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ish 只「送」不賣 (二) : 當開始實作後的那些眉眉角角

談 Giish APP 第一階段MVP的視覺設計、GUI設計與開發

歡迎大家回來!! (誤),寫完第一篇(見下)後跟夥伴討論後續該寫些什麼..

因APP開發流程多半大同小異且已有太多文章可供參考(畢竟這邊高手如雲…),因此我們決定只著墨於一些決策要點、為何這樣決定,以及遇到什麼困難。

前情提要 : 三顆木瓜與一杯咖啡

還記得Giish的核心功能討論嗎?在最初的發想與市場分析階段,大家都還抱持著「這應該不會(那麼快)有人做吧?! 」的天真態度、想一步到位。

出了幾版封測後,某天卻發現PTT上竟有開發團隊向廣大鄉民們蒐集「贈物APP的需求功能調查」!!!! 這讓我們像挨了一鞭的驢子一樣大吃一驚!恨不得自己立刻變成千里馬、快馬加鞭趕上進度。

我們是三個「在職的」臭皮匠,要在有限的時間內(3個月)offline合作開發一個新的APP,並加強行銷搶佔市佔率(那時真的那樣幻想) ,許多流程皆必須縮短並快速決定,故後續皆會是精簡版的作法!

一、品牌視覺 — Logo 及基本用色定調

如前述, Giish 有 Give and Wish 的含意,畫了許多跟手拿禮物相關的樣稿卻都不夠到位,也深怕被誤會成是個 "讓人「選購禮物」的平台"。所以我乾脆放棄原先的具象化設計,反從「字體」出發。

我選用「Giddyup Std」字體再加以改造,刻意強調G字的黃色微笑來凸顯Giish傳遞好心意的概念。背景則以鮮豔活潑的polygon圖像來表現禮物的多樣性。

用色上,暖色系較符合Giish的精神,然當時紅色、橘紅色皆已被其他APP強佔了(誤),最後決定以主色黃色+輔色藍色,帶出鮮明活躍的感覺。

二、第一版MVP 及 GUI設計決策

我們做了哪些UX研究 : 前期除了倚賴大量使用者訪談外,也模擬出同理心地圖(Empathy Map)與使用者旅程(User Journey)來收斂團隊的產品共識,以釐清整個Milestone,及第一版MVP需做到什麼程度。

同理心地圖(Empathy Map) 與 使用者旅程(User Journey)

1. 第一版MVP

當時我們最希望的是在2015年10月左右推出第一版,上架後依照使用者反饋進行細微修正;在隔年(2016)農曆年初大掃除、寒假學生搬宿舍前推出穩定版、順勢搶攻市占率。

然光是分析使用者需求,及比較同類型APP的調查就耗掉我們許多時間。有些看似基本的功能,堆疊起來也是一寸光陰一寸金、迫使我們對各種功能作出妥協。決定第一版MVP功能該做到什麼程度,實在是場硬仗啊(遠目)!

幾經討論後,決策第一版MVP:

「能至少跑完一個完整的Giver送禮+Taker面交的故事流程。」因此除了拍照上架外,還是盡可能保留能協助使用者操作流暢的最低限度資訊與功能,諸如教學Mask、、贈物底下留言功能、單選Taker、成交後私訊等等。

配合這版MVP,第一波主打的行銷口號則是「15秒上傳」,希望以順暢的上傳流程提升使用者將用不到的物品贈出的意願。其他功能如分類、搜尋、多選、社群帳號註冊、客服…等等,都採用work around或者放到下一階段實作,下面會配合整體設計舉例說明。

2. GUI設計與開發

設定好第一版MVP後,GUI設計與開發我們拉出三點決策分享:

2.1 作業系統的選擇 - iOS or Android or other else ????

為了有曝光度及照顧所有目標族群,當然 iOS 跟Android 版本都要開發啊!!!

初版,我們選擇iOS先行。其一,團隊核心小組2:1的都用iPhone;其二,因iOS需要處理的螢幕尺寸較少,不用在一開始就去設想廣大Android手機不同的問題。

那Style呢?? 其實一開始的規劃會個別針對iOS and Android去設計,然比較過其他APP的做法後我們先做出Material Design版本的Prototype,並在iOS系統進行使用者測試後發現 :

(1)對慣用iOS的人來說,Material Design的設計方式操作上並無太大問題。

(2) 對於想推薦「15秒上傳」的我們來說,Material Design Floating Action Button無疑提供「拍照功能」一個明確且顯眼的呈現方式。

(3) 同樣的設計稍做調整就可以移轉到Android系統上。(但我們後來只做了iOS版,是否無需太多時間即可套用還無法驗證,期待有經驗的朋友解答)

決策 : 我們先做Material Design StyleiOS先行版。

2.2 為什麼我們要強調「地緣與在地」?

讓我們回頭思考Giver & Taker兩種角色不同面向的需求。

我是Giver : 希望可以快速上傳物品,用不到的東西可以很快送出去換取空間。若是住附近或是會正好經過附近的 Taker 應該可以加快成交的速度。

我是Taker : 我希望可以看到很多(我喜歡/需要)的物品。而構成我想索取並成交的情境可能有:(1) 我很喜歡/很需要這項物品,若在附近我可以自取(不用多付運費);若不在附近我願意付運費。(2) 我只是普通喜歡但不那麼需要這項物品,若在附近我就順便拿;若不在附近就算了(不願意多付一筆運費)。

從各APP、FB社團及以上情境都能發現使用者真的非常在意「物品運送過程是否有其他費用?」的產生講白話點,能夠免運最好(蝦皮的成功更說明了這點)。而在免費的索物行為中,「面交」需求又更為顯著。

由上可以得知「喜歡/需求程度」「物品所在位置」「額外運費/時間」等是決定物品成交與否的考量因素。噹噹噹! 這就是為何我們想更凸顯地緣性來吸引各區域的使用者,提升使用率。

決策 : 上傳物品流程中,第一版MVP就必須做贈物地點的模糊地圖。

我們在上傳物品頁面設計了「設定區域」功能,仿造Airbnb的做法讓Giver得以顯示贈物的模糊地點,除了適當保有隱私,也可以讓Taker清楚知道物品所在地靠近哪裡(要知道光是北投區也是很大啊!)。當然,Giver可以將這個地點一次設為默認值,下次上傳就不必再重選囉!

2.3「分類」的學問以及為何不做「搜尋」?

分類不是一定要的功能嗎? 還用問嗎? 我們一開始也這樣覺得!(擊掌)

從旋轉拍賣、蝦皮拍賣及Swapub我們觀察到,他們多半是以物品用途(衣服, 3C, 美妝)、或是使用對象(他的時尚、她的時尚、母嬰物品)作分類,而旋轉拍賣還善用校園區域或是社團屬性,可以依據學校分類或參加社團吸引更多人看到你的東西。

旋轉拍賣(左圖) / Swapup(中圖) / 蝦皮拍賣(右圖)的物品分類

期間,我們甚至還異想天開想以物品大/中/小作為分類基準 :P。這些分類都各有其道理,然反過來思考:

(1) 分類過細是否導致Giver得用更多時間選類別,進而影響到「贈物只需15秒上傳」的目標 ?

(2) 初期在還沒什麼使用者的狀況下,上架物品數必定不多,若還要分類的話每項類別的物品應該更是少得可憐,觀感不佳 QQ。

(3) 在不提供分類(包含地區)的情況下,是否仍須提供基本可判斷距離的資訊,以符合Taker的基本行為?

決策 : 第一版MVP由於上傳物品較少的因素,我們僅提供「依上架時間」或「距離排序」的功能,使用者可以優先瀏覽附近的禮物,而分類與搜尋功能則放到下一版再做。

左圖:依據上傳時間分類 / 右圖:依據3KM以內距離分類

捨棄了「分類」與「搜尋」這兩項功能,除了大幅減少第一版MVP的開發時間,同時也讓首頁的禮物牆多采多姿,每次打開都能有不同驚奇的可能!海外手寫明信片、冬至湯圓、甚至是超商點數,沒有了分類枷鎖,反而讓更多有趣的故事得以誕生!

下一篇 Giish:只「送」不賣(三)超驚!突然就登上App Store推薦榜了!我們將更進一步聊聊上線後遇到的各種挑戰,包括使用量成長以至突然暴增、面對各種流程優化、Business Model的設想與募資Pitch的衝擊等等,敬請期待。

同場加映: Giver上傳教學影片 https://youtu.be/_MTwUQ5ZCRc

無論您是單純覺得這個Topic很有趣,或是想知道後續的營運過程與期間碰撞出的火花,歡迎在留言處與我們交流或建議,也給我們幾個拍手(按住不放就對了!) 。同步感謝好夥伴 James, Jay 一起共筆編輯^^~

相關文章傳送門:

感謝閱讀到最後的你!

我是 Seal,也是一位UI/UX Designer,希望你們喜歡這次的分享。歡迎追蹤我,拍手鼓勵我,或是有其他問題也可以來信:tsengseal@gmail.com,謝謝!

--

--

Seal-被半導體業耽誤的產品設計師
AAPD — As A Product Designer

理性>感性,所以練習感性;圖像>文字,所以嘗試寫作。我是位在半導體產業工作,且深怕被AI人工智慧取代的產品設計師 !! (☞•́⍛•̀)☞ 因此對科技趨勢極有興趣,只為了找尋能不被滅亡的答案 :P。👩‍🎓@ FUJ Applied Arts ✌🏼BB來電:https://pse.is/3ltt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