
- 腦袋瓜山窮水盡,思維陷入固有的框架,到底還有哪些可能性呢?
- 與 Stakeholders 討論好不容易想到的解法時,對方卻打槍?
雖然腦力激盪已經是一個大家在腦中熟到不行的 Ideation Process,也沒有絕對正確或錯誤的形式,甚至有著「不批評,收大量點子未必追求質好」的核心,但從我個人實際在工作流程中,還是有碰過不少收回來的點子難以轉化運用的情況,而經驗一直積累到現在,抓到「如何規劃能最大化點子的量與品質」的要領,我將綜合一些心法與方法搭配實例分享出來!
接下來會分為四大部分分享
- 規劃前該做什麼,探索性工作坊規劃的事前準備?
- 該如何規劃,認知餵食與引子設計的重要性?
- 該如何主持,如何建構出良好的 Vibe 不慌不忙的加入自己的點子?
- 收下大量點子後,如何在進行設計前歸納及選擇好點子?
本文架構
- 前言:從質化量化過程歸納出好多洞察,然後呢?
- 定調探索性工作坊的主軸
- 主持一場好的探索性工作坊
- 整理並萃取出好的腦爆點子
- 概念設計轉化
- 結語
定調探索性工作坊的主軸
1. 梳理手邊有的洞察
我通常會將所有的痛點與 Insight 轉化成一條條 HMW,有時候未必一條 HMW 就直接是一場工作坊的主軸,我會將這些 HMW 重新 Grouping ,這時候會發現一場工作坊有機會ㄧ併涵蓋多條 HMW 來進行發想,能夠最大化工作坊的效益,畢竟要拉起一群人的時間成本並不小。
2. 確認該工作坊的參與者
羅列出主軸外的次要目的很重要,有時候工作坊某種程度也是要幫助溝通,被 Involved 進去的人將會被賦予「我們是一起發想出來的」感受,能夠幫轉化出的方案更好推進。
可以考慮邀請來自多樣背景的參與者,確保有各種知識組成的可能性,人數多也不是問題,多樣的腦爆方法選用有機會克服,認知落差大不是問題,在這個階段可以思考有哪些「引子」能夠投餵,比如其他團隊的某項技術,對於這個工作坊的發想主軸,有機會構築一個好的解法與可能性,那麼在規劃階段加入這項技術的認知投餵,就會對於發想很有幫助,這部分在下一段落會詳述。
針對主軸進行工作坊規劃
1. 腦爆前的認知投餵與引子設計
除了發想前的背景說明以外,很重要的一個環節是確認參與者們對發想主軸的背景脈絡,是不是有同樣的認知?他們都了解這個主軸的用戶需求嗎?可能運用到的技術認知嗎?若是較為抽象題目的發想,需不需要先勾起他們的感性面呢?
以下是我在規劃時,因應主題餵食過的認知資訊,提供給大家思考!
2. 合適的腦爆方法選用
腦爆方法相信大家一定或多或少在知識性文章內都已經看過,在此不贅述,但謹記腦爆方法的選用也是彈性的,甚至都可以因應不同情境的需要而變形,分享我自己最常使用的是 Crazy Eight + 6–3–5,我認為可以在短時間內被勾起想法,也能夠適用人數稍多,甚至幫助不擅於表達的參與者在短時間內能夠傳達!
(6–3–5 原來為 6 人參與,每人提出 3 個想法,每 5 分鐘進行一次交換,在此我會因應結合彈性方式變動腦爆規劃方式,因此非典型 6–3–5 的 run 法)
如果參與者對軟體的使用沒有障礙,也可以運用 Miro 或 Figma 發想架構來執行,我自己還是最喜歡回歸原始的紙筆,比較不容易在發想階段因軟體或工具框住而無法專注!
3. 分享點子與討論的橋段
最後別忘了腦爆完後,最初容易誤解把重點放在「投票」,但其實「投票」某種程度是讓參與者先過篩點子,重要的是「分享」,有足夠的時間能夠分享自己的點子給其他人,而其他人也有機會再延伸想到更多可能性!
4. 規劃後的 Pilot Run
這邊也不藏私的分享,我自己通常在規劃後,也會邀請 ChatGPT 跟我來場 Pilot Run,如果 ChatGPT 最終能夠產出連我都覺得驚訝的點子,甚至它幫助我延伸想到更多,某種程度規劃的品質就是好的,如果他在過程有些失焦了、感覺有點卡卡的,我就會再調整一下規劃的脈絡!
我自己曾經遇到的情況是「同時要主持,當下也要腦爆」其實在主持的當下容易措手不及,後續我會將 Pilot 時想到的點子先行寫下,安插在腦爆橋段 Output 給其他人!
主持一場好的探索性工作坊
1. 輕鬆開心的氛圍預熱
除了準備零食點心、播放輕鬆或跟主軸相關的音樂以外,也記得安排一些預熱橋段引導大家慢慢進入工作坊的氛圍,比如先請大家簡單分享自己當下的心情及想法⋯⋯,或是給予一個與主軸相關的情境題,讓大家頭腦簡單預熱!
2. 彈性觀察認知餵食的效果
腦爆前,在認知投餵的階段,比如發想技術、用戶需求及情境,都可以觀察參與者的表情是否有困惑,別忘了停下來詢問他們能不能理解這些資訊與認知,確保這些認知他們都能夠良好吸收。
3. 彈性觀察腦汁付出情況
腦爆過程別忘了把自己 Pilot 階段有的想法 Input 進來以外,別忘了隨時觀察參與者的表情,是否已經山窮水盡,隨時丟出一些引子,或彈性進入下一個橋段!
4. 在討論分享時多詢問,嘗試引導對方敘述更多
在大家分享點子的過程中,多延伸詢問,挖掘參與者可能還沒講完的話,甚至鼓勵大家多把分享過程中還持續想到的點子紀錄下來!
整理並萃取出好的腦爆點子
1. 留存與回顧
我通常會採用掃描的方式把所有靈感記錄下來,方便未來原汁原味的回顧,確保沒有遺珠之憾!
2. Mapping 點子們
整理階段擅用一些歸納方法,我還是最喜歡採用親和圖法(Affinity Diagram),除了把近似的點子歸類找出不同面向、上層再上層的共性外,別忘了整理出共性間的關聯性,最後甚至能夠發現「框架」類的結構,我很喜歡找「框架」,因為「框架」能夠再變成繼續發想的引子!
3. 轉化概念設計前簡要定義顆粒
整理完成就開始發想了嗎?不是!我通常會找相關的 Stakeholders 來確定顆粒,這個概念在當前的產品階段要是一套模組?一個功能?還是一條流程呢?這能幫助在轉化成概念設計的階段更好聚焦,也更能確保落地可行性!
概念設計轉化
這邊會是各位都最熟悉的階段,就不贅述,在概念設計轉化,我會拉出「設計目標」來確保概念設計不會落掉一些體驗重點。而在完成概念設計後,我們通常會經歷與營運單位的溝通、與主管的提案,在確立通過後,就會轉移到 Scrum 內落地成更確切的機制與規格!未來有機會也將分享「概念設計」主題的方法與心法!
結語
在工作的經驗流程中,Ideation 真的是一個很重要的階段,也是自己一直堅持不管在多敏捷的環境,都還是要更敏捷得持續推行,在設計的過程裡面享受腦汁四溢!(然後腦死⋯⋯喂!)
在近期幫助獲取到的點子越來越能夠有效落地,才逐步把自己實驗規劃運行已久的方法或心法分享出來,我本身很熱衷把抽象的洞察變為具象、可行性極高、有感的產品設計來幫助用戶與產品的連結性,這一刻的成就感是無可比擬的,希望幫助大家也能在自身所處的環境,有效運用探索性工作坊這樣的方式來有更多樣、能解決問題、有趣的方案!
最後希望這篇文章有成功幫助到大家,拍拍手與 Follow 我的 Medium 佛心隨性,我會不定期分享許多實戰型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