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價值敏感設計 (Value-Sensitive Design)

Steven Dong
AAPD — As A Product Designer
15 min readDec 26, 2018

2015年九月,我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開始了我HCI+Design的碩士課程,在這第一個學季時我選了一門名為價值敏感設計(Value-Sensitive Design, VSD)的課程。這門課程在當時讓我覺得耳目一新,提供了一種和普通User-Centered Design (UCD)不甚相同的思維邏輯,並重新檢視了人與科技的關聯性。翻看國內的網路媒體似乎尚且沒有關於VSD的介紹與討論,所以謹以此篇文章作為入門,把VSD的概念介紹給大家。

此篇文章以我當時在華大上課所學的內容加上我個人的解讀撰寫而成,歡迎大家討論,如果你也有接觸過這個領域並發現我所言有誤,也請不吝指正。

提出Value Sensitive Design的Batya Friedman教授

什麼是價值敏感設計(Value-Sensitive Design)

VSD是一門由華大訊息學院教授Batya Friedman於1980年代後期到1990年初期所提出的設計方法, 主要是研究如何在設計資訊系統時如何將人的價值一併納入設計之中(an approach to account for human values in the design of information systems)。其初衷在於確保我們在設計一個系統、產品、或是服務之時,能夠給予直接和間接利害者(Stakeholder)正確且正向的價值,並減少其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這裡所指的價值,是指一個個人或團體判斷對其重要的事物。可以是權利、隱私、福利、信賴、關係、多元性等等。

VSD和UCD可以說是相輔相成的,但兩者確有著很大的不同,其中最重要的不同點在於UCD的探討對象是使用者,亦即直接和產品/服務/系統接觸人或是團體,其所的強調的是設計出可以解決使用者問題的產品,並最大化使用者體驗以滿足使用者的需求,而VSD的研究對象則是利害者,他們可以是直接和產品/服務/系統的人或團體,但也包含因為這些互動而被影響到的其他人或是團體,其所強調的是設計出可以盡可能給予所有利害者最大正向價值(Value)的產品,並同時針對其可能帶來的負向影響預先做出規劃和解決。

VSD的設計階段

VSD把設計的過程分為三個查驗階段: Conceptual, Empirical, and Technological Investigation.和UCD一樣,VSD方法同樣也是一種iterative design(往復式設計),換言之在過程中會在這三個階段中反覆來為進行修正,以期達到最大化直接和間接利害者正向價值和最小化負面影響的設計。

VSD的設計架構。摘自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42694X17300674

Conceptual Investigation (概念查驗)

在設計的初期,設計者會對一個特定的想法或是問題(Problem space)進行探索。此階段最重要便是定義出所有會被此方案影響到的人/公司/團體,包含了會被直接影響的利害者(Direct stakeholder)和會被間接影響的利害者(Indirect stakeholder),同時也會回顧與分析過去與既有的解決方案,定義好新的方案所預期帶來的價值(Value),以及當價值相衝突時,是否有某些價值應當凌駕於其他價值(比方說隱私與便利性,誰先誰後)。

這裡我們可以舉一個非常非常簡單的例子,比方說你想要設計一款新的美食App,在這個階段你可能就會羅列出以下的資訊

  • 美食App的價值:資訊透明性與便利性,將美味的食物推廣給所有人
  • 消費者(直接利害者): 直接和App互動
  1. 預期價值: 資訊透明性和便利性,能夠快速而方便的得到美食店家資訊,避免踩雷。
  • 餐廳/食物攤販(直接利害者): App影響其獲利、客源與聲望
  1. 預期價值: 便利性與收益,能夠快速的推廣店家,吸引客人上門消費。
  • 餐廳所處的商圈(間接利害者): 可能會活絡商圈
  1. 預期價值: 便利性與收益,如果我這裡有很多店家上榜,就可以帶來更多客人,活絡消費。
  • 餐廳的周圍店家(間接利害者): 帶給餐廳附近其他非美食店家生意
  1. 預期價值: 便利性與收益,如果我旁邊這家餐廳評價高,就可以帶來更多客人,但人太多可能會妨礙營業,如果評價低可能也會影響到我的生意。
  • 餐廳附近的一般社區(間接利害者): 可能影響社區的出入人口,安寧或安全
  1. 預期價值: 居住品質,可以活絡社區但需要注意會帶來的影響。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經驗查驗)

在定義好了直接與間接的利害者後,便會開始對這些利害者進行深度的分析。這個過程可以通過搜尋資料、問卷、訪談、焦點團體等等方式,其目的是為了瞭解對於這些直接與間接利害者來說,他們所追求的價值為何,這些價值與這個新的解決方案的價值,及設計者所設想的價值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剛方案的價值會對他們的造成何種正面或是負面的影響,更重要的是,當不同價值相衝突時,哪種價值應該要優先。這些發現將會成為設計上的基石,為了能夠最大化核心價值與減少價值衝突,那些功能是必須要的,那些是不應該包含的,以及哪些是必須要留意的。

繼續上面的美食App的例子,我們可以更進一步的分析這些直接與間接的利害者,大家可以注意到,這一些價值上的需求與衝突有時候並不是與產品直接相關,甚至可能完全無關,而是會出現在產品實際上市後所可能帶來的潛在問題與利益:

  • 美食App的價值:資訊透明性與便利性,將美味的食物推廣給所有人
  • 消費者 (直接利害者): 直接和App互動
  1. 預期價值: 資訊透明性和便利性,能夠快速而方便的得到美食店家資訊,避免踩雷。
  2. 價值的衝突:資訊透明性、便利性、以及隱私性。如果App可以刷榜的話就不可信了留評價的同時會留下我的部分資料,店家會不會因此報復我?
  • 餐廳/食物攤販(直接利害者): App影響其獲利、客源與聲望
  1. 預期價值: 便利性與收益,能夠快速的推廣店家,吸引客人上門消費。
  2. 價值的衝突: 便利性、收益、以及隱私。如果消費者給了我負評可能會影響到生意,隔壁店家會不會買榜來打壓我? 我是否應該廣招大家拼命刷榜? 這個App是否會公佈很多我不想要公布的資料,侵犯到店家的隱私。
  • 餐廳所處的商圈(間接利害者): 可能會活絡商圈
  1. 預期價值: 便利性與收益,如果我這裡有很多店家上榜,就可以帶來更多客人,活絡消費。
  2. 價值的衝突: 管理難易度與收益,為了能夠讓更多商家上榜,號招大家都去投票,嚴格對所有店家進行審查以避免被負評。
  • 餐廳的周圍店家(間接利害者): 帶給餐廳附近其他非美食店家生意
  1. 預期價值: 便利性與收益,如果我旁邊這家餐廳評價高,就可以帶來更多客人,但人太多可能會妨礙營業,如果評價低可能也會影響到我的生意。
  2. 價值的衝突: 收益與隱私性,為了生意要號招大家來刷榜,給那些留好評的人折扣,如果生意被影響會想要投訴,但不想讓店家知道是我投訴的。
  • 餐廳附近的一般社區(間接利害者): 可能影響社區的出入人口,安寧或安全
  1. 預期價值: 居住品質,可以活絡社區但需要注意會帶來的影響。
  2. 價值的衝突: 安全性、隱私性、以及居住品質,如果餐廳帶來人潮是否會影響到大家的生活? 餐廳的擴張與油煙是否會妨害他人? 多人出入社區,安全和寧靜是否會被影響? 社區是否該用評價抵制那些大排長龍,每天都排到半夜的店家?

Technological Investigation (技術查驗)

VSD最後的一個階段,便是從科技的角度出發,檢視是否可以透過設計與技術來支持方案所提出的核心價值,並且進一步的提升受益者的正向價值,以及弭平未來可能發生的問題。和UCD有些許不同的是VSD比較強調實在的科技,所以如果有某些問題無法用既有的科技或是預期可以完成的科技完成,那就應該要另尋它法,不該因為一個不成熟的科技而損害了利害者的價值。

下面的列表在加入了最後的技術查驗部分後,漸漸的就變成了一個大家所熟知的設計規格(Specification),所以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VSD和UCD實際上是殊歸同途,其最終目的都是希望可透過研究來創造出一個好的設計,以達到設計者的期許,但是看待事物的角度卻不太相同。

  • 美食App的價值:資訊透明性與便利性,將美味的食物推廣給所有人
  • 消費者(直接利害者): 直接和App互動
  1. 預期價值: 資訊透明性和便利性,能夠快速而方便的得到美食店家資訊,避免踩雷。
  2. 價值的衝突:資訊透明性、便利性、以及隱私性。如果App可以刷榜的話就不可信了留評價的同時會留下我的部分資料,店家會不會因此報復我?
  3. 設計上的注意事項: 使用者必須要使用電話註冊,避免多帳號,並注意短時間內多次留下高分或低分評價。同時其他使用者只能看到認證過的匿名留言。
  • 餐廳/食物攤販(直接利害者): App影響其獲利、客源與聲望
  1. 預期價值: 便利性與收益,能夠快速的推廣店家,吸引客人上門消費。
  2. 價值的衝突: 便利性、收益、以及隱私。如果消費者給了我負評可能會影響到生意,隔壁店家會不會買榜來打壓我? 我是否應該廣招大家拼命刷榜? 這個App是否會公佈很多我不想要公布的資料,侵犯到店家的隱私。
  3. 設計上的注意事項: 禁止店家使用優惠等方式讓客人刷榜,客人可以回報可疑的刷榜行為,店家可以審視將要放在App上的資訊,須建立一個針對店家的後台系統並確立審核機制。
  • 餐廳所處的商圈(間接利害者): 可能會活絡商圈
  1. 預期價值: 便利性與收益,如果我這裡有很多店家上榜,就可以帶來更多客人,活絡消費。
  2. 價值的衝突: 管理難易度與收益,為了能夠讓更多商家上榜,號招大家都去投票,嚴格對所有店家進行審查以避免被負評。
  3. 設計上的注意事項: 事先必須和各大主要商圈溝通,提供商圈內店家協助,並評估可能的影響,可能需要建立一個面向各大商圈的管理系統以便其對能方便了解所屬之商店的狀況。
  • 餐廳的周圍店家(間接利害者): 帶給餐廳附近其他非美食店家生意
  1. 預期價值: 便利性與收益,如果我旁邊這家餐廳評價高,就可以帶來更多客人,但人太多可能會妨礙營業,如果評價低可能也會影響到我的生意。
  2. 價值的衝突: 收益與隱私性,為了生意要號招大家來刷榜,給那些留好評的人折扣,如果生意被影響會想要投訴,但不想讓店家知道是我投訴的。
  3. 設計上的注意事項: 評估餐廳的位置以及可能動線,如果人氣非常高可以協助店家設立預約系統分散人潮,同時對投宿者應該予以匿名。
  • 餐廳附近的一般社區(間接利害者): 可能影響社區的出入人口,安寧或安全。
  1. 預期價值: 居住品質,可以活絡社區但需要注意會帶來的影響。
  2. 價值的衝突: 安全性、隱私性、以及居住品質,如果餐廳帶來人潮是否會影響到大家的生活? 餐廳的擴張與油煙是否會妨害他人? 多人出入社區,安全和寧靜是否會被影響? 社區是否該用評價抵制那些大排長龍,每天都排到半夜的店家?
  3. 設計上的注意事項: 特別留意在社區內的餐廳,和社區管委會溝通並規畫動線,並協助協調餐廳、客人與社區間可能的衝突。可能需要設立針對環境影響的評分項目。

VSD和UCD的異同

好了,大家看完的VSD的設計方式,這裡我們先從就用UCD的角度切入。我相信看到我這篇的文章的人多已是UCD的高手了,所以馬上就可以想到很多的切入方式,我也就不列表了。以我個人來說,我會先進行市場調查,定義目標客群(Target Audience, TA),針對現有的產品進行Competitive analysis,舉辦Focus Group或是Interview來了解使用者對於現有App的看法、創造Customer Journey Map,並尋找可能的機會點,之後進行Wireframing和Prototyping並透過User testing等方式快速的驗證與改良設計,最後將暫訂的方案交與工程師製造出MVP (Minimum viable product)。你的方法可能和我不太相同,現實中也可能不一定能真的Follow這個流程,但是UCD的核心價值是不變的。透過不斷的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分析使用者的行為,改善產品設計上的易用性問題,最終設計出一個能夠讓使用者欣然接受的產品。

UCD的核心流程。取自https://www.interaction-design.org/literature/topics/user-centered-design

到這裡,雖然我用了一個超級簡化的例子,但如果我們把這兩個設計方式互相比對一下,大家應該都可以看得出其中的差異。如同前面所提到的,UCD的核心理念在於目標客群,所有的設計都是圍繞在滿足目標客群的需求,以美食App為例,設計者大部分的時間都會花在研究App的使用者上,如果有額外的時間可能也會去了解一下店家的需求。之後用這些使用的需求與預期作為藍本進行設計開發。但是對於那些間接的利害者,通常並不會著墨太多。而VSD則反其道而行,VSD對於產品好不好用並沒有太多的著墨,而是更強調去了解這個產品所可能帶來的影響,透過考慮到所有可能被影響的人事物,會如何被影響,產品的核心價值與利害者的衝突,並將其反應到最終的設計上以期能增加正向價值並弭平負面價值。

你所熟悉卻又很陌生的VSD

寫到這裡,你可能會有一個疑問,從上面的敘述看來,VSD不就是我們在發想一個想法時,或多或少都會使用到的流程嗎? 感覺上我每次在做決定時,不就是跑了一遍VSD流程?沒錯,VSD事實上遠比UCD要來的親切,如果你回想你當年決定大學要上哪個科系時,是不是就用上了上面提到的方法?你是不是會去思考你的決定會影響到誰,你的親友的期許,你為了唸書所將付出的機會成本,然後還會上網查資料,參加大學博覽會,最後還要考慮到一旦你做出了選擇,有哪些資源可以幫助你完成學業,最後找到工作。這事實上就是一個概略的VSD過程,有時候當別人碰到了煩惱,你也會幫別人跑一次這個流程。但很可惜的,這樣一個熟悉的方法一旦到了產品/服務設計之中,卻常常被忽略了。

VSD在一般的產品設計上十分少見,但我們可以在公共政策或是非營利計畫中看到其身影,在立法,制定政策以至於都市發展規劃時多半都用上了VSD方法,比方說都更會造成的房價影響,允許大型賣場的進駐對當地傳統市場的衝擊,大眾運輸系統的興建所造成的環境與居住問題等等,這一些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計畫,多半都仰仗著規劃團隊對於問題的整體審視,定義好其所帶來價值以及和其他人事物價值上的衝突,並事先準備好各種因應方案。但很可惜的,大部分以個人過或是營利公司角度出發的專案,多半都沒有實踐VSD,也因而時常導致很多產品或是服務在上線一段時間後出現問題,其原因多半正是因為其在設計階段並沒有將各方影響納入考量,防範未然。

透過UCD出發的專案確實大多都可以受到主要受眾的青睞,但這個專案對於主要受眾以外的人、團體、甚至是整個國家或是文化的影響卻沒有被考慮到。當然,這是非戰之罪,對於營利導向的公司來說,設計者不可能會有足夠的時間、預算與精力來預測並應對這一些尚未發生的可能性,追根究柢就算公司可以預測到該產品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只要不是違反法規或是社會規範,就沒有理由要為此而放棄或是推遲大改計畫,而這也導致了不少社會問題。從小的事件比方說伺服器沒考慮到大量用戶的湧入導致系統崩潰,公司對於使用者隱私保障不周全導致使用者資訊外洩,搜尋引擎排序沒做好圖利了部分商家導致被罰款,到大事件比方說無人機被用來偷窺侵犯他人隱私甚至造成公共危險,玩家玩Pokemon Go導致交通事故或綁架案件、以及Uber服務導致的計程車與私家車的法律之爭。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問,所以UCD和VSD該以哪一個為準則? 聰明的你應該已經知道了,當然是兩個都用。VSD一般認為是由UCD所延伸出來的一個領域,但VSD的核心事實上我們每天都在實踐著,只是沒有被VSD這個名詞包裝定義而已。因為這兩個技巧並不相衝突,不如說如果可以將兩者並用,不但可以設計出使用者會喜愛的產品,還可以針對未來可能出現的負面影響防範於未然。所以身為UCD專家的你,不妨在下次進行設計的時候,試著思考一下VSD,相信這樣子可以幫助得到更多的Insight。

進一步了解VSD

VSD領域博大精深,我本身只懂得一些皮毛,對於VSD這個領域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這篇文章以及華大VSD Lab的網站,同時Lab也有販售一個用於VSD發想的工具The Envisioning Cards,這些卡片羅列一些VSD發想過程中可能必須要納入考慮的因素,可以作為一個激發想像的工具。比方說下面這張卡片Sustained Friendships便會需要你去思考你的方案會如何的增強或是削弱人際關係的建立與持續。社交平台可能可以協助人際關係的快速建立,但是相比於現實中的人際關係其是否持久呢?如果大家都熱衷於這個社交平台,那是否反而會妨礙到現實中的人際關係呢?在社交平台中所建立的人際關係是真實的嗎?是否該去探討如果是未成年人,在這個社交平台中交友是否會有風險或是不良影響呢?

除了這套工具外,網站還額外提供了兩套工具任人免費下載,其中之一是針對設計一個新科技所需要思考的資安問題的 The Security Cards,另一個則是針對設計國際正義相關系統的 The Metaphor Cards

結語

作為結語,VSD在本質上是大家都熟悉的技巧,不管它是否叫這個名字。如果這篇文章可以幫助大家稍微認識這個領域,知道這個方法那便值得了。文中所舉的例子事實上十分簡略,而且我寫到後來覺得似乎沒有說得很好,可能會在未幾天內再做修正。也歡迎大家針對內容進行討論,並不吝地指出錯誤與模糊之處。

--

--

Steven Dong
AAPD — As A Product Designer

Ex-Sr. Human Factors Engineer @ Microsoft. Write about UX, HF, US life, and ACGN. 微軟資深人因工程師、隨手寫關於UX、人因工程、旅美生活、動漫遊戲,ACGN文章https://medium.com/@sunlight75at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