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疑問 】 UX 設計師一生必得參加一次黑客松(嗎)?

經歷第一場黑客松後,關於我的體驗與觀察。

幾個月前...

我:「嘿,想不想一起參加黑客松?」
A:「這應該是『會寫程式的人』比較吃香吧? 設計師只是幫忙做簡報...」
B:「這不是辦給『學生』參加的嗎?」
C:「參加黑客松是體力剝削! 我只想好好睡覺。」

為什麼想寫這篇?

近年,看著黑客松在世界各地舉辦,也聽過許多朋友說的這樣那樣。但「黑客松是大家說的那樣嗎? 」「這是能嘗試設計不同產品的機會嗎?」,所以2018 年末我終於(*找到夥伴)參加了!

本文重點將不會放在產品細節,而會圍繞在快速設計思考主(評審)客(參賽者)雙方的不同思維這兩個主題。看完後或許能讓你稍微了解黑客松在做些什麼,有何優缺點,及UX設計師是否有必要參加。

勞動黑客松 Labor Hackathon

本次活動由勞動部主辦。先自問: 除了LinkedIn及幾家數字求職網站外,你知道其實還有個求職平台:「台灣就業通」嗎? (先承認我不知道...XD")

左到右: LinkedIn / 104 / 1111 / Yes123 / 台灣就業通

問題背景與需求

雖然就業通為公部門瀏覽人次累積最高之網站,然瀏覽量與民間網站相比整體的流量相對仍低。因此為提升此平台的使用量,藉舉辦勞動黑客松活動:

👉 期許透過眾人創意,利用「先進資訊科技結合開放資料 (Open data)的應用精神」作為本次勞動黑客松參賽的主題,提升台灣就業通的服務品質。

在釐清主辦方想解決的問題、並與團隊有共識後,正式進入設計思考流程。

研究 Research

首先我們透過拆解現有網站來分析用戶痛點。而與其他平台比較的過程中我們也有幾項小發現,這些可以筆記下來作為未來繼續深掘的部分:

  • 雖然就業通也支援求職求才,但TA是我們原先以為的那群嗎?
    「就業通」似乎更凸顯「職訓」、「失業」、「立案公司查詢」等類別,那麼更大部分是否以藍領勞工朋友及失業民眾為主要服務對象呢?
  • 職訓」字詞出現頻率高
    與其他網站不太一樣,註冊進就業通後,從履歷編輯處可以看見「職訓課程」被放在蠻醒目的地方。這是不是政府就業輔導的重點? 而眾多課程資料可以如何應用?
左圖: 「就業通」網站,據說設計上參考其他求職平台,以求用戶操作時能有熟悉感 / 右圖: 團隊分析網站的紀錄要點

小結

通過這些整理,我們掌握「就業通」的大致輪廓為:

發想 Ideation

事實上只要打開網站稍作使用,便可發現UI/UX及資訊架構是個超級明顯的問題。起初我們蠻糾結是否要選這個題目,但這時心中的OS:

「應該會有其他人做這個 ....(吧 )?!」

所以我們跳過網站優化,從前述的發現延伸。

Mr. Jobs 就業大師: AI 求職導師 + AI 創業導師

回想國內就業網站共同的痛就是: 編輯線上履歷時缺少引導與互動,而需要查詢相關資料時,還得交叉參照外網資訊。碎片化的流程耗時費力外,還可能沒達到預期效果。 而我們提出的構想是:

透過應用政府開放資料,分別就「求職者」與「創業者」面相,設計能與用戶協作的「主動式互動平台」,提供個人化的體驗,讓求職變得更有效率。

1. AI 求職導師 — 強化履歷,分析優勢,推薦技能地圖

【痛點 Pain point】 許多人對於填鴨式、按表填寫線上履歷望之卻步,而勞工朋友們更有可能不知如何撰寫好履歷,幫自己加分。

【解決方案 Solution 】採取主動式問答(問卷)建構用戶基本簡歷,再利用AI 推薦相關字詞協助引導、撰寫亮眼的工作經歷。而根據產生出來的履歷,進一步分析產業競爭力;最後應用開放資料,無論是想要精進或轉換跑道的用戶,皆能為其篩選政府職訓課程,拓展技能地圖。

2. AI 創業導師 — 分析產業趨勢,對接人才庫的一站式服務

【痛點 Pain point】想要創業,但除了產業別與資本額外,對於用人數、職缺別、法規申請、產業趨勢等是否有可供參考的資料呢? 是否還得花大把時間從各方彙整資訊呢?

【解決方案 Solution 】採取主動式問答(問卷),依據創業者輸入的資訊,比對開放資料,為用戶提供市場規模、分析創業難度與潛在需求人才。此外,預先為用戶建好求才表格,只需稍作修改,一鍵就能建立職缺。

設計 Design

視覺設計 Visual Design

由於就業大師是為「求職者」與「創業者」分別設計的導師(功能),故我們直接以黃色與綠色,讓用戶明確認知兩種不同面相。

原型製作 Prototyping

考量到提案及問答時間只有10分鐘(說明6分鐘、問答4分鐘),在確認過產品概念及流程後,我們先挑出具有亮點的頁面做設計。

Visual design and UI Flow

思考 Thinking

前述好像只提到主題發想與介面流程設計,但這次活動的主要目的是「結合政府開放資料」解決問題。開放資料如何透過UX有更好的應用? 這塊我們私下有蠻多討論,這邊僅簡單舉例 :

工作經驗的撰寫,是提供範例自由發揮? 還是直接提供文字敘述懶人包?
一開始我們僅秀出寫作範例於input區域,用戶可以參考建議寫法,畢竟每個人的撰寫方式與經歷不一樣,不希望硬性規定而侷限個人創意。

但後來我們設計成: 若用戶多半是藍領勞工朋友,範例與本人實際撰寫應該還有一段差距,那麼不如從開放資料中分析、選取職稱相關或類似描述法,直接讓用戶參考。若符合他們之前的工作內容,便可以直接加入編輯區域,再進行進階編輯。

後續討論還有:(1)若提供相關字詞懶人包,的確方便了用戶,但工作內容描述精準度會有多少? (2)用戶再編輯的比率有多少? 業主是否會看到差不多的內容? 是否能在不增加心理負擔的前提下,加入 CTA (Call to Action)讓用戶主動重編? 或是利用 Chatbot 引導他們撰寫個人履歷。

未來計畫 What’s the next?

我們也提出未來計畫,補足現實中已發現、待解而未解的問題 。讓評審知道我們除了掌握既有問題外,還有進行前瞻思考。例如:

  1. UIUX優化: 強化查詢功能、調整簡化資訊架構。
  2. 資料mapping優化: 產業、職業名稱應與現有趨勢與時並進,例如UI設計師在上面是找不到的。
  3. 建立更多「工具」而非僅有「資料」,建立求職者登錄意願的正向循環。
  4. 活用內部使用者資料,創造出更接地氣的推薦與自動功能。
  5. 透過創業導師以及各種新興產業平台的結合,導入更多職缺。
  6. 將「服務設計」概念融入,具體化至顧客旅程中的接觸點。

競賽結果 Hackathon Result

這次的評審有人工智慧與資料專家,也有勞動部主管。簡報過程中很直接的感受是:「雖然構想不錯,卻未能直接打中用戶痛點。」即便最終結果不如預期,但我們還是有得獎(淚)。

心得

趁著記憶猶新,分享一下賽後的反思與現場觀察到的有趣現象:

👉 最顯而易見的題目沒人做? 而這種題目在競賽中是好題目還是壞題目呢?

某評審說他原以為會有人提出 UIUX 解決方案,但意外的都沒有團隊做這個(然後表示欣慰? 😆)。我認為就是因為「競賽」這個因素,導致大家傾向應用AI及開放資料讓主題有亮點,或是認為有其他團隊會做而不做。

這完全是團隊選題的考量,並非主題好壞之別。UIUX的優化的確直擊用戶痛點,但這樣的題目是否在「比賽」中足夠突出又是另一回事了,頗微妙 !

👉 自主研究與實際訪談的落差

賽後我們認為,漏掉賽前勞動局辦的的工作坊蠻可惜的。因為勞動議題工作坊彙整所有與會者的討論與回饋,來協助大家瞭解就業通與勞動議題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其中當然涵蓋了使用者研究

雖然我們能透過分析既有網站進行自主研究,但因缺少與使用者實際訪談的環節,反而不知道最大宗的使用者脈絡是什麼(最重視求職或職缺媒合?)。

因此,若事前無法獲得足夠的使用者資訊,最終黑客松產出的成品可能只會成為概念性提案。從這點真的很強烈感受用戶訪談的重要性。

👉 你提供的是「遠見」,還是當下問題的「解法」?

我們提出求職與創業的雙向提案,但不難發現相較於「微型創業」,評審對於「求職應用」的提問點更多。而我觀察,最後獲獎團隊的主題也幾乎都跟「求職」有關。

承接前述,我們對於用戶頭像本就不夠精準。即便我們同步提出創業點子跟規劃,但求職才是當下最迫切待解的問題,競賽渴求的也是創新解法、或可快速落地與使用的技術。因此若專注解決「求職」需求也許能獲得青睞。

👉 UX設計師該參加黑客松嘛?

一開始我也以為黑客松完全是 Programmer 的主場。但藉由各種議題,設計師還是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與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就像我們透過Case study、App critique、Side projects 等活動讓概念內化,黑客松也是。

然黑客松因其「時間限制」的特性,會產生不同面向的優缺點。

優點 — 累積經驗、不同領域的協作、磨練四種軟實力

每個 project 都會走過類似的流程: 瞭解主題,找到問題,Brainstorm 解法,測試解法。雖然黑客松時程比 side projects 短許多,但過程也差不多,所以可以很快的讓自己走過一次整個流程,累積經驗值。

壓力與隊友的「立即回饋」也是讓人腦力全開的重要途徑。此外各領域(工程、設計、商業)的協作: 團隊溝通、多元思考、迭代合作、以及上場簡報等,都能間接訓練四種軟實力: Communication、Multi Ability、Human network、Storingtelling。

缺點 — 可能性盲點、成效無法立即驗證

因為時間限制,從下圖可以看出黑客松在「Execution」的驗證是不足的。

Image Source: https://www.hackerearth.com

若以這次的活動來說 (1)在產品面,因時間壓力下團隊僅會著墨於具有亮點的項目,對於Overall的規劃及產品迭代我認為還有進步空間。(2) 就實踐面,獲獎團隊興許還有被驗證的機會;若沒獲獎,就只能先將點子放在心裡,再次尋覓其他機會,也是頗現實的。

▍那,黑客松是辦給學生的活動嗎?

我想,這完全取決於你的心態!

無論是團隊內或外,若有幸遇見強者,皆能 Out of box 從旁汲取寶貴經驗。本質來說,黑客松算是能創造一個「彼此學習」的正向循環機制。但個人獲得的多寡與感受,的確會受隊友、競爭團隊、主辦方與評審方影響。

雖然我不會說出什麼「人一生一定要參加一次黑客松」的鬼話(誤),但你若有興趣,我想推坑,畢竟參加過後才能跳出旁觀者的角色不是嗎?

最後,分享一個超有趣的小故事...

頒獎時有某團隊線上留言:「組員雷雷QQ。」
Closure 的評審看到還問:「是哪組組員叫『雷雷』? 為什麼要 QQ?」

不得不說,這位評審是不是天然呆啊? 😆😆😆

感謝閱讀到最後的你!

我是 Seal,也是一位UI/UX Designer,希望你們喜歡這次的分享。歡迎追蹤我,拍手鼓勵我,或是有其他問題也可以來信:tsengseal@gmail.com,謝謝!

--

--

Seal-被半導體業耽誤的產品設計師
AAPD — As A Product Designer

理性>感性,所以練習感性;圖像>文字,所以嘗試寫作。我是位在半導體產業工作,且深怕被AI人工智慧取代的產品設計師 !! (☞•́⍛•̀)☞ 因此對科技趨勢極有興趣,只為了找尋能不被滅亡的答案 :P。👩‍🎓@ FUJ Applied Arts ✌🏼BB來電:https://pse.is/3ltt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