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從產品設計師看Fintech金融科技

王大明
AAPD — As A Product Designer
5 min readJan 16, 2017

小魯有幸進入了金融科技這個熱好一陣子的行業,從設計師的角度提供一點看法,給有興趣想進入這領域的朋友們,希望有點幫助。這篇主要是想探討設計這元素擺在金融與科技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主要是講UX這部分)。

先聊聊我經手過的案子,金融業的行動個人網路銀行app(視覺與流程),企業網路銀行的提案建議(視覺與概念功能提案),科技業的金融產品(功能與流程),以UI與視覺來說,大部分的工作內容與其他產業並不會相差太多,這部分就不多談,可是,一旦要動到金融業的流程與用戶體驗這部分,問題就比較多了。

就視覺來說,看看多數銀行的網頁與 APP就知道了吧,確實還有很多的進步空間,作為設計師總是希望自己的設計除了美觀,更重要的是用戶體驗佳,但就流程來說,最基本的依據是安控基準,除了安全還是安全,所以自然的有很多的規範與認證要去遵守,就像是Apple Guideline一樣,金融界也有Guideline要去了解與遵守。

為了確保金融機構辦理電子銀行業務具有一致性的安全控管準則,銀行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差不多就銀行工會)會訂出基準文件,那大家就跟著做,裡面會針對銀行的線上業務做安全規範,而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金管會)則會發布哪些業務現在開放銀行可以線上操作,例如Bank3.0裡面提的開放線上信託開戶等等。所以現在銀行的案子就是,把新開放的業務依照基準文件的規範做成網頁和APP供消費者使用,到這還算簡單明瞭吧?

那接下來要開始正題了,以上說的那些都不算所謂的Fintech,啊啊?

上述的內容是金融業(銀行)把他們原本既有的服務放上網頁,也就是政府所推廣的BANK3.0等相關政策,其宗旨是希望提升使用者體驗,讓消費者不用到銀行臨櫃,在家也能透過網路銀行辦理相關業務。

但所謂的金融科技(Fintech)並非只是指金融業的服務,而是指金融性的服務,透過科技思維有效率的改善使用者體驗。

科技公司挾著大量用戶,靠著通路(硬體或大平台)或是技術(大數據,區塊鏈等等),提供更便捷甚至是低門檻(錢)的金融服務,自然而然的越來越多人使用這樣的科技產品,例如支付寶,Samsung Pay等等。而產品設計師在其中的角色不外乎也是優化使用體驗與視覺設計,如果可以進入一個完善的團隊中,恭喜,你妳會有很好的技術支援與市場分析,讓你可以專注在你的本業中(UI/UX)發揮長才,如果不是的話…,那也恭喜,你妳擔當著更大的責任,至於哪些責任或許有機會下篇再說吧。

作為一位設計師,在Fintech產業裡我想有幾點是可以注意的:

  1. 了解需求:了解產品訴求與目標客群需求,這兩者並不一定會一樣,該如 何調整產品,或是讓使用者能快速熟悉產品提供的解決方案,都是基於最一開始的需求所延伸出的問題。以支付為例,最原始的需求是?便利?如果拿出信用卡就可以完成的繳費流程,那以手機支付的優勢在?還要先解鎖再點開APP?還是有什麼附加價值能比信用卡回饋優惠更吸引人?
  2. Research方向:台灣在金融創新這一塊算較慢的,所以常常要找國外的例子作為參考文件,但各國的金融環境與民眾習慣皆有不同,需要注意,如第一點所舉例,中國因轉帳等服務不便與信用卡不普及,導致支付寶與微信做大包下支付服務,但在台灣各種繳費方式普及,要再硬推支付新產品而沒有實質政策優惠的幫助下是困難的。
  3. 對於產業有深入的了解與專業知識:這說實話真的有點強人所難,一個設計師要同時要懂科技與金融甚至是法規?這就是為什麼讓設計越早進入產品製作流程會越好,透過內部頻繁的討論與溝通,讓設計師能補足其他專業知識的不足,讓產品能合乎法規且在正確的場景運用正確的技術,因為對於金融科技產品而言,你設計的是一項整體服務,而非單一app服務。
  4. 法規與創新:或許你很多點子,但在台灣的法規制度下,我很怕你挫折不斷,政府似乎過度保護金融業者,要推的台版金融監理沙盒也還有爭議問題,除非產品要賣國外,不然往往都要與銀行合作,這也是目前無法避免的問題,想將點子與銀行串接,除了自己的商業模式,是不是也要幫銀行想想?在Fintech作為一個設計師,除了基本的UI/UX,對於市場導向的規劃策略也需要有所理解,畢竟Fintech算是新的商業模式。

結論是,這行業要的設計師,不是跨領域人才,是跨超多領域人才。

這篇實在打太長了,其實還有很多更細節的部份沒寫上,希望有空可以繼續以產品設計的角度,從使用者與供應者雙向的探討,去分享更多關於金融科技(Fintech)的淺見,感謝收看。

--

--

王大明
AAPD — As A Product Designer

產品設計師,喜愛研究新科技與設計趨勢的路人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