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設計師的距離

大家好,我是羅伯特。

睽違了一段時間後,終於又想寫寫東西跟各位分享,寫這篇的原因是四月底得知千禧年後出生的姪子順利考上北藝大,除了考前偶爾跟她聊聊關於設計師的甘苦之餘,也驚覺舅舅我已經從大學畢業八年有餘。

「建建舅舅你讀大學學到什麼最實用啊?就是現在工作還一直會用到的東西」

姪子聊到這點時我思考了一下,現在每天面對 PM 、dev 或者 stakeholder 過圖討論,這些大學時候有教我嗎?何況我又不是讀本科系的學生,我又是如何從美術課、體育課會被拿去考試的普通高中生成為設計師的呢?

怎樣的高中生

我是一個外表看似大人,智慧卻低於常人的普通高中生,雖然身處前段班但總是離不開倒數三名的命運。幸運的是,很早我就確定往設計相關的科系就讀,儘管面對大學的課程內容抱持著似懂非懂的想法,上網查了課表上寫的色彩學設計理論設計基礎這些課程,腦袋想著這殺毀?是我要的科系嗎?

好像只能看看網路經驗分享、看畢業學長姐的作品,去揣測這是不是自己未來四年想要的系所,邊抱持著懷疑邊準備考試,但願現在高中生有更多的管道跟資源去做選擇。

學測報考了元智大學的藝術與設計學系(剛剛查了一下應該是吧),從高二就有在接觸 photoshop 跟 illustrator 的我,做了一本當時覺得美到翻掉現在拿出來會被丟去抬棺的作品集,自信滿滿準備許多相關的問題去面試。面試主要內容不太記得了,但教授拿起當時我認為美到翻掉的作品集看了看說:「設計不是只會 photoshop 而已」,這件事情我一直忘不掉。

結果就是沒上去當指考戰士,幹。

指考蠻幸運考的還可以,填系所的前幾個晚上看了全能住宅改造王,裡面的設計師把空間改造的超美,讓日本阿嬤哭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內心覺得:「哇,室內設計師也太偉大了吧」,因為這樣第二志願填了中原室設。

不是這個全能住宅改造王

對了,當時第一志願填的是妄想的政大廣告。還有長大之後才知道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通常不是業主,是設計師。

所謂的設計課

聊聊影響我最大的設計課。什麼是設計課呢?通常課程開始的時候公布一個題目,並且有一些條件,每次上課前需要完成一些事(可能是想法概念、圖、模型等等)慢慢累積起來,最後完成一個作品。

現在狀況怎樣我是不清楚,但在 2012 年畢業前中原室設一直都是台灣大學教育體系下唯一的室內設計系,業界系友數量龐大,很多都會回到校園擔任講師,所以同學們有更多與不同的講師交手討論的機會。

同儕之間的討論也是。每個小組大約五位同學,上下學期都會變換兩次組別與老師。簡單來說在一年之中,會遇到十位左右的同學、四個設計題目、四個設計老師,在這個過程中不斷交換、碰撞與反思自己與他人的想法。

當時碰撞的盛況(示意圖非當事人)

每次設計題目結束時都會有一個類似發表會的時候,我們俗稱總評。通常會某兩組混在一起,同學輪流發表自己的作品,除了自己老師之外可以聽到另一組老師對於設計結果的看法以及建議。

總評尾聲的重頭戲是所有老師都會出現的大總,各組中選出特別富有討論性的作品上去大總,同學常常是被幾十位老師轟到體無完膚。

當時大總的狀況(示意圖非當事人)

四年來這樣頻繁的練習,累積跟不同的人討論以及表達自己的想法。

設計課是發現「為什麼」提出「為什麼」解決「為什麼」

第一個設計題目

這邊是我人生中拿到的第一個設計題目,你可以想像一下是你拿到這張題目後,腦袋浮現的想法。

題目:光的容器

在我們生活的四周,光扮演者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人人都需要它,而它同時間也給予我們傷害。容器是一日常生活領域內的空間,用來包裝或裝載物品的貯存器(如箱、罐、壇)或者成形或柔軟不成形的包覆材料所組成。

本次設計就是要經由你的想法及過程,產生出屬於光的容器

感謝李先恆講師提供當年文獻資料

我的光之容器

因為當時有把總評記錄在無名小站的習慣,而且在無名關站後還是有備份下來,所以這邊就一五一十的把當年的內容直接謄過來,年輕一輩可能不知道什麼是無名小站,就是一個已終止服務的社交部落格平台。

現在看根本羞恥 play

一.設計主題

“The feeling of light”

所謂 feeling 當然不只限定於視覺的情感及感官,而是由心中對光的 feeling,就算沒有視覺的人,只要還能感覺到光所表現的溫暖,也能算看見光吧。

二.概念說明

我所探討的光,不只是侷限在視覺上,還有光給人的印象感觸做為聯想以及延伸。光給人的第一直覺是什麼?應該是溫暖、希望還有方向,宗教在人心中所扮演著的角色不也是溫暖、希望、方向?!有著強烈宗教意涵的十字架,就成了我作品外型。

所謂容器,應該是想把東西挽留住而存在的,光之容器就是想挽留住光的美好而存在的容器吧!

三.發想及實驗過程說明

光的聯想:光→溫暖、希望 / 方向→宗教→十字架

光的研究:自然光、人工光,光和材質的相互反映(ex木頭、石頭、金屬etc…)

聽評論時的蠢樣

Q:為什麼用人工光源而非自然光?

A:其實是希望一切都在掌握中,而不因當天的氣候等因素影響作品表現。
就算是人工光源也能表現出溫暖,所以我選用暖黃的燈泡來當我的燈源。另外宗教也是人創造的,在人生光亮時候,有陽光的指引,人生低潮時,心中也有宗教光亮引導走出低潮。也解釋為何光源是在作品中央

Q:為何作品是圓形?

A:十字架在古代是處以死刑的刑具,所以我希望能把它變形,而不再是刑具,能給人正向的觀感,聯想到的是光、宗教的美好一面,在許多基督教思想家來看,圓形是神聖且完美的!所以我選擇變形成圓形。

最後老師如何評斷我的光之容器我也不太記得了,只記得信心滿滿的我沒有上大總,然後站在成績公布牆前看到作品拿到了 ” B- ” 還是 ”C+” 的成績,心想明明我表達得不錯,該有考慮的也有考慮進去,也準時交作業啊怎麼只有這樣,就跑去問當時的小組老師。

「老師請問一下,為什麼我作品完成度還蠻高的,而且評價也不錯,為什麼成績只有這樣?」

老師歪了歪歪頭想了一下說:「我覺得你的想法太直接了。」

什麼是設計

看完當年我的光之容器後,你有什麼想法呢?如果是你又會如何表達屬於你的光之容器呢?現在回頭看我當時思考的設計脈絡,的確是非常單一直接的思考邏輯,因為觀察到 A 原因就直接導出 B 解法,像是光源的處理、材料的決定甚至是外型的發展都是如此。

不過隨著練習、經驗累積甚至想法被挑戰被打槍,能夠提供的思考脈絡以及考慮的範圍也會隨之增廣、變深。

如果以室內設計來說,一個好的設計方案可以符合住戶的日常習慣,滿足住戶的需要,室內設計是作為設計師將自己的相關專業知識進行全面且系統化的展現方式,讓每一寸空間都符合以人為本的且發揮到極致的設計。

很多人問我,你從室內設計轉到介面設計不會差很多嗎?

其實設計的方法本質都沒有變,端看你如何結合相關領域罷了。

介面設計來說,一個好的設計方案可以符合用戶的日常習慣,滿足用戶的需要,介面設計是作為設計師將自己的相關專業知識進行全面且系統化的展現方式,讓每一寸介面都符合以人為本的且發揮到極致的設計。

關於設計我想說的是

回到前面姪子問我的問題,有什麼技能是我在學校學到而且受用至今的?隨著科技日新月異,能夠達成目的的工具也越來越多元也越來越簡單,像是現在照片去背只要上傳 app 或是網站就可以在幾秒鐘內把圖修完,未來有一天,室內設計、介面設計、建築設計等等都是幾秒鐘內就可以解決的事,那麼設計師還能提供什麼價值?

另外提到一件事,我目前所從事的職業在我就學時是不存在的,未來隨著人工智慧以及其他科技的發展很多職業會消失,也有很多職業會出現,那麼要怎麼確保自己能在科技的洪流中不被淘汰呢?

列出幾項從 LinkedIn Learning 提供的 2019 企業所需的軟技能列表,與在我認為在學校有相符的幾點:

創造力Creativity

不管是設計題目還是一個好點子,對於一個問題你有沒有自己一套的想法以及應變能力。

說服力Persuasion

老師、同學常常會針對你的想法去質疑,為什麼你要這樣做,你要如何去表達你的想法,並且讓別人了解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出社會後常常會遇見實力非常好的同學來面試,但總沒辦法好好表現自己,我覺得非常可惜。

合作能力Collaboration

有些設計題目不會是一個人來完成,工作後也是,要完全不與人合作是非常困難的,像室內設計師需要跟工班、廠商溝通; UI 設計需要跟 UX、PM、Dev 等等溝通。

時間管理Time Management

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需要完成的事,需要良好的時間管理能力,這是最根本的能力。

前幾天 Yourator 的臉書直播分享,聽到一個關於 hard skill 硬技能的看法,感觸滿深刻的。

關於硬技能內容約從 44:27 開始,不過我覺得整集都蠻有趣的有空可以聽聽看。

會用 Autocad 、Sketch Up 畫圖建模不代表你會室內設計。同樣的,會用Sketch、Figma 也不代表你就真的懂介面設計,追求硬技能的熟練來達成整體團隊的工作效率固然重要,但能不能學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軟技能,才是讓自己在設計工具門檻日漸將低甚至消失的趨勢下不被取代的關鍵。

真正重要的不是你手上的工具,

而是拿著工具的你是怎麼想的。

最後歸納一下我個人認為設計師成長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事:

  • 遇到的問題不再是學生時代考卷上的選擇題,而是開放式的問答題
  • 對周邊的事產生疑問,提出解法並發現很多事情其實沒有標準答案
  • 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學會傾聽別人的想法
  • 解法沒有對錯只有適不適合,而你利用所學評估各種條件做出當下最好的選擇
  • 一段時間後會察覺過往自己的不成熟
  • 享受你的生活,聽首好歌、看場電影、讀本好書、享受一場演唱會,都能讓你對這個世界有不同的感受

專業不會一蹴而就,只有不斷的累積。

以上就是我成為設計師的濫觴以及一些最近體會到的想法,當然還有很多故事可以分享,不過每個人期望發展的方向跟領域本來就不同,所以大概寫到這就好,如果能夠讓你心中有個方向那就太好了,畢竟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之而止矣。

--

--

RH's note 羅伯特的筆記
AAPD — As A Product Designer

只要你懂設計,設計就會幫助你。熟的人都叫我板橋口建太郎 ,叫我羅伯特就可以了。 I’m working in TONX as a UI / UX designer. Taiwa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