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設計師會被 AI 取代嗎?(下篇)

--

上半篇寫了產品設計師的價值,但是所有產品設計師都有機會或能力發揮這些價值嗎?我覺得不一定。

我認為專案的複雜程度影響了設計師能否發揮這三項價值。當專案越複雜,我們越需要盡可能搜集模糊、不在文件上的資訊,並且解決過程中的大小瓶頸,還有不斷溝通、校正、拓展想法。

專案的複雜程度可能會因為下列面向而有所不同:

  • 利害關係人的數量及關係
  • 合作團隊的多寡及互動形式
  • 產品流程、狀態
  • 產業成熟度
  • 產品週期
  • 使用者類型

越單純的專案越容易由 AI 勝任。甚至不需要 AI,一個簡單的模板或軟體就可以滿足專案大部分的需求。

模板在取代設計師的部分工作

在 AI 被熱烈討論之前,許多設計模板早就在取代設計師的工作,例如小商家需要一個 Landing page 介紹自己的服務項目,並提供聯絡方式。資訊單純、利害關係人少、更新頻率低,那一個簡單的模板可不可以滿足他的需求?八成可以。模板的缺點是彈性低、不一定能夠貼合客戶的期待,但如果 AI 可以幫忙調整呢?剩下的兩成就被滿足了。

只有設計師的工作被取代嗎?

任何一個使用者介面、系統都是在讓使用者執行原本只有工程師才能做到的事。當系統做的夠好、夠使用者友善,我們便不需要工程師來一一處理了,軟體本就在取代工程師的工作。例如 Zapier 讓你可以透過簡單的流程串接、自動化不同工具,這些本來是工程師才能做到的事,但是因為有使用者友善的介面,對程式一竅不通的人也可以滿足大部分的需求。

以往要製作一個網站並將它發布上線,我們要經歷設計 → 開發的流程,上線之前總要來來回回的和工程師討論、修正細節。但 Webflow 它將介面開發、網站上線等任務做得足夠簡單,我們便不需要再拜託一位工程師,設計師自己就能完成這些事。

相比於說「AI 會取代專業工作者」,更嚴謹的說法是「外行人 + 使用門檻低的工具會取代初階專業工作者」。「使用門檻低的工具」可以前述提到的各種類型,無論是模板、軟體,還是 AI。隨著各種工具的發展,外行人做到的事會越來越多。當工具的使用情境、方式越來越明確,也會有更多模板產生。

當專案的重點在執行,且需求明確,往往一個人運用模板、軟體就可以完成絕大部分的任務;而當專案複雜時,產品設計師的價值更得以體現。同時,我們都知道模板和軟體沒辦法滿足所有需求,現實中有許多困難、極端、不尋常的問題,專業工作者在這些情境便尤為重要。

以樂觀的角度想,AI 等工具可以幫我們解決單純的初階問題,專業工作者便可以專注在更複雜的專案上;以悲觀的角度想,不是所有設計師每天面對的都是複雜的專案,那能力快速進步的 AI,是不是會取代處理初階、單純專案的設計師呢?

人類難以跟機器競爭的是價格,因為人類需要持續進食來維生,機器不用,長期下來它們更便宜、穩定,又聽話。多少車牌自動辨識系統還有繳費機已經取代了停車場阿伯的工作,他們去哪裡了呢?沒有人知道。在科技業工作的我們一直都是讓機器取代人類的推手,只是現在輪到的是知識密集工作,過去人們不認為可能,所以才使得大家人心惶惶。

能力門檻與溝通成本

AI 提高的不僅是專業能力的門檻,而是種種合作過程中重要卻不容忽視的小細節。

具備良好的態度、事事有回應讓人信賴、抱有無止盡的耐心,這些是 ChatGPT 時時具備的,但是人類卻不一定有。工作成果錯誤百出、態度消極需要三催四請,讓合作對象感到:「我不如自己做」的人大概麻煩大了。AI 讓人無法否認的優勢:快、即時、有求必應,是多數人做不到的。合作過程不求開心,但是至少要順暢、互相配合。即便是多麼重要的任務,如果合作地很痛苦,相信沒有人想要再合作第二次。

另一個思考的角度是「溝通成本」,當一件事的溝通成本高,而自己又有能力、時間執行時,為求效率,我們會傾向決定自己做。在自己能力有限的情況下,我們會更願意花費溝通成本請專業工作者協助,但當 AI 增強了所有人的基礎能力,我們又想減少溝通成本時,需要專業工作者協助的部份就越來越少了。運用 AI 當然也需要溝通成本,有時候需要的比跟人類溝通少,有時候則多。這時候可以想想,當別人和我合作的時候,我提供的價值是否高過溝通成本?我能否快速理解對方的需求,而不需要他解釋太多?

除了基本的合作順暢和溝通成本之外,我也時常自省是否有做到以下幾點:

  • 我是否有對團隊提供額外的價值?還是我只是流程中的一環?
  • 如果對方可以重新選擇,他會不會仍然選擇和我合作?
  • 我的合作對象對我是否有高度的信任?
  • 比起跟 AI 合作,跟我合作有沒有感覺更開心?(我的開會特殊技是耍寶逗大家笑 😎)

還有逐漸提高自我標準的方式:

  • 我負責的專案足夠複雜嗎?還是我將就於簡單好處理的問題?
  • 我有透過每次的專案嘗試新東西嗎?還是我不斷在重複自己熟悉的流程和領域?
  • 我能否有效地自動化瑣碎的流程?還是我花太多時間在處理這些雜事?

如果⋯⋯如果企業決定以 AI 替代產品設計部門?

前面討論了 AI 是否會取代產品設計師的部分工作,但是企業會選擇以 AI 替代掉產品設計師在團隊內的角色嗎?

假設有一天公司高層決定裁掉整個產品設計部門,這不是不可能發生,因為我就看過公司裁掉整個使用者研究團隊,產品設計師需要攬下做研究和易用性測試的工作。如果用歷史來推測未來,假設產品設計部門被裁掉,就算 AI 做得再好,也需要有人攬下這部分的工作和 AI 協作。產品團隊可以沒有產品設計師,但是不會沒有「產品設計」的環節,而攬下這環節的多半會是產品經理。至今為止我觀察自己待過的五間公司,產品經理幾乎都是工作量過載的狀況,產品經理的薪資平均也比設計師高,所以從人力資源安排的角度來看,「產品經理+AI」真的是比「雇用產品設計師」更好的選擇嗎?

我常常覺得團隊內的產品經理、設計師以及工程師很有一種「三權分立」的感覺。我們彼此有不同的堅持才得以維持產品的品質,產品經理更關注時程跟商業成果,設計師更在乎一致性、體驗及美感,工程師在乎穩定度跟可行性,但彼此也都會把對方關注的方面納入考量。產品若缺少任何一方面的堅持都可能變得爛爛的。要體現「堅持」,需要一個人願意去反覆溝通、把關細節,「產品經理+AI 設計」或者是「工程師+AI 設計」能妥善平衡各方面的堅持嗎?

設計師可以怎麼做來因應這個趨勢?

相比於消極地應對未來的變化,或許我們可以採取具體、積極的行動,設定好自己的北極星,就不怕海上的風浪。我給自己安排的行動項目是:

  • 逐漸嘗試、爭取更複雜的專案。
  • 更深度參與產品策略的討論。
  • 自願當專案的負責人,帶領團隊討論、推進度。
  • 拓展不同方向的能力,加廣自己的技能樹,例如 JavaScript、3D 等。
  • 持續加深自己的思考,構成自己的觀點並精萃成文章。在「執行」變得越來越容易時,有沒有自己的觀點會越來越重要。
  • 逐漸練習提高自己處理「人的問題」的能力
  • 以 AI 工具替代瑣碎、重複性高的任務。

其實仔細看下來,不論這個世代有 AI 沒 AI,因應大環境的方式都是「持續進步」。留到最後的通常不是聰明的人,而是持續進步的人。

結語

這篇文章對於很多問題沒有斬釘截鐵的答案,因為技術發展、變化地很快,我無法預測未來,也少有當資方的經驗從另一個觀點思考。搞不好下一個月有什麼新技術就被打臉,所以歡迎大家留下自己的觀點多多指教。

如果對相關的討論有興趣,歡迎到 Linkedin 上找我 ♪( ´θ`)ノ!

https://portaly.cc/aapdgo

--

--

Lucy Tan
AAPD — As A Product Designer

在新加坡打滾的產品設計師,用寫作來沈澱自己 ♪( ´θ`)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