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PD 直播紀錄 #1:海外設計師甘苦談,離家千里的生存指南

你曾經想過出國工作闖蕩嗎?
好奇在國外從事設計工作是什麼樣的體驗?
如何尋找適合的海外工作機會呢?
想知道若選擇到海外工作,對自己的設計生涯又會帶來什麼樣的改變嗎?

本次活動於台灣時間 2018.6.16 22:00 由 AAPD 創辦人、目前在東京 IT 公司擔任 UX 設計師的 Lin Simon,以及邀請到目前在紐約擔任產品設計師、同時也是 UX 四神湯 共同創辦人的 Shandy Tsai,和大家一起聊聊關於海外設計職涯的機遇與挑戰,及工作和生活背後不為人知的酸甜苦辣,分享在不同團隊文化中如何展現設計師的價值。

距離台灣千里的東京與紐約,零時差三方連線,即時與台灣的朋友一起分享海外闖蕩的生活與故事。以下為本次活動的影音與文字記錄,與你共享:)

Simon:感謝大家今晚一起來參加這個小小的直播聊天!首先先介紹一下為何會有這個活動。今天的主辦單位是 AAPD,是我在 2017 年初創辦的一個內容平台,主要是分享 UI UX 相關的產業訊息、設計相關資訊,目前有營運了 Facebook 和 Medium。

Facebook 每天都會分享優質的新文章或是有趣的設計相關訊息,Medium 上則是有跟許多作者合作,有大量很多元的文章,從產品或是 UI 技巧、UX 研究等等。

這次舉辦直播緣由則是因為我現在在日本工作、也認識很多在海外工作的設計師,像是這次的來賓人在美國的 Shandy,想一起把更多國外的資訊帶回台灣,所以做個簡單的聊天訪談,蠻 Casual 的~之後應該會繼續做下去,邀請不同的設計師,分享不同的觀點。我目前在日本 IT 公司做設計師,去年八月過來的,所以還不到一年。喔還沒講我的名字,我叫 Simon,中文名不好意思講 XD 不過我姓林!林 Simon(笑)

Shandy:大家好我是 Shandy!中文名字是蔡宜軒。我是 UX 四神湯的創辦人之一。我們有四個人,當初也是因為兩人在中國、兩人在美國工作,工作性質都是跟 UX 相關,UX 設計師、交互設計師、設計諮詢業。

我們也是想把海外經驗分享給台灣的大家,所以選了個比較台灣味的名字叫做四神湯。我到今年八月就是來美國四年了。之前在南加大讀產品開發工程學系,當初學的比較是工程管理。而畢業後偏向喜歡做 UX、跟朋友一起參加 hackathon。現在在紐約做產品設計師,公司名字叫 Fevo,在做社交化的售票,是美國最大售票平台 Ticketmaster 的 partner。基本上我們客戶是運動球包含 MLB、NBA、NHL (Hockey)、NFL (Football),主要是四大球賽的售票平台,還有在做一些音樂節的售票。其他待會繼續講。

Simon:好,我補充分享一下我的工作好了。我現在的公司叫 Indeed,是個求職的網站、職缺搜索引擎。在美國蠻大的,大家都會用它找工作,像是美國版 104。我目前在東京辦公室,做印度的市場,蠻妙的。不過現在要擴展到全世界所以有很多不同的團隊在做不同的市場,所以還挺有挑戰挺有趣的。以上是我們的簡介,大家到 AAPD 和四神湯也可以看到更多關於我們工作的介紹與分享。

那我們就進入今天的主題,海外設計師甘苦談!

Simon:我們先往前推一點,你說你之前讀的是?

Shandy:在台灣是念工業工程。

那妳怎麼從工業工程轉到 UIUX 設計的呢?

Shandy:工業工程就是在學怎麼樣讓工程更有效率,例如包含很多數學模型、做品質管理等等。其中有一部分叫「人因工程」,探討的是怎麼樣設計機台讓工作員更好工作,或是減少實際流程、找出問題。其實跟 UX 有點相關,一個在做實體上的測量、一個在做介面上數位化的測量,或是研究人的行為來做介面的設計。所以當初工工有分不同的專業,我就蠻喜歡這塊的,因而踏上這條路。像是四神湯的 NathanChen鄭婕 Sabrina Cheng 也都是讀工業工程的。

Simon:那我分享下我自己的部分,我是從平面設計畢業的。不過之前就像大多數平面設計畢業者一樣對於產品設計還蠻沒有想法、比較沒有 sense,畢竟我們過去還是在做比較多視覺上的東西,其實完全不一樣。很多人會覺得說學平面好像轉 UI UX 產品設計蠻簡單的。我同意在做 UI 上門檻可能相對低,因為我們有視覺美感的基礎。我中間也有斷掉幾年沒有做設計,例如去打工度假、去咖啡廳工作,後來覺得還是蠻喜歡做設計,想回來。所以慢慢從在網路公司做平面設計,做些 banner、行銷素材慢慢轉到做產品,再到現在出國工作。所以從平面 → UI → UX 這樣慢慢轉過來。

妳覺得設計到底是什麼?設計師的價值是什麼?

Shandy: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呢~ 也是很好的問題。我覺得身為一個設計師,覺得很有責任的是你是一個起源,參與從零到一的過程,可以影響到很多的決策,用戶可以用到你的產品,直接影響到人的行為,這個讓我覺得很棒。關於設計是什麼,我覺得設計是一種溝通,你怎麼跟你的產品使用者去做好的溝通。

Simon:確實是個很廣的問題,以前在學校就會問到,學校常會說是解決問題。我覺得越長越大、做越多事後有更明確的感受。像是平面設計也是解決問題,做個好看的東西讓消費者意識到他會喜歡、買單,也是解決商業上的問題。現在做產品你要解決的問題更大,關乎人的行為、關乎體驗的細節。設計師就像你講的,是源頭。工程師比較偏技術、偏實現,唯有設計師在團隊中是比較有創造力、可能想到很瘋狂的想法,一群人去把它做出來,用它改變世界或改變人的行為習慣,對我來講這是很有意義的。

美式文化下設計工作的一天是怎樣的?如何進行團體合作?

Shandy:上班時間比較彈性,大概 10:00-19:00,下班後有時候會繼續工作。每週一會跟 PM 確定本週要做哪些 project,因為小公司時常計畫變化比較大。每日早上會做靈感蒐集,到了中午的時候開始做設計,之後找 PM、工程師 review 設計 蒐集反饋,PM 覺得 ok 了則交給工程師合作開發。除了產品以外也會做一些行銷素材,例如幫老闆做跟投資人報告的投影片 (deck),或是像我們最近要辦一個邀請運動球賽代表來紐約的大型會議,我要設計它的 banner、手冊、海報等等。在新創公司中職責範圍很廣泛。

Simon:我以前也在新創公司,一個人要做很多事、很忙,發揮空間很多、蠻有彈性的,不過要看個人是否樂在其中。我目前則是在跨國企業,雖然在日本,不過是美商、工作環境很美式,大家都講英文。我的一天:第一件事一定先收 email,該回信的回、該處理的處理例如 會議邀請、專案 tickets,確認工作任務。我覺得在大公司有時會議蠻多的,project meeting、1 on 1、各種設計相關的,時間有時會切得比較瑣碎,要自己安排做設計的時間。像我有時候會在自己日曆 block 住要做事的時間,顯示忙碌中,避免別人臨時打擾。人比較多,可能上網看比較快,比一個一個問人有效率。不熟悉不瞭解的事情,內部有類似維基百科的系統去查事情的脈絡或上下文,真的不行才去問人。團隊結構上還是小團隊,平常接觸的對象還是五六七個小組同事、同個產品線做專案,不會突然是幾十幾百人。這也是我第一次加入比較大型公司、美式文化的團隊。我一剛始還蠻有文化衝擊的。

外國工作模式如何?是否有文化衝擊?

Shandy:一開始不太習慣外國人講英文的方式,和學校學到的英文差很多。例如一剛開始只是交個設計檔案,他們就說 great! awesome! fantastic! perfect! 熱愛使用讚美回應。像我自己覺得可能做到 120 分才叫做 perfect,想說我有做到很好嗎?一開始不太知道是否自己真的做得很好。但他們說 perfect、awesome 就只是一種回應的方式。可能也只是 60–70 分。美國人會用三明治的溝通法 (sandwich talk),頭跟尾稱讚 (sweet talk),中間則可能會說「你有想過是否其他方式會更好呢?」「你這樣設計的原因?」。(ex: Oh awesome! I think this is great! However, have you …? But anyway, I think your work is awesome.)

(小編備註個人經驗:曾經跟一位美國主管電話會議,各自在電腦上看同一份投影片。主管請我翻到下一頁,我說 ok 翻好了,他說,Fantastic!)

Simon:我覺得他們敢於直接肯定你、也更直接給建議。像我在台灣可能比較怕傷感情,不敢直接給建議,在美式文化就比較就事論事,直接給你回饋,跟個人情感是分開的。剛開始不太習慣當面被挑戰,覺得我當然是精挑細選、認真想過才端出的一盤菜,竟然直接被挑戰或被丟掉。慢慢適應,會理解其實大家都是為了把好的產品做出來,不用扭扭捏捏的。

Shandy:對,我覺得對事不對人很好。不過我很少聽到直接說「這個不好」,通常會說「有沒有其他的方法?」「這個 icon 可能這樣太小了,有沒有其他的設計可能?」非常直接但理性,其實感覺滿好的。

誰是團隊內做決策的人?

Shandy(新創公司代表):我們很強調 PO (Product Owner) 是真的「own 擁有」這個產品,而不是「管理」產品。所以包含時間、資源、人的協調,由 PO 安排。大部分是以設計為主,最後還是 PO 做決策。

Simon(大公司代表):我覺得在現在公司做決策相對比較科學。像之前在小公司,大家比較會基於個人經驗或強項去給出建議「我覺得 ……」。而大公司裡面產品有比較穩定的模式在賺錢,很小的改動可能都會影響營收,所以比較保守、戰戰兢兢,會做比較多不同的測試 A/B test 來找到比較好的選擇,然後剛開始 roll out 1%、5%,漸進式的改動。設計師比較像是出 idea、出 solution 來支援,通常產品最終承擔成敗責任比較重的還是 PM。

大公司怎麼做 UX?

Simon:大公司團隊相對結構比較完整,可能有研究員、UX 設計師、UI 設計師、前端工程師做 prototype 算是 prototyper 像是工程師跟設計師之間的中間人角色。不過看專案,不一定每個專案都有完整的資源。但基本上都有研究員針對產品或市場找到一些 findings、insights,設計師看了消化之後去發展一些可能的 solution。PM 則有策略上的方向。有不同的角色一起貢獻自己領域的東西,共同找到機會點去突破。實行面上,我們公司以工程師為主,資源最多。

Shandy:那你有機會直接跟工程師討論嗎?

Simon:基本上 PM 說要做什麼工程師就會做,我比較是進 QA 之前會先看工程師作的怎麼樣,如果是工程師覺得很不可能或是會跟其他東西打架的話,會特別事先討論。因為我們的 QA 主要測 functionality,比較不會測 UI UX 注意那些細節,例如工程師刻出來跟原先設計不同。設計師還是有跟工程師溝通,不過比較不是在 idea 層面,而是實作的層面。

假如別人對設計有很多不同的意見,那你會如何回應、處理呢?

Simon:現在工作比較久了,心臟比較大顆,稜角也磨得越來越圓(謎之音:臉也越來越圓~ 😉)。我覺得重要的是學會分辨主觀與客觀的回饋。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觀點,例如 PM 以產品或商業面,工程看可行性、是否必要,設計師以用戶跟體驗為主,如何兼顧、尋找平衡就是設計師的責任。

Shandy:就像之前說設計師你是源頭,會議中 present design 給大家,大家就會有很多反饋,例如我們也會有客服加入反饋。PM 會考慮商業、工程師會考慮工程面。我覺得要練習自己在設計時要去思考原因,先預想如何回答。可以舉其他公司的例子 (ex: airbnb, uber 的 design pattern)、找其他資源例如其他網站的範例代碼說服工程師嘗試他們覺得不太可行的東西。

Simon:或是 research、A/B testing 的結果來說服他人。有時候也是信任的問題。例如今天賈伯斯神來一筆的 idea,大家因為相信他的專業或敏銳的洞察,就會信任他。你是 junior 或是新來的,大家不了解你,就需要找方法證明自己,earn/build people’s trust、教育跟淺移默化感染他們。

Shandy:設計時就要想到整體,例如 desktop 有既有設計了、mobile design 就要類似,工程師可能只看到部分,因此要提醒工程師我們已經有 pattern 了。或是相反的,因為不同裝置的不同慣例,則要有不同的設計。還有很常被問:「如果什麼什麼發生了那怎麼辦?」的各種挑戰。設計師不能覺得自己被擊敗,心情要有所轉變,這樣很好、大家都是為了讓產品更好,幫忙你想到不同的點、未盡之處。真的還沒準備到的,感謝他提出的問題,「這個想法很好 我會回去準備再給你」。

Simon:嗯,尤其是 UI 很多狀態很容易被問到。我以前在小公司大概 70% 做設計、30% 做溝通。現在則是 60% 溝通、40% 設計。Stakeholder 很多,設計師要很多充分溝通、sell your work,像賣東西ㄧ樣,才能順利把設計推出去。我看到相對的工程師就比較常坐在位子上很專注地解決問題。

Shandy:工程師是設計師的好朋友,如果把工程師當成敵人就很難把好的產品做出來,所以要抱持著一起把產品做好的心態。

Photo by Jesus In Taiwan on Unsplash

覺得台灣人在國外工作的優勢是什麼?

Shandy:有點廣泛的問題,我覺得設計師主要看個人能力和特質。不過不同設計師有不同的 idea,不同文化跟背景會帶來不同的 inputs。

Simon:我自己看到蠻多台灣設計師,比較其他國家的同事,覺得台灣人設計師整體水平其實蠻高的,但是比較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或是有點語言障礙 可能比較害羞不敢講。不過通常過一陣子就會融入其中、能屈能伸,適應文化跟工作節奏。所以我覺得台灣設計師普遍來說素質高、有彈性,加強溝通跟語言能力就在國際市場蠻有競爭力的。

Shandy:對,在突破溝通表達上,我有一點小建議。像是在美國有很多 meetup,會後有很多機會去認識人、介紹自己。我都想反正沒有人認識我,參加時把握機會練習好好介紹自己,或是逼自己每個活動一定要問主講人一個問題。

Simon:像我自己以前就臉皮蠻薄的。練習厚臉皮敢講,頂多被笑一下,不過或許反而得到別人給的建議,可以學習到很多。怕犯錯反而比較學不到東西。插題一下,想出國工作但英文不好的話,可以先嘗試 working holiday~ 我兩三年前剛去澳洲的時候,英文真的很差,去麥當勞點餐都聽不懂店員說什麼。為了要活下去,就會逼自己學、要講,不然買不到東西吃嗚嗚。後來開始打工就更強迫要跟顧客溝通,還去背很多基本單字。要創造環境讓自己必須練習講英文。現在國外工作機會是蠻多的,除了美國以外,新加坡、日本、東南亞,都有很多機會,勇敢去嘗試。如果你嚮往出國工作,英文真的是很大關卡。想像如果外國人來台灣工作,如果語言溝通不佳,就很容易被 undervalue。不爭的事實。

Shandy:台灣人有不認輸的韌性。英文詞窮時就很不爽,有時候會想說老娘如果講中文的話一定會贏過你!但此時不能被打敗,一定要越挫越勇。(握拳)

怎麼找到國外的工作?

Simon:我其實是不會日文的,來之前才背完 50 音。東京有很多美好的地方,但也有生活上的困難。我是在瀏覽日本工作機會時,看到了一個公司不要求講日文,我就投履歷了,後來很幸運錄取。現在東京也蠻歡迎外國人,只要公司願意幫你申請簽證就滿容易過。

Shandy:有觀眾問日本人會排擠外國人嗎?

Simon:可能五年十年前比較會排外,但其實是因為他們英文不好,就覺得外國人很可怕而跑走。可是現在他們其實英文變好了,東京旅遊很發達也很多外國人,所以現在是不太會。但還是要看情況,日本還是有很多 local 的企業,就像台灣也有很多外商也是講中文。但因為我現在的公司 80% 同事都是外國人,所以主要都用英文溝通。有時候也要看機運,因為現在來日本工作比較普遍的管道還是透過唸書,之後跟新鮮人一起參加就職活動(校園招募)(Shandy:美國叫做 Career Fair)可是那通常很要求日文能力,跟一群日本人一同競爭、評比,就把你當日本人而不是外國人來看待跟要求。不過或許也可以找一下新創之類的,可能比較有外語工作機會。

Shandy:我們公司也滿多元的有來自各地的人,美國東西岸、烏克蘭、印度、俄羅斯、澳洲、韓國人都有。

Q&A 回答大家留言的問題:

怎麼決定要出國的?

Simon:我的緣由還蠻意外的,正好看到不用日文的日本工作機會。本來日本並不在我的人生規劃當中,因緣際會而來。

Shandy:我則是小時候看太多影集,一直幻想國外的生活和教育,想說可能跟台灣不一樣,想去試試看。所以當時就準備考試申請學校,很感謝爸媽支持,和申請到獎學金過來美國唸書。在國外其實外籍身份簽證問題一定會被挑戰,他們覺得你的簽證可能只能讓你待幾年,為什麼我要聘請你?

可以分享國外面試經驗嗎?

Simon:我之前在台灣面試國外公司就會覺蠻有挑戰的。第一當然是語言的問題。然後他們問問題會問蠻細的,每個小細節你怎麼做,或是問你一些邏輯上的問題。大家常常問說如何去預測面試官的問題?像現在公司的設計面試流程有三四關,不同的角色來面試,所以很難確切預測到底會問你什麼。但是,重點是 1. 你要對於自己本身很熟悉,認識自己的優劣勢 2. 每個作品都要有很清楚的想法,完整的細節內容,知道什麼要講什麼不講。面試不論問什麼,其實都在問關於「你」跟「你的作品」,所以不論問題的格式為何,都是要你表達自己跟自己的作品。剛開始當然很緊張,會去準備逐字稿。可以請朋友幫忙一起多練幾次,因為面試很吃經驗。沒有萬靈丹。

Shandy:一定要練習,朋友是很好的資源。我可以分享一下,我們公司最近也在找設計師,我會去瀏覽作品集。當然是作品集篩選通過才會有面試。準備作品集的時候很重要的是如何展示你的作品,通常有兩種。一種是按照時間軸,從研究到 wireframe 到成品的過程列出來。但我跟其他人聊過,大家都覺得首先要有吸睛的重點,一個 summary about your project,看了覺得有興趣才會接著看 你的 impact 和怎麼解決的過程。而設計師還是要有些美感,除非你是 UX Researcher,不然大家還是會看你的美感呈現。

Simon:我補充作品集的部分。像我自己是平面設計畢業,作品集也是作品之一,所以我會很在乎他長怎麼樣。現在很多 UX Designer 是別的專業轉來,可能他邏輯很好、很會做 wireframe 或 IA 很強,但美感不夠就會扣分,第一點無法抓住目光。所以自己架站不如使用好看的模板,模板已經幫你做得很好看就可以用那樣的版式。我看過很多人的作品集,其實面試官不可能花很久時間看,一個候選人大概只會被花 2–3 分鐘瀏覽。所以你首先 highlight impact,How to you measure your success?What were your metrics?成果究竟是什麼?設計是否轉換到成果?你可以提一些數字。

Shandy:我覺得現在在美國找產品設計師工作的難度變高了,因為現在 UX 變成一個大家普遍比較熟悉的東西,所以你可能還要會 UI、懂平面設計,所以門檻有變高。

Simon:T型人才,你可能有個很專注的領域,例如 UIUX 是你直向專精的部分,但其他也都要略懂,寬度要夠,例如會一些前端、research、prototype。很少看到只有單一專業技能的人。

Shandy:很難有兩全其美的人。一個可能很會 UX 但介面沒有那麼乾淨,另一個可能 graphic 很好但 UX 沒那麼了解。

身為外國人如何在面試強調自己的優勢?

Simon:他不會因為你是外國人就降低標準,所以你就是要以專業能力證明你自己,跟你是不是外國人沒有很大關係,不過語言能力可能稍微會包容一些。不過其他部分你還是要能講出你完整的設計理念等等。

英文溝通的困難 如何加強?

Simon:確實有一些方法去幫助自己做溝通。我最近在上英文課,老師講的方法我分享給大家:

【PREP 法】

P (Point 觀點) — 提出你的觀點

R (Reason 理由)— 這個觀點的理由是什麼

E (Example 案例) — 給他一個例子 可能其他人也這樣做…etc

P (Point Summary 總結) — 總結以上

透過這四個步驟,提醒自己要講到這四點,讓你的溝通呈現出明確的訴求。我也是剛學到,正在練習如何應用到工作之中。

訪談日本使用者怎麼做深入訪談?

Simon:不好意思我現在是做印度市場 XD 我再請教同事如何做日本使用者調研的,再找機會分享!

國外強者那麼多怎麼突出?

Simon:台灣強者也很多呀。我覺得台灣人都滿厲害的,加強外語表達能力就會有很大的優勢,我覺得跟其他國家的人沒有差很多。

Shandy:我也覺得台灣人都蠻厲害的,不管是工程師還是設計師。不過出國比較多是工程師,他們有他們的專業。設計師還滿看你做的項目的,因為公司要聘請人會看你技能是否足夠、看你能不能很快 fit in 他們。我面試現在公司時是因為我有一個剛好相關又做得不錯的 Side Project。之前公司則是有個 take-home assignment 做一個介面流程再寄還給他。後來這個 case study 做得很好所以才有興趣聘請我。大家有興趣可以看 Simon 寫的 Side Project 分享文!

Simon 身為一個非印度人,如何做印度市場的?

Simon:雖然一般來說印度人來做印度市場可能直接就比較瞭解習性。我的團隊組員大都是印度人,多問他們意見也很好。不過重點是我做了許多競爭者研究,看其他人怎麼做的,我們也有很多研究報告,有研究員去印度出差、訪問很多使用者。我基於此來做設計,不是憑空想像。你需要實際了解他們的使用方式與習性。

歐美國家是否尊重設計專業?

Shandy:是。像我通常 propose design 時會給三個版本,第一個是 非常 user-centric 個人覺得最理想的設計,第二個是 折衷設計方案,第三個是 團隊成員想試試看的方式,他們就是想看他們的想法能不能行,所以還是要給他們看比較。在跟公司討論的時候,他們還是會覺得 user 比較重要,如果沒時間的話還是要使用比較快速的方式,例如有 library 就用。

Simon:像我現在在美商也覺得有比較尊重專業,畢竟都花了錢雇用專業人才,會理解術業有專攻,比較不會越線直接去 judge。雖然同事有自己的想法,例如 PM 可能有相反意見,但會說「不過我的設計沒有很強,我想知道你的專業意見」,所以他還是期待我以專業角度提出令他耳目一新的洞見。

Shandy:我分享一個經驗,像是我的主管就是 product owner,而公司內工程師:設計師 的數量 10:1,之前也會想說是否要妥協我的設計,為了能比較快速的實現。後來覺得你有你的專業要有自信,不要輕易被別人的想法蓋過。在設計的時候要以 user 為最重要考量,做到你能做到的最好。如果真的沒辦法實行再尋求最可行的平衡點。

目前市場趨勢下 UI UX 需要具備的條件是什麼?

Simon:其實科技技術日新月異變化,說不定 app 明天就不流行了。每個公司團隊、產品、規模都不一樣,職位也都不同。推薦的方法是把所有職缺開出來的條件看一遍,看重複率最高的是什麼,就知道當今公司通常最需求的是什麼。只能說通常小公司需要一個人身上有的職能比較廣,大公司的團隊成員可能能力要求比較專精。

如果遇到忽視不好的使用體驗的人,該怎麼辦?

Simon:如果你覺得他不重視你覺得重要的使用者體驗,嘗試問他為什麼?了解他的原因。

Shandy:我是有遇過一些功能他們要很快的上線,可能不會特別去設計,例如放很簡單的一個 table。我覺得有 design system 很好,例如我們正在建立 library,從 library 拿出元件直接去用。我們還沒很統一的 icon 的時候,團隊其他人可能會直接從 font awesome 拿來用。後來發現東西加的越來越多覺得好像偏離我們想要的,此時就要跳出來解決。

剛畢業大學生要累積多少作品才能找到工作?

Simon:歡迎參考我的 Side Project 文章!

剛畢業有很多學生時期的作品,雖然通常不是很成熟,但也可以,相信一般雇主不會對應屆畢業生有太高的要求,你有些作品 看得出實力,可能就願意給個學習的機會。如果我現在面試新人的話,我更會看重你有沒有熱情跟潛力,或是有沒有一直想學的心態。這從你的作品看得出來。除了學校作業以外你應該做些額外的自己的作品。例如你有一些自己的東西、side project、daily UI,或是自己內心想做的很酷的 idea 且實際做出來,這就會比較特別、有東西可以講。很多時候面試講兩個完整的作品就已經講不完,如果作品是完整的,我自己的話可能一個作品就能講一小時。不過如果作品比較小就可能準備三四個。不要純衝數量。我一開始連一些學校的編排、素描作業通通放上去,但那其實都還不夠成熟的作品。

Shandy:像有的人一個作品放三張介面塞進 mock up 的圖就結束,但我們根本看不到裡面想要表達的東西。重點是傳達訊息、解決什麼問題?就像社交軟件如果有人只放側臉、背影,根本看不清這個人是怎麼樣的,就不會被右滑(表示喜歡)。

兩位接下來工作、生活的規劃?

Simon:工作目標:如何以設計師的角色承擔更大的責任?個人目標:持續進修,這個領域實在太大,很容易遇到沒碰過的東西。目前有興趣的是想要多學前端的技術面,希望能夠自己做出東西、跟工程師更好的溝通,甚至能直接給出建議。目前在公司合作的全端工程師以做後端為主,對前端細節沒有那麼熟跟有想法。

Shandy:我現在短期目標會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設計師,希望今年可以升職。我沒有平面設計的背景,所以我會希望把平面的部分補齊。在美國會很重視 branding,他們也很重視 copy writing,用洗練的方式傳達精確的意思。所以這一塊不管是視覺還是語言,都是我現在想要再加強的。

Simon:Shandy 提到的就像我們公司有 content strategist 的職位,業界也有 UX writer 的職位。有時候文字影響力會比設計更大,可能改個文案就有很大優化的效果,不過這個很吃文化跟語言能力,不是 native 真的蠻難。

Shandy:對,以上這就是我短期提升自己的目標,當然跟工程師的溝通提升也很重要。四神湯的話大家工作也很忙,希望持續能在工作以外抽時間出來寫文章,分享更多好的內容給大家。我們的共同創辦人之一的鄭婕最近也要回台灣了,期待她更多不同的分享。

Simon:感謝各位今天來參加直播!有任何問題歡迎繼續各種方式提出,我們會找機會盡量回覆給大家。希望之後能邀請到更多設計師一起來直播分享:)

我們 AAPD 將在 7/12 19:00 舉辦實體活動,我 (Simon) 也會飛回台灣參加,邀請各位一起來!請參考下方連結報名參與:

▍AAPD Meetup #2 設計師的 100 種可能

AAPD 和 UX 四神湯 都很努力地分享更多設計經驗與訊息,歡迎幫我們介紹給更多的朋友~~謝謝!

▍關注 AAPD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AAPD.tw

Medium: https://medium.com/as-a-product-designer

▍關注 UX 四神湯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UXeastmeetswest/

Medium: https://medium.com/uxeastmeetswest

--

--

AAPD — As A Product Designer
AAPD — As A Product Designer

We share digital product design experiences & help designers find their purpose and passion. Follow our Medium Publication ↑ and Facebook http://fb.me/aapd.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