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設計規範」你該知道的幾件事

不論你是想要轉職成為 UI 設計師、或者在有開發手機應用的公司上班,相信你一定或多或少都讀過兩大平台的官方設計規範,

以下就先以 Android 系統為例好了,

前陣子 Google i/o 重磅更新的 Material Design Guideline 讓不少人感到相當驚訝,除了一改過去嚴謹的規則加上了不少彈性之外,也用上了許多不規則形、鼓勵字體運用、有些元件的操作甚至是推翻了過往的建議規則。

然而也因為這次更新的風格迥異,身為設計師 or 開發者的我們,是否真得就得急忙的追隨著規範,開始把 App 這邊切一角、那邊切一角,只為博得官方的認可呢?

別急別急,再動手之前,我們先來動動腦想想這次的更動,是為什麼呢?

最新釋出的規範中,一掃過去單純的形狀,出現了許多缺角元素

Google Material design guideline

規範為何而存在?

移動端應用的歷史其實也沒有很長,仔細想想自己在高中時最潮的手機還是 Sony Ericsson 的呢!

而當我們從使用實體按鍵進到觸控的介面時,其實是非常陌生的,該怎麼樣去操作、哪些手勢比較直覺,都是需要去研究的。

我認為規範的訂定除了能夠保有操作的一致性之外就是希望能夠幫助開發者們,將他們自己研究認為對於使用者最親切的結果,在你毫無頭緒時指引你的一盞明燈。

這也是為什麼當有人問起說,怎麼樣轉職成為 UI 設計師時,通常得到最多的答案都會次從規範開始讀起,去理解為何訂出這樣的規則、旨在解決什麼樣的問題等等,對於初入介面設計的人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有規範對於使用者們固然好,畢竟光是現有主流的兩大系統平台各自一套的操作邏輯對於我們使用者來說就已經夠多東西要適應、學習了(猜你應該也有過更換手機系統、或這拿朋友的其他系統手機使用時那種不適應的經驗,比如在 i Phone 螢幕下方找返回鍵…等等)

若沒有主流的規範出來,成千上萬的開發商各自有著自己的想法,再仔細想想很多 App 其實是獨立開發者,在對於體驗以及設計上其實沒有太多基礎以及研究的情況下,也許你就得過著每下載一個 App 都得重新試應學習的痛苦過程。

4 年前,第一版的 Material Design 釋出,推出以紙張、卡片堆疊以及深度變化為主的設計語言,也以此規範出我們普遍認為「很 Android 」的行為,讓你一眼可以看出是屬於 Android 的 App

Android 上常見的 Float action button

既然是官方寫的,所以我一定要遵守吧?

「嘿!你這裡的設計不符合規範哦!」 — 坐你對面的工程師

規範規範,又是官方撰寫,那感覺不照做也不行了呢…

但不對呀, 仔細想想自己用過好多優秀的 App 也不一定都是同一個樣呀!

難道真的所有東西都依定得照著規範走嗎?那這樣我們設計師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呢?

其實是否要完全遵守規範,我覺得你可以透過下面幾項來驗證你想做的樣式:

  • 同樣的情境下,規範是否有註明建議使用情境
  • 有沒有與系統層級的操作有所衝突、混淆
  • 是否有比規範更加能解決你的 User Story
  • 實作的困難度是合理的

有些時候不要為了創新而創新,當大家已經有統一且習慣的操作時,太過新穎的互動反而會讓人不知所措。

除此之外還有個小心得,就是我自己覺得 Google 的心態立場是,你可以客製化你所想要的風格,但是你就是不能把 Android 做得像 iOS App !

每年都會有的 Material Design Awards 會選出得獎的 App ,可以去看看得獎作品們對於規範以及自家視覺風格的拿捏與平衡。

這次大幅度的更新,我想也是先前的規範寫得太過死板,而的確一開始要讓如此破碎化的市場有一致性,詳細的規範是好的,但也因此限制了許多在設計上的可能,而如今行動應用的開發也相對已經成熟不少,所以這次的改版就釋出了許多彈性,好讓 Play Store 能夠激起一灘活水吧!

官方寫的,一定很好開發實做吧?

既然是官方釋出的規範、我想官方應該是有提供套件讓工程師使用吧?

我想這應該是許多設計師的迷思,我剛開始做介面時,也都曾心想:「都照著官方的 Design Guideline 做了,工程師應該會輕鬆不少吧」暗暗在心底得意的感到自己是位體貼工程師的設計師,殊不知再拿出原型 Demo 時,那個交互動畫效果還是讓工程師的眉頭一皺了呢,就算是官方出的,但是實際上可能的原因為:

  • 有些設計規範其實是種概念的呈現
  • 也許官方承諾有打算出套件,但是尚未公開(也有可能就這樣等到天長地久…)
  • 可能會有版本相容性的問題
  • 每個工程師的開發 App 方式不同,也許在使用套件上會有其他程式結構上的衝突 or 考量

所以當你被要求改稿,氣沖沖的拿著規範想去找工程師爭論時,先冷靜三分鐘吧,這感覺就像是你拿著概念車的照片去跟汽車業務說要開這台上路一樣,設計固然有設計的理想,現實面還是得等技術更加成熟吧!

好的體驗自然會被留下

其實看著規範的發展走,會發現規範也不是真的誰說了算,只要使用體驗是好的、更符合情境的,規範也是會隨之靠攏的,舉一個例子:

Bottom Navigation(底部導覽列)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有印象,在早期的時候,這種在底部的導覽在 android 上是很少見的,(那時候的官方建議是放在上方、或者使用側欄抽屜的方式取代),算是普遍被認為很具 iOS 風格的設計,但在某次的 Material Design 更新,也看到 Google 默默的在 Component 分類之中默默地加上了底部導覽的使用規範,也許是因為隨著硬體進步,人們的手指也因手機螢幕越來越大而造成難以觸碰到上方區塊所致。

這次的大更新,連 App bar 也有往下放的款式了呢…

我也是挺樂見兩家的操作邏輯越來越趨近彼此,互相擷取其優點,對於使用者來說不但是好事也能減少轉移的學習成本呀~!

總結

我認為熟讀規範可以幫你快速理解兩大平台的風格,使用者的操作習慣,以及領略行動端應用隨著硬體以及時代的推進,改變了許多的使用習慣,做出一個至少能保證是易用的產品,但規範不應該是限制你想像力的枷鎖,畢竟規範的靈活度受限於公司規模之大,是相當遲鈍的,而我也相信不論哪個文件,都無法將所有可能遇到的情況都寫進去,因此當你的設計與規範有所抵觸,只要你心中明確知道為何而做,為何比規範制定的還要更加適合你的設計情境,就不該被其有所限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