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設計師會被 AI 取代嗎?(上篇)

--

如果有一個工具,讓你輸入產品需求、專案目標等脈絡後,可以生成多個不同的介面設計方案,以及相對應的程式碼。你唯一需要做的事就是審核生成成果,並且將不同方案發布到產品上做實驗,看哪一個最能夠達成專案目標。如此反覆進行來得到最佳解。那我們仍然需要產品設計師和工程師嗎?或者,他們的角色會如何轉變呢?

上述的工具概括了原本需要一個產品團隊來完成的許多事,而離現實最接近的是 UI 生成工具。隨著越來越多工具可以根據指示自動生成 UI,產品設計師會不會被取代的討論也越來越多。由於自己目前以各種形式身在這個浪潮中,是推手,也是被推的對象,腦海裡不時冒出各種想法,各位就把以下內容看作一篇雜談吧!

產品設計師的價值

在討論會不會被取代之前,我們可以先一起思考產品設計師提供的價值是什麼。這邊說的是「價值」不是「執行的任務」,我們都知道產品設計師慣常的設計流程、雙鑽石模型,但為什麼它們有用?這些框架會反覆地被使用,重點是運用它們帶來的價值。

把不明確的東西變明確

我們的工作核心在於「把不明確的東西變明確」,接著「規模化解決方法」。所有人都對消費者的需求有一個粗略的想像,但沒有人知道他們每一步轉換的具體原因是什麼。我們在做的就是利用市場研究、使用者研究、競品研究、數據分析等各種方式(Discover),降低使用者需求的模糊程度,找出一個核心方向(Define)。接著嘗試各種方式來解決(Develop),因為我們要解決一個群體而非個人的問題,所以解法必須能被規模化,又能夠平衡體驗、商業目標以及技術限制(Deliver)。這個流程是不是和雙鑽石模型對上了呢?

(注意這裡說的是「降低」而不是「消除」模糊程度,因為使用者和市場是不斷變化的!)

所以產品設計師畫的 UI、寫的 Spec、做的研究報告並不是畫畫圖、寫寫文件,而是把廣泛、模糊的資訊濃縮,為團隊指出明確的方向。這邊指的資訊不單只是使用者需求,而是極其混雜的:

  • 利害關係人的期待
  • 團隊成員的想法
  • 固定開發時程下的技術限制
  • 設計團隊對品質、一致性的要求
  • 組織內其他產品團隊的做法
  • 產品設計趨勢
  • 市場內其他競爭者的作法
  • 公司內部的數據
  • 各種年代久遠的 Legacy issue
  • 團隊當年度的商業目標

等等等⋯⋯

當然這些事不會完全是產品設計師自己一個人執行,我們總是需要和不同的團隊成員反覆討論來搜集更多資訊、讓方向更明確。一個人會有盲點,一個團隊會有更多不同的思考面向。

產品經理和工程師能不能指出明確執行方向?當然可以,但是設計師的優勢是我們擅長以視覺溝通,對細節及使用者體驗有更高的耐心和敏感度,這些對產品品質來說尤其重要。

產品設計師百百種,你總是等著產品經理提供鉅細靡遺、明確到不能再明確的需求,再開始執行設計環節,還是你會主動搜集資料、定義產品方向、參與更前期的討論?如果是前者,那你和 AI 相比的優勢是什麼?

專案管理及問題排解

在一個數千人的大公司工作,每個人手上都會有數個專案同時進行,讓我體會到:無論角色,所有人都需要非常擅長專案管理。即便產品經理會掌握全局,但當輪到你負責的環節時,負責人需要自行掌握進度、檢核點、時時和團隊成員對齊,才能讓過程更加流暢。

從想法 → 成果,中間的執行環節總會有各式各樣的瓶頸,大的、小的,想得到的、想不到的,能不能因應各種突發狀況彈性調整、找到折衷方案,往往是專案最困難的部分。

你的邏輯不是我的邏輯

當產品流程需要層層的邏輯檢核時,會議中的口頭舉例總是讓大家暈頭轉向。設計師可以利用各式各樣的視覺呈現來確保所有人在想同一件事。PM 寫下的文字是否能做到?可以,但總是文字和視覺的紀錄相輔相成最容易理解。

層層 Review,種種疑慮。

每個團隊成員在意、期待的部分都不同,設計師常常要一一破解各個疑慮,確保每個人的考量都有被照顧,並追出成員的底層需求。有些工程師不想花太多力氣,有些工程師躍躍欲試想要做更多。某個主管想要大破大立,另一個卻傾向小心謹慎一步步一步來。任何一方沒有被照顧到,都可能使得專案卡關。設計師如何彈性地針對不同人的思考角度,提供適合的內容、討論方式,並備好必要的資料為決策背書,便相當重要。我們在嘗試滿足的不只是使用者的需求,有時利害關係人的需求對專案推進更為重要。

次次妥協造成逐漸低落的產品品質

開發過程中的難題有沒有被妥善克服,長期下來會影響整體的產品品質。團隊總會發現各式各樣神奇、讓人出乎意料的技術限制,如果優先考量開發難度、成本,而選擇損害使用者體驗的作法,久而久之產品就會變得爛爛的。設計師能在這過程中快速點出產品體驗的問題、申明重要性,並說服其他團隊成員,成為產品品質的守門人。

專案管理及問題排解往往是工作環境的隱形勞務,總會有個人撿起這項工作。作為一個合作對象,你需要其他人費心時時指示你下一步、幫你擦屁股,還是你會為自己安排、總是比其他人快一步完成份內事?如果是前者,你如何確定自己的工作成效一定比 AI 好?

批判思考

觀察身邊的各個主管,發現他們的共通特質是會挑戰團隊的既有思考方向,點出盲點並確保我們的思考夠全面,或許這就是專業工作者在具備足夠經驗後會逐漸沈澱的能力。

對應到人類跟 AI 的比較,現階段的 AI 收到什麼指令就會照做,不會嘗試重新定義問題或是釐清你真正的需求。即便提供成果的過程效率極高,但別忘了「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如果起初方向就是錯的,出發點不對,那再好的產出也無法有效達成目標。

現階段往往是我們自覺「這個產出不是我想要的」,再逐漸調整自己下指令的方式。但即便我們把指令修得再好,少了想法間的摩擦、碰撞,總有可能在一個小框框內不斷撞牆。

將情境切換到產品經理和設計師的工作互動,便可以看到設計師的另外一項工作價值「重新驗證需求」。當收到的需求不是真正的需求時,我們怎麼有辦法解決使用者的問題呢?這裡說的不是產品經理沒有把需求釐清,需求本就是需要不同腦袋一同打磨的,經過深度討論、釐清後的問題更值得被解決。

多數的專案中,我習慣也偏好的合作方式是:產品經理會先搜集一部分資料,準備好約 50% ~ 60% 的產品需求,在初期透過彼此不斷反覆討論,重新定義明確的問題和優先級。不是「收到需求就做」「寫什麼就做什麼」,而是更清楚的理解脈絡、想要達成的目標等細節,同時間也多方探索不同的產品可能性(雖然這樣比較累)。討論過程中運用第一性原則、使用者的觀點思考,也更能夠跳脫時間和成本的限制,找到理想並長期解決問題的方法。

產品經理和設計師的工作職責有許多重疊的部分,每個人習慣的做法也都不同,但重點不在於「我們公司一直都是這樣分工的」或「這就是我和合作對象的分工方式」等條條框框,而在「身為產品設計師,我可以如何為團隊做出貢獻」,每個人都可以在範圍內定義自己的工作價值。

所以產品設計師會被 AI 取代嗎?

寫了這麼多產品設計師的工作價值,那我的結論是什麼?AI 會取代產品設計師的工作嗎?我覺得會,但不是將來會,新技術取代設計師的工作早就在發生,機器取代人類也早就不是新聞,只是未曾受到足夠的關注而已。但是 AI 會取代產品設計師在團隊內的角色嗎?或是,每一個產品設計師都會被取代嗎?我覺得不一定。更多的討論、情境假設請見下半篇

本文發佈於 2024 年 7 月,大約斷斷續續地寫了兩三個月。AI 發展的速度極快,搞不好幾個月後的新版本發布就打臉以上內容 😊。

https://portaly.cc/aapdgo

--

--

Lucy Tan
AAPD — As A Product Designer

在新加坡打滾的產品設計師,用寫作來沈澱自己 ♪( ´θ`)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