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設計師的五個關鍵習慣

--

隨著工作年資的增長,我越發感受到良好工作習慣的重要性,這些習慣看似不明顯,但卻對長期的職涯發展相當重要。好的工作習慣可以讓你在日常工作中思緒清晰、邏輯清楚,輕鬆梳理負責的專案,不在過程中迷失方向。同時,也可以讓你和團隊合作地更融洽。

在 2023 上半年的績效表現考核結束後,我想要統整近來對我工作有所幫助,以及同事認可的工作習慣。

開放心態 Open mindset

設計產品的過程中,我們需要面對無數個難題,並依據當下現有的資訊做決定。這些決定有時仰賴設計師的經驗,有時需要團隊的意見,有時需要不同領域專家提供的建議。做決定的過程中,我們如何和團隊成員達成共識,影響我們在團隊內扮演的角色。

相比於一個武斷、專制的設計專家,凡事單獨做決定且不提供討論空間,產品團隊更希望和一個相對民主的設計師夥伴合作,能夠參與更多討論的過程,並看見自己具建設性的反饋被採納及實現。所以時時保持開放心態,聆聽並妥善回應團隊成員的想法,能夠獲得團隊成員的信任,也更有效地推進專案的進行。設計師不是一個大筆一揮、凡事自己說了算的大藝術家,而是能夠集結成員的想法,並進一步視覺化地呈現的視覺溝通魔法師。

人跟人之間的心思並不相通,所以不要期待「對方應該要能夠理解我」,而是需要習慣設計產出「被誤解」或「不完全理解」的狀態。產品流程的每一個細節背後都是設計師無數的心思,千言萬語難以在短短的數次會議中被全數提及。時時保持開放心態,理解並包容這些不同的聲音,並耐心地說明、分享自己的考量相當有助於團隊合作。

當對方對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認知時,相比於認為「這個人怎麼不懂」,而是調整角度成「原來這是他的觀點、這是我更認識對方的機會」。當出現困境時,把難題轉化成「這是我的學習機會」,能夠更加妥善地消化迎面而來的挑戰。

以終為始 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這個習慣來自《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簡單來說是先定義行動的終點,接著再往回推算自己該從哪裡開始,以及每一步的行動及階段性成果。我們都知道真實的設計過程總是像一團糾結的麻繩,理也理不清,完美的線性流程只會出現在學校或課本上。不過時時提醒自己「以終為始」,就像抬頭能看見北極星那樣,即便短暫迷路、失焦,也總能逐步修正行進方向並抵達終點。在專案開始前,確保目標被明確定義,且白紙黑字寫在文件上,可以供自己時時回顧並釐清方向。

評估自身的職涯成長也可以使用相同的概念,首先思考未來的自己應該達到什麼樣的狀態,接著回推自己每階段需要做些什麼。例如在一間公司就職時,就先想像未來離開公司時,履歷、作品集該有什麼成就來爭取下一個機會,能夠更踏實地達成長期的目標。

Photo by Afif Ramdhasuma on Unsplash

第一性原理 First principle thinking

在思考時,將事物拆解成不可進一步解構的本質,能夠幫助我們尋找最佳解,並跳脫現況的限制。假設我們要改進產品流程,相比於漸進式地調整細節,不如回歸需求的本質,先忽略限制來思考產品體驗的最佳解。如此我們就不會受限於小範圍改動帶來的有限效果,相比於「改善這個步驟的易用性」,更能夠思考「這個步驟真的必要嗎?」。

福特汽車的創辦人說過,在汽車被發明之前,如果他問人們想要什麼,答案會是一匹更快的馬。運用第一性原理可能讓我們避免糾結於「如何讓馬跑得更快」,而是發現人們只是想要更快速地到達目的地,除了馬之外有更多其他可能性。

雖然這個思考方式對於打造理想體驗很有用,但是成功的產品需要顧及的面向當然不只有體驗,在追求最佳體驗時,也要權衡相對應的開發成本、產品迭代速度等,針對不同的產品狀態需要有所取捨。

行動傾向 Bias towards action

在專案具體內容仍然模糊時,相比於坐著等待指示,不如積極採取行動。無論是搜集資訊、引導討論、協助規劃等,都比什麼都不做來得好。不確定專案目標?私訊詢問、透過會議釐清團隊期待都能夠推展進度。不確定初步的設計方向是否正確?主動找團隊成員給予回饋,便能夠快速對齊、聚焦彼此的期待。我有一個基本原則是「時時主動同步專案進展,而不是等人來問我進度」,積極行動體現了一個人對工作的責任感,也是贏得團隊成員信任的基礎。

相信人性本善 Trust your teammates

或許是我還算幸運,至今為止遇到的工作環境氣氛都相當友善,即便會遇到少數特例。相比於在職場環境中勾心鬥角,大家更想一起合作、互相幫助,共同達到團隊目標。在嘗試理解他人行為背後的動機時,從人性本善的角度去思考,會讓團隊氣氛更加和諧,促進成員間的溝通。即便在遇到極端特例時,這樣的心態可能不具備足夠的防禦力、容易受傷,但總要有人作為互相信任的開端,才有更長期合作的延續機會。

即便所有人都進行著相似的設計流程,實際的執行細節會因爲不同設計師具備的不同觀點而有所差異。隨著年紀的增長,逐漸感受相比於「怎麼做」、「做什麼」,「怎麼想」、「想什麼」似乎對設計過程更重要。思考模式會影響我們的行為、改變我們的座標軸,對後續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幾年前透過各種管道學習到上述的工作習慣,亦或者是透過不斷地反思體悟出一些心得。期許自己持續吸收、沈澱,並將其實際運用到日常的工作中。

https://medium.com/as-a-product-designer

--

--

Lucy Tan
AAPD — As A Product Designer

在新加坡打滾的產品設計師,用寫作來沈澱自己 ♪( ´θ`)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