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被裁員後的求職心得

UX Stone
AAPD — As A Product Designer
19 min readJun 30, 2023

大綱

1.人生第一次被裁員
2.被裁員其實也是最好的安排?
3.為什麼以 web3 公司為求職目標?
4.尋找 Mentor (導師),是我在這次求職做得最正確的決定
5.幾個找 Mentor 的小心得
6.一樣的專案,可以投 Junior 職位,也可以拿來投 Senior 職位,在於視角的不同
7.總結

人生第一次被裁員

我在 2021 年 6 月到 2022 年 2 月這段時間經歷了將近九個月的在職求職期,好不容易找到自己當時認為最理想的工作,沒想到上班八個月後,我被裁員了。

在進入細節前,我想先從我轉換公司的背景講起。

我在 2022 年 6 月離開我的第二間公司 CMoney ,雖然這間公司存在一些大大小小的問題,但論「做產品的實力」我認為還是非常強的,在財經領域做出許多成功的產品,只要是台股投資人幾乎都曾使用過 CMoney 的產品。

在 CMoney 的三年中,我也第一次經歷了產品從零到百萬用戶的過程。我所在的產品團隊,也從一開始的5人,成長到我離開時的20幾人,最後成為了公司最大的產品團隊之一。無論是對產品,或是對團隊成員,都有滿深的情感,這段時間真的過得滿開心的。

也是這間公司形塑了我許多做產品的思維,以及講求迭代速度、數據驅動的文化,總而言之,我認為我在這間公司學習到了很多,到了第三年,我意識到學習空間漸漸縮小,所以決定開始投遞履歷、尋找下一個挑戰。

由於我認為我的職涯還在早期階段(出社會約 4 年多),之前做的都是金融相關產品,想接觸看看非金融的產業或產品類型,探索自己到底熱愛什麼,所以我刻意尋找和我以前非常不一樣的產業和公司,我當時設定了三個求職目標:

  1. 2B 產業
  2. 要有設計團隊,有多個資深設計師可以向他們學習
  3. 理想的薪資

經過好幾個月的求職後,最後我到了 GoFreight !也達成了當時所設下的三個求職目標。

GoFreight 是 2B 的新創公司,做的產品是貨運承攬業的 ERP 系統。我覺得這是一間很有發展潛力的新創公司(即使離開了我現在還是這麼認為),環境很棒,同事們也都非常專業、人又好,不過,由於 2022 年底到 2023 年初的經濟環境影響,公司開始大規模裁員,我也在第二波的裁員中 GG 了。

兩波裁員後,Design Team 從原本的 8 位設計師,縮減到只剩 2 位。

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經歷裁員,以前總是聽朋友說新創裁員的故事,從來沒想到竟然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

而且我們的裁員方式是最美式最經典那種,一大早通知,HR 會寄一封 Mail 到工作信箱中,信中會告訴你生或死,後者的話,就可以東西收一收了,通常流程跑一跑中午前就可以走了。

不得不說,收到信得知被裁員的當下真的很崩潰,因為一想到又要經歷 2022 年時的求職地獄,就有想一頭撞死的衝動。

先講結論,我最後花了三個半月,在今年六月底找到工作,而且是我自己設定的第一志願,是一間加密貨幣錢包的公司,也實現了我想要進入 web3 公司的目標(後面會講到原因)。

我在途中尋求了很多前輩的幫助,也學到非常多。

我當時就下定決心:如果錄取了第一志願,我一定要打一篇感謝文+心路歷程文章分享給大家,以及正在求職的夥伴們。

被裁員其實也是最好的安排?

如同我前面提到,我之所以轉換產業有一部分原因是想探索自己的熱情,而我也確實達成目標了,我很明確感受到我對產品的投入程度和我在前前公司差非常多。

我在前公司 CMoney 做的是「股票社群」,就產品設計工作而言,那三年其實過得很開心,我當時以為我不管做什麼產品都可以有很高的投入。

原因除了「社群」這個題目有趣之外,「股市」也是我很喜歡的一門學問,每天研究都不曾感到厭煩。為什麼我那麼喜歡股市呢?因為股市不只是漲跌的數字和賺錢而已,還把「人性」展現的淋漓盡致,而我特愛研究這種兼具「理性」與「感性」的學問,UX 就是一門這樣的學問,這也是我為什麼熱愛 UX 的原因。

而 GoFreight 所在的產業是海運業,雖然我早就做好不會感興趣的心理準備,畢竟,誰會感興趣呢?🤣,但實際上,這對我的影響比想像中還要大。

要做好 2B 產品的設計,我認為理解產業以及理解用戶場景真的是必備的,而我往往提不起勁去深入研究,對比我之前在做股票社群產品時的經驗,我對研究用戶的熱情程度,這差異實在是有感的大。

我也是這時候才體認到,「興趣」這件事對我來說很重要,我必須要投入在有興趣的產品上,才能發揮 100% 的潛在能力。(恩,就類似獵人裡的念能力者,要修煉自己的與生俱來的系統能力才能發揮100%的威力)

https://youtu.be/3GQaotX1vjc

同時,也體認到我並不是去到任何產業都可以全然投入做設計的。

但這只是我個人,每個人的特質都很不一樣,我知道有些人並不挑產業,比較挑「工作內容」,比如 UX 或 UI,只要是喜歡的工作內容,在任何產業他們都可以過得如魚得水。

那要如何知道自己的特質呢?我的方法就是「實際去體驗」,雖然會花一點時間,但我視為是「必要的成本」,親身體驗才有辦法深刻的認識自己。

所以當後面的面試被問到「為什麼投遞我們公司時」,我可以很堅定地照實回答:因為我的熱情就是在於金融產業。

所以有不只一個面試官對我說他們認為我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有很具體的目標。我認為這份堅定是來自於超過4年以上的親身體驗。

我們都知道,在做用戶研究時,不只要看用戶「說了什麼」,更重要的是他「做了什麼」?所以我在表達我對金融的興趣時,不只是說說,而是我真的在這個產業做了四年,也體驗過其他產業,所以我更清楚我到底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

現在回頭看,覺得或許被裁員也是一種天意,讓我有機會盡快停損,去尋找真的有興趣的產業。

所以這次的求職目標,首要目標我就設定為:金融/股票相關的產品,尤其是 幣圈產品。

不僅是如此,我認為這段職涯空窗期,我個人成長了許多,甚至比我有在上班的日子還多(原因後面會提到)。

為什麼以 Web3 (區塊鏈/幣圈) 公司為求職目標?

主要是以下5個理由:

  1. 第一當然就是因為對於金融產品的興趣與熱情
  2. 想開始選擇單一垂直領域深耕,累積產業知識。我認為深厚的產業知識可以形成個人職涯的護城河
  3. 《精益商業思維》這本書提到,如何判斷一個需求是否為「剛需」?有三個標準:極大提升效率、極大降低成本、極大提升用戶體驗,只要滿足一個就有機會在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甚至有機會顛覆市場格局,成為行業領跑者。我認為區塊鏈技術在這三個標準未來都是有機會符合的,只是因為許多阻礙所以遲遲無法普及,比如技術難懂,對大眾來講門檻太高,以及法規限制,所以挑戰非常巨大,卻也是設計師可以發力之處
  4. 我認為前往一個「尚在萌芽、不成熟的領域」比起去一個「成熟的領域」,會有更大的「機會」,這個機會可以是發展性、影響力、職級、薪酬…等等。這是因為這個領域太新(比如 Web3) ,大部分的人也都還在摸索階段。對於 Web3 的認知,十年經驗的資深設計師可能也跟新手設計師處在相同的起跑點,這就是一個重新洗牌的機會,有辦法不依靠年資與經驗而爭取到一些以往無法爭取到的事物
  5. 很多人對幣圈產業的印象不太好,認為都在炒短線,只是泡沫罷了,我很久以前也有類似的想法,但這個產業在經歷從眾人吹捧到熊市,以及好幾次市場大事件後,能夠撐到現在的公司,我認為已經證明他們的生存力比很多新創都還要好了,也表示現在還存活的某部分公司並不是炒短線,而是認真想要幹一些事情,我希望能加入這樣的公司

以上是我個人的觀點,不一定對,我相信每個人的觀點和信仰都很不一樣。

尋找 Mentor (導師),是我在這次求職做得最正確的決定

求職的過程中,我在各平台總共尋找了8位 Mentor,其中有付費的服務也有免費的 Mentorship (ADPlist)。

不得不說,UX 圈的缺點是過於內捲,但優點也很明顯,就是有一大群熱心的業界前輩願意指導後輩!

為什麼想尋找 Mentor?

我目前大部分的工作經驗中,都缺少設計主管或是導師/教練的角色,總是自己摸索、自學試錯,缺少來自外部的針對「設計」的專業反饋,我一直都認為這對於自身成長是滿大的問題。

所以我從滿久以前就在想:理想當然是去到一個有資深前輩的設計團隊,但如果沒有,我一定也要配置一部分學習預算,去公司外部尋找 Mentor。

而這次的求職剛好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作品集的展現就象徵個人能力的總結,我想尋求資深前輩們對我作品的反饋,來發現自己的盲點。

這次的求職相較於上一次,我把時間和重心從「網站作品集」換到「面試作品集」。 上一次求職我最大的錯誤就是花了太多的時間在「網站作品集」,甚至面試時也開網站出來講,其實這是大忌XD,專業的設計師真的不能這樣做,因為「網站」對於 Present 來說很明顯是一個體驗不好的載體,「簡報」才是目前最體驗友善的載體。 
且面試作品集才是決定是否錄取的重要關鍵,網站作品集對面試官來說只會閱讀短短的30秒,只是一張入場券。 當然,這並不表示網站作品集就不重要,而是取決於面試率(投遞履歷後有多少比例會邀請面試?),如果面試率偏低,那還是得優先加強網站作品集。 如果面試率已經不低,那就可以把心力花在面試作品集上。

前面幾場 Mentorship 的進行方式,主要是我 Present 作品簡報給 Mentor 聆聽,Mentor 們給予反饋,以及後續其他問題討論。

後面幾場則是根據我當下的目標或面臨的問題,在 Meeting 前先讓 Mentor 知道,再進行互相討論。

以下是我尋找的導師(無業配):

Product design 1 on 1 的 Rice 和 Lyia

https://productdesign1on1.com/

我一直是 Product design 1 on 1 (Podcast 節目) 的忠實聽眾,每一集必聽,第一次和兩位主持人線上見面,聽到他們的聲音在跟自己講話,有種很不真實的感覺 🤣。

他們在近期開設了 Mentorship 的計畫,有三個方案可以選擇,我是選擇90分鐘的「面試補湯包」方案,當時我在這90分鐘內進行了:履歷健檢、白板題練習、作品集發表、給予回饋等等環節,相當精實。

兩位都是擁有豐富業界經驗的前輩,會從各自的觀點給予反饋,討論的時間長達90分鐘,而且還同時有兩位前輩,真的是太划算啦!

我的學習:了解如何用資深設計師的視角,將模糊的狀態轉化成清晰具體的設計行動。在需求非常破碎的情況下,把每個需求或行動串起來。拆解商業目標成設計目標,去發現設計的機會點、制定假設、探索方案,以及驗證假設。

AAPD 的 Simon

https://www.simonlin.design/tw/mentorship

Simon 一直是我非常想學習與交談的前輩,因為 Simon 的起點我們大部分的人相似,即使沒有海外學歷,仍然成功出海,還到了設計文化極為成熟的獨角獸公司工作,根本是大多台灣設計師夢想的路徑啊 🤩。

剛好可以在這次的求職中報名 Simon 的 Mentorship 服務 ,我直接購買了「求職衝刺方案」(目前和 Simon 線上 meeting 了兩次)。

我的學習:有了前面導師的反饋後,我大幅調整了作品集架構再 Present 一次給 Simon 聆聽 ,Simon 給了我許多可以調整的細節,以及 Present 的技巧。

和 Simon 交談時感到很放鬆、親切,也聊得很開心,之後也很期待討論 Simon 對於自媒體經營、設計教育的看法,很高興有這樣一位教練的角色,真的很感謝 Simon。

Unblock 的 喬治先森

https://www.unblock.design/ux-ui-career-course

我在被裁員後馬上就購買了 Unblock 的百萬設計職涯課程,這堂課我早就觀望多時,對於被裁員後的我,簡直是剛需啊!也是第一次我買一門線上課程就在一兩週內全部完課的。

以前從來沒有任何一項資源,把求職這件事情講得這麼清楚有系統的!真的是求職明燈啊,我非常推薦!(非業配)

購買這堂課程就有機會和喬治 1on1 半小時,原本以為半小時很短暫,可能無法做太深度的交流,但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在短短半小時和喬治的交談,我直接被刷新了三觀 🤣,印象非常深刻。

我的學習:簡單來說,我學習到了身為資深設計師的思維,以及這個思維可以套用在作品集發表、行為面試題和實際工作的情境。

可以感受到喬治也想盡可能在短時間內傳達多一些有幫助的訊息,所以他會主動引導和不斷輸出想法,讓這半小時變的非常精實。

對於平常就喜歡閱讀的我來說,原以為大部分的觀念,我既使沒有做到,應該也都聽過,但喬治提到的觀念卻是我以前可能曾經做過,卻不全然了解背後的意義,這讓我感到很驚喜!果然成長的道路上真的很需要導師。

GoFreight 的前同事

我們幾位被裁員的設計師,彼此也開了一個群組,分享工作機會和心得,有夥伴真的好重要啊!

其中一位資深設計師 Lance 也作為我的 Mentor,我們線上 Meeting 了三次。

我的學習:如何把每個設計步驟的前後邏輯順好,讓每個環節相互呼應、環環相扣,組織成讓聽眾好理解的故事。

真的很感謝 Lance 的反饋!我覺得自己的思考邏輯和嚴謹性因此提升了許多。

ADPlist 的某三位前輩

https://adplist.org/explore

我也在 ADPlist 平台上找了三位背景差異甚大的前輩,每一場都收穫豐富!我認為我之所以能拿到 理想的 Offer ,這三位前輩也有莫大的助益。

█ 第 1 位 Mentor:2B 產業的 Senior Product Designer

我第一個尋找的是一位 2B 產業的 Senior Product Designer,這是因為我剛開始準備作品集時是用我在 GoFreight 的專案,所以很直覺的就先從 2B 相關的公司作為投遞對象(初期還沒有很明確的求職目標)。

我請 Mentor 用「看待資深設計師」的視角來檢視我的作品集 Present。

在這場討論中 Mentor 提供我非常多針對 2B 產品 Senior 應該要有的考量點與呈現方式。我也在這時候體認到因為我在 GoFreight 的時間偏短(八個月),不足以累積 Senior 程度的專案作品, Mentor 提議可以用我以前的金融產品,即使是 2C ,也能呈現金融產品獨有的複雜性。

我的學習:除了學習到 2B 專案在作品集上的呈現重點、以及 2B 產業資深設計師應該展現的能力之外,也讓我重新審視我應該「選擇哪一個作品」來 Prsent 才是最有優勢的?

我一開始很直覺的認為作品集就應該用最新公司的,而不是用以前舊的作品,其實不然,重點還是在於我在該專案發揮的影響力和價值,以及我需要呈現什麼樣的能力?所以即使是 Junior 時期的專案也是可以拿來重製的。

█ 第 2 位 Mentor:知名加密貨幣交易所的 Design Lead

由於我後面的求職目標定義的更清楚,想尋找 web3 公司,所以第二位 Mentor 我找了一位知名加密貨幣交易所的 Design Lead ,請他用檢視 Senior 的視角,來檢視我如果想成為 web3 產品的設計師,還缺少哪些能力。

我的學習:我的作品架構雖然有呈現到 Senior 的能力,但比較看不出來我的「最專長的能力」,這對於 Senior Designer 來說很重要,到了 Senior 的職級,每個人幾乎都會修煉一項自己的「必殺技」,這可能是:用戶研究、數據、Design System、Motion、Prototyping…等等。

https://youtu.be/ryGNf7FCGEM?t=279

「專長能力」一直是很困擾我的問題,因為整個 End-to-end 的設計流程我都很喜歡,不知道該如何從中挑選一個項目來做深化。

我也領悟到,決策不只是想思考「做什麼」,更多的是思考「不做什麼」。真正困難的,是從很多個都很棒的選項中,放棄大部分的選項,留下其中一個。要學會「捨棄」這件事。

█ 第 3 位 Mentor:知名加密貨幣交易所的 Senior Product Manager

當時我剛完成了「我最想去的公司的設計作業」,我決定找一位具備豐富相關經驗的前輩來請教他的意見。

以及由於 Crypto 的技術較為複雜,想請 Mentor 幫我檢視我的設計是否符合技術限制,是否存在任何錯誤?

我的學習: 這位 Mentor 非常友善且直白,我學到了許多關於 Crypto 的產業知識,也修改了許多自己的設計。

其他幾個找 Mentor 的小心得:

  1. 在發送 Mentorship 要求時,說明清楚自己為什麼會選擇他?可能是因為Mentor 的背景、產業、專長…等等,且和自己的目標有連結性,而不是隨便找的,目的是讓 Mentor 知道自己是特別的,而且能夠確實幫助到 Mentee
  2. 在發送 Mentorship 要求時,說明清楚自己的背景、目標、遇到什麼困難,比如在什麼產業有幾年經驗,目標是加密貨幣產業的資深設計師,想詢問作品集的架構和 Storytelling 是否流暢…,想要問的問題也可以先都告知 Mentor ,方便他提早準備
  3. 每次 Meeting 前,先列出簡單的 Agenda 和時間規劃(每個環節大概花多少時間),並先給 Mentor 知道,確認他的意見,以及是否需要調整
  4. Meeting 結束後,可以把自己整理的筆記,或是把學到的東西用自己的話復述成文字,主動發給 Mentor 看,一方面可以讓他知道你是認真對待這場 Mentorship 的,也可以讓他了解 Mentee 是怎麼理解剛剛的討論的
  5. 和同一位 Mentor 進行多次 Meeting 或許比尋找很多位不一樣的 Mentor 還要來得有效,因為隨著每一次的 Meeting,Mentor 會更了解你的狀況和成長幅度。我曾經看過幾位 Mentor 會偏好建立長期的 Mentorship 關係
  6. 主動告知 Mentor ,自己後續根據他的反饋做了哪些行動。身為 Mentor 一定都會希望自己的指導是真的有發揮價值的,也會期望收到一些反饋,以我為例,當 Mentor 對於我的作品集給予建議後,我後續會做很多調整,並且在下一次 Meeting 時告知他們我具體做了哪些調整,讓他們知道我確實有行動而不是聽聽而已
  7. 向 Mentor Update 近況,以及表達感謝。找到工作後可以主動聯絡 Mentor ,告知他們自己達成了當時 Mentorship 設定的目標,感謝他們的幫助,我想這也是 Mentor 最希望看到的

總結來說,我認為「尋找 Mentor」是我在這次求職做得最正確的決定,對於求職絕對是決定性的幫助!與每一位導師的交談,也給予我在求職地獄路上的動力和能量,想再次對每一位導師說聲:感謝你們!

一樣的專案,可以投 Junior 職位,也可以拿來投 Senior 職位,在於視角的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我這次面試主要 Present 的作品集,選擇了我一兩年前在 CMoney 時設計的產品,當時我主要找 Mid-level 的職位,但現在,我利用一樣的作品集,重新整理後,大部分投遞的是 Senior 的職位。

聽起來不合理對吧?但,我的心得是:在 Junior 時期做的作品,如果用 Senior 的眼光重新包裝與呈現,真的可以拿去投 Senior 的職位!

我做了什麼樣的重製呢?簡單來說就是將當時的設計流程,以比較成熟的方式重新梳理一遍。由於當時的產品迭代相當破碎,所以我將發生在不同時間的每個細小碎片,重組成一個有完成設計流程、邏輯通順的故事,這個過程也是花了我大量的時間和死了許多腦細胞 😅。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包裝」自己的作品集是不是不太誠實?因為當時可能根本沒考慮這麼多。

我認為不用擔心,為什麼?因為如果邏輯不通順,或是沒有真正理解一件事情,也是無法包裝的,硬要包裝的話,也會在面試時被問倒。

如果沒有 Senior 的眼光,就算想,也包裝不了。

展示作品的重點是展現「你現階段擁有的能力」,而不是100%完整真實的呈現「當時專案是怎麼做的」,重點是你這個人,而不是專案。

有了這個思維後,也會體認到,如果以前工作時做得不太完善的地方,後續再去補齊、重新設計,我認為也是完全可以的,即便你新的設計已沒有機會上線也沒關係。

因為現在的你,有能力做到更好,這才是重點。

我體會到在不同年資階段,重新審視以前一樣的工作,會有截然不同的視角,可以用更有邏輯、策略的方式,把自己的工作都串起來。以前工作可能就是幹,但不懂背後的邏輯,現在則是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有了這些學習,我學到的不只是作品集的包裝,還有更嚴謹的產品設計思維,一樣的思維,也能套用在實際的工作上,這算是我在重製作品集過程中的一大成長。

總結

我最後有幾個心得想分享:

找到理想的工作很吃緣分和運氣

這是很多設計夥伴都曾提到的一點,我也在這次求職中頗有感觸。

回頭來看,我應該也有部分原因是擁有金融產品的經驗,以及對這個產業的熱情,才能拿到自己第一志願的 offer,如果是其他產品類型或產業,我可能就不具備優勢。

所以如果你也因為收到拒絕信而自我懷疑的話,我想說:很多時候公司考量的因素是相當複雜的,設計實力可能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心態會崩是正常的

我這次的求職跟2021年那次一樣,非常煎熬,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刷一遍有沒有新職缺,和有沒有新的郵件,由於市場不好,幾乎每天刷都是那幾個職缺,根本沒有變…。

我被裁員後的三個月後,甚至完全沒有一個 Offer,後來才在一週內一次獲得兩個 Offer,拿到最想去的公司的 Offer 後,我就直接把其他面試中的所有機會都推掉了。

這樣的日子,時間拉長到兩三個個月,其實是很焦慮的,會覺得自己是否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了,甚至開始怨天尤人,開始覺得產品設計師為什麼這麼內捲?😅,我要不要乾脆躺平好了?…

我覺得有這些負面情緒都是很正常的,但遲早要把自己拉回來,繼續專注在當下。

我最喜歡的 podcast 節目《股癌》曾經提到一段話,我很喜歡這段話:

如果你覺得現在過的很不順,那就想像你在看一部電影,你是主角,正在電影的一開頭最慘的時候。

每當不順或負面情緒襲來時,可以想像自己就是那個注定遇到一堆失敗、鳥事的主角,但電影的結局總是能圓滿。

正因為中間的多次失敗,才會顯得這部電影好看。

有明顯感受到今年的職缺比起去年還要少非常多,能夠在這樣艱難的狀態找到工作,想對自己說聲辛苦了,也想對正在求職的夥伴們,說聲辛苦了。

https://medium.com/as-a-product-design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