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UX/UI 設計趨勢

大震
AAPD — As A Product Designer
9 min readJan 27, 2023

身為數位產品工作者不能不知道的3大設計趨勢

圖片取自:unsplash

趨勢1:復甦的生機與數據

Vitality and User Centered Data

🔑 Design Keywords:Data Visualization, Neo-brutalism, Y2K Aesthetic, Kitsch Art.

2020年隨著疫情爆發,全球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縱使有遠距科技的幫助,但人際間的互動好似從此隔著一個無形的牆而漸行漸遠,我們也因此進入了新常態的時代(The New Normal)。

為了能更有效的獲取最新以及最真實的信息,無論是政府或一般民眾都開始練習直接透過數據而非間接的新聞報導來觀察社會的最新變化。另一方面, 2021、2022年整體經濟因企業營收基期的變化為我們帶來極度反差的 2 年,2023年隨著疫情和升息步調的趨緩,預期社會與經濟的變化將更趨穩定,大家在今年也將更積極透過數據來觀察反轉的訊號。

因此,今年對數據的可視化(Data Visualization)的需求與要求將明顯增加,除了要能反應真實、即時的數據外,用戶更期望能看到更客製化和更精準的數據洞察,以協助他們能快速進行生活或投資決策上的判斷。

案例1-財經 M平方

除了提供多元且即時的數據外,更清楚說明各種數據指標的觀察重點與指標間的關係性,並提供客製化的「製圖」功能,協助用戶能快速比較和觀察趨勢上的變化。

圖片取自:財經M平方 (由江宇震整理)

案例2-KEEP 陽後恢復:

隨著染疫成為健康生活的新常態,KEEP在今年也透過知識詢問了解用戶生理機能再染疫後的變化,並藉此提供專屬的恢復計畫。

圖片取自:KEEP (由江宇震整理)

在視覺設計的趨勢上,隨著壓抑的生活逐漸解放,民眾期待看到更直接且更有活力的視覺張力表現以反映復甦中的生機,在極簡風格(Minimalism)的基礎上,可以看到越來越多新粗獷主義(Neo-Brutalism)或 Y2K 風格的應用。

圖片取自:dribbble & envato (由江宇震整理)

👀 延伸閱讀
👉 Brutalism and Neo-Brutalism, will it be a new trend in 2023?
👉 Z世代行銷趨勢 | 重新詮釋Y2K風格,成功吸引Z世代族群
👉 Y2K Design: How to Use the Y2K Aesthetic in Your Design Projects

趨勢2:AI 協作的可能

Collaborate with Generative AI

🔑 Design Keywords:Generative AI, Scrollytelling, Emotional Design

雖然 AI 生成的素材在電商領域已經不是新鮮事,阿里巴巴早在 2015 年就開始嘗試透過鹿班來執行海量的 Banner 設計與個性化商品推送。然而 2022 年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各種 AI 智能圖片生成應用程式以及 OpenAI 推出的具備高度流暢語意的文字機器人 ChatGPT,大幅降低了一般民眾的使用門檻,也將大家對於AI 應用場景的想像與討論帶到近年來的高峰。

圖片取自:Google Trend (由江宇震整理)

因此近期也有許多大型內容平台開始嘗試應用 AI 技術於服務中,如圖庫平台 Shutterstock 與線上設計平台 Canva 都分別提供 Text to Image 的功能給付費的用戶,以讓他們能取得更客製化的內容。

圖片取自:Canva (由江宇震整理)

在近期的討論中,除了看到大家對於日趨成熟的 AI 演算模果感到驚嘆外,也使許多內容工作者開始反思。

當 AI 能快速生成許多更精緻的內容時,身為人類工作者的價值在哪裡?我們又應該如何應用或與 AI 進行協作?

這些反思,我們也可以從近年廣受數位團隊好評的設計協作平台 Figma 看到一些企圖。除了目前在 Figma Community 由用戶分享的 AI Plugin 外,在去年 Figma 也成功併購了一間 AI 公司 Impira

我們或許可以期待在不遠的未來中,Figma 將提供更多 AI 輔助功能來協助用戶實現 Less Code, More Design 的願景,或許也能看見類似 Adobe Sensei 的更廣泛應用場景。

因此,對於設計師或數位內容創作者,或許我們應該將自己設想為馬伕,由設計執行轉變為為 AI 進行領路與指導,牽引著這強大的算力來實現我們設計目標而不翻車。如果要達到此目標,我們就需持續拓展視野以及對用戶有著更深入的理解和洞察,結合敘事性或情感化的體驗讓用戶能更明確感知到服務的差異與價值。

👀 延伸閱讀
👉 做过10亿次设计的人工智能「鹿班」,原来是他负责的!
👉 有文字就能做圖!Canva也導入AI生成圖像功能,如何讓簡報更漂亮?
👉 圖庫業者Shutterstock推出自家AI圖像生成工具
👉 12 Scrollytelling Examples That Bring Web Content to Life
👉 A beginner’s guide to scrollytelling

趨勢3:不間斷的數位體驗

Seamless and Inclusive Cross-Platform Experience

🔑 Design Keywords:Inclusive Design, Adaptive Design, Design system, Dark mode.

不間斷的數位體驗可分成空間、時間與人因等3個維度來討論。

空間的連續

疫情強化了民眾對於居家生活品質的重視也加速 IoT 的應用與普及,生活中越來越多裝置能進行聯網,跨裝置與多螢的使用體驗在接下來幾年將更顯重要。根據 appier 在 2018 的《台灣消費者跨螢行為洞察》就已經指出將近 51% 的台灣消費者擁有4個以上的聯網裝置,且即使在 mobile first 的設計趨勢下,電腦仍是重要的消費行為「轉換」工具。

然而用戶對於跨裝置的使用需求,已經不滿足於能根據不同裝置間適配和優化的自適應設計(Adaptive web design),更期待不同裝置間能彼此互動甚至協同作業。例如 Sportify 能根據用戶需求,切換播放裝置讓音樂不間斷;Facetime 除了能支援裝置切換外,更能將iPhone作為延伸的鏡頭,開啟更多跨屏互動的可能性。

圖片取自:apple (由江宇震整理)

時間的連續

根據《Digital 2022: TAIWAN》報告指出,台灣人每日網路時間高達8小時,遠高於全球平均的 7 小時;同時《台灣消費者跨螢行為洞察》也指出,網路使用量在晚上時段(18:00–00:00)最為活躍。

在如此高強度的使用下,用戶的感官容易因長時間在視覺和資訊刺激下而感到疲勞。預期用戶對個人使用環境的設定彈性需求將更高,如同 iOS 專注模式的設定方式,能根據情境或時間自由切換至對感官或精神最舒適的互動環境。然而此需求也將對設計系統的執行力和產品互動策略上帶來更大挑戰。

圖片取自:apple (由江宇震整理)

生理的連續

隨著網路技術與連網裝置的普及,機構提供服務與產品時需要更在意服務的可即性(Accessibility),並確保達到包容性設計(Inclusive Design)的目標。

對於包容性設計的定義,
我更喜歡英國標準協會(The 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e)的描述:
The design of mainstream products and/or services that are accessible to, and usable by, as many people as reasonably possible … without the need for special adaptation or specialized design.

目前,國內外許多機構也都陸續提出各自對包容性設計的看法,如微軟Adobe 都曾提出了 Inclusive Design Principle。在國內,金融研訓院也規劃了「高齡金融規劃顧問師」的資格測驗,希望能藉此確保不同年齡層的金融體驗,實現普惠金融的目標。

👀 延伸閱讀
👉 Appier 台灣消費者跨螢行為洞察年度報告
👉 DIGITAL 2022: TAIWAN
👉 Adaptive vs. Responsive Design (Interaction Design Foundation)
👉 Inclusive Design Toolkit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 Inclusive Design (Microsoft)
👉 What is Inclusive Design? Principles and Examples (Adobe)

上述 2023 的設計趨勢只是我個人的小小觀察,這世界無時無刻都有許多美好和新奇的事物正在發生,也歡迎大家可以在下面留言討論或與我分享~

如果喜歡這次內容,請拍手讓我知道 👏👏👏
也歡迎在下面留言與我互動,或透過以下方式聯絡我 😊

📮 Email:ycchiang0815@gmail.com
💬 FB:https://www.facebook.com/chiangyuchen0
https://medium.com/as-a-product-designer

--

--

大震
AAPD — As A Product Designer

現職產品經理與數位產品狂熱份子,手機 APP 超過 500 個,相簿只有畫面截圖 😂。目前正努力為金融產品創造更好的體驗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