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ly present, locally relevant-在中國外商擔任產品設計師的體會和心得

在中國工作了一年多的時間,主要是負責產品在地化的體驗設計,我們公司總部和主要市場皆在歐洲,近幾年開始投資中國市場,在參與產品在地化的這段過程,體會到全球產品在中國堅實的牆內,拓展市場和業務運營的困境,而外商在中國到底有多艱難呢?由最近的電商巨擘亞馬遜關閉中國市場B2C的電商業務這件事,就可以看出端倪。中國市場競爭激烈,相信大家是有目共睹,眨眼速度比不上這邊技術發展的速度(OS: 好像有點浮誇了)。

所以希望透過這篇分享,讓有在考慮中國設計工作機會的同學,一些參考,也當作自己 work anniversary的反思紀錄。

先簡單分享一下為何來到了中國工作。
畢業初期,短暫在上海工作了一小段時間,做的是網頁設計,之後便回到台北,在科技和媒體業擔任UI/UX,約莫四年的時間,其間一直斷斷續續都有在看海內外不同的工作機會,剛好在去年的時候,看到目前就職的公司,正在招募設計師,主要任務就是將全球產品在地化,當時覺得是個很不錯的契機點,也算順遂的獲得這份工作,再度回到“牆內”的生活。(OS:需要翻牆上網的生活,實在心累…)

好的,言歸正傳,,這一年多,參與產品在地化的過程,讓我有了以下一些心得和感受。
*以下所提,純屬我個人觀感,可能因應產業、城市、產品性質不同,感受和處境也會有所不同,若有所偏頗,敬請見諒和指點(鞠躬)。

當前要務 — 迎頭趕上本土市場,”致敬”敵人是最有效率的方式!

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以下的對話:

A:「我們現在要做會員註冊/登入的改版設計,有什麼想法嗎?」

B:「hmmm,我們先來看一下(競爭對手A)是怎麼做的好了!」

Original GIF:https://gph.is/1MNTEd1

其實不管在台灣、中國,或是其他地方,”致敬“敵人,抄A、改B、排列組合,推”陳”出”新”,這件事已見怪不怪,但在中國,發現這樣的風氣更為熱絡,大家甚至不認為這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畢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更遠的路,並且抄一些捷徑,少走一些彎路,有效率地達到效果,速度才是重點呀!

而中國這個mobile first的世界,封掉眾多”牆外”世界的app(譬如facebook, twitter, google….等),讓中國幾個生活必備的app,像是支付寶、微信、大眾點評、淘寶…等,每天長時間的滲透著中國用戶的生活,漸漸造就中國用戶特有的使用者行為規範,像是“掃一下”、轟炸式的廣告彈窗、神秘邏輯(卻又貼心)的導航..等,這些組件在中國的眾多app中,相似度極高,這樣的好處是用戶能夠降低學習曲度,儘管是不同功能的產品,操作也能輕易上手。

每個app必備功能-掃描QR code
每次進到app,就飛來一堆紅包彈窗

可以理解為何中國互聯網產品的相似程度這麼高,我們也從街頭測試訪談得知,當用戶在測試我們的新版設計時,常常會提到“這個要像XXX一樣,才好用、好選”,由此可說明普羅大眾的行為已被這些知名的app教育的很完善了。

在公司對於中國市場的策略以”追上市場“前提下,第一順位是速度,第二才是常掛在嘴邊的”創新”,我的心態也開始調整,原本我的準則-“為了不抄,擠盡腦汁,用力想idea”,開始轉變為”要抄也要抄得有道理”。那所謂有道理是什麼呢?我認為是透過質化和量化的研究方式,瞭解自己產品的用戶族群行為和偏好,推測他們在產品之中遇到了什麼痛點或需求,再從中思考什麼樣的設計才可以解決他們的問題和滿足需求,創造產品的機會點,帶來用戶價值。

雖然競爭者的產品是個輕易可得的”靈感來源”,但也是雙面刃,抄多了,產品特色逐漸消失,抄少了,用戶可能無法在我們的產品滿足需求而離我們遠去。總而言之,一昧盲目抄襲是”最最最”危險也不樂見,那如何在抄與不抄之間找到平衡點,也是我正在學習拿捏的,將來若有更多心得,日後補上。

當西方世界的產品×中國市場 — 產品在地化,是不是也意味著公司文化也開始接了地氣?

當一個西方思維主導的產品,要參與中國市場的競爭,勢必要接上地氣,讓本土用戶了解我們的服務和功能,並且容易上手使用。如何將兩種不同文化思維上的碰撞轉變為精彩的火花,是值得深究並且有趣的過程。

但產品的在地化,是不是也意味著公司文化也開始接了地氣?

Original GIF:https://gph.is/1AwfvEM

相信大家都聽過中國知名大型企業的996文化*,雖然不是要神魔化這樣的文化,但設想每天三餐都在公司度過,週末還在辦公室奮發,光用想的,我就抵擋不住了。當然還有其他一些本土在地企業的文化像是狼性鬥爭、奮鬥者協議*…等,也是讓人望而生畏。
*996:早上9點上班,晚上9點下班,每周工作6天的工作制度

*奮鬥者協議:不同公司可能細節定義不同,但大致上是說如果要分得年終獎金和公司股票分紅,必須「自願」放棄一切法定假期和所有業餘時間,主動加班。

而我們公司所倡導的文化,是階級扁平、自主管理,每位員工都被鼓勵有自己的聲音和想法,雖然我很喜歡這樣的文化,但隨之而來也有一些弊端。首先當每個人都有話語權的時候,要考量A的意見,也要考量B的顧慮,產品發展的速度就開始緩慢了。

另外每個團隊都能夠自主發想和開發功能,不需要長官say yes,就能呈現在用戶面前,再運用數據監控是否對商業和用戶具有價值,但長期下來,在大量小規模的AB test實驗狀況下,產品變得碎片和跨平台的體驗不一致。

隨著有本土企業管理經歷的主管加入組織,我們開始看到比較聚焦的產品發展方向,不再是各個團隊零散的優化或想法,策略也開始是由上往下的佈達,好處是,產品發展速度加快了,目標較為一致。但隨之而來,是參與決策的聲音開始變得單一,大家壁壘分明,也漸漸開始聽到「這個不是已經決定了,我還能夠說什麼」或是「這個設計,我自己也不是很買單,但這個是boss想要的…」這些的狀況發生。

隨著管理風格的改變,原本多元文化和價值漸漸的消失,很多外籍員工因為不熟悉中文,開始覺得有所疏離,而選擇離開。而組織重整不停的發生,其中也借鑒了中國在地企業,增設了一些部門和改組。

現階段我無法評斷這樣的改變是好是壞,但直接的感受是員工的成就感和幸福度在漸漸低落中,資歷較久的員工更是直接感受到了差異,常常跟我們憶起當年多美好。而這樣的改變,是否可以讓我們的產品在這瞬息萬變的市場搶奪一線生機,這得需要時間來證明了。

牆內是另一個世界,你以為的名氣,在這邊或許鮮為人知

我:「你好,我們是xxx。」

路人:「誰?」

Original GIF : https://gph.is/2LTTR5a

遙想當初跟朋友、同事們、還有家人提到要到現在的公司工作時,都是以「喔,是XXX,我有用過呀!」雖然不到家喻戶曉,但身邊同溫層倒都使用過我們公司的服務,連到銀行被問到在哪就職,行員馬上也說了「我有用過耶!」。

我以為這樣的名氣,理所當然的也在中國是一樣的層級,所以當我們有一些對外活動或是出外去做產品街測,我都很自然的提到「你好,我們是xxx的設計團隊。」期許他們有一樣的反應,但被我們問到的路人只是一臉茫然,完全不知道我們是要幹嘛。接連問了幾位路人,屢試不爽,剛開始真的蠻不適應大家對於我司的陌生程度,但後來看了行銷相關的報告,的確我司在中國市場的品牌知名度蠻不高的,而這一年來,公司也砸了一些錢在品牌行銷上,試圖在這紅海之中,耕耘品牌形象,在消費者心中烙印些許痕跡。

到了現在,我漸漸習慣我們的不知名,也樂於這樣的狀況,畢竟沒有包袱,相對可以發揮空間比較大,儘管身在其中的我們都感受到公司目前對於中國市場的策略還是有那麼一點不清晰,但我們相較總部,可以做的事情比較全面和深層,這也是讓人稍感欣慰的地方。

產品策略方向不停“迭代” — 我們擁抱變化,拭目以待😂

Original GIF :https://gph.is/2lENCEI

中國的產品團隊以在地化為核心目標,從獲取新客戶、用戶體驗、到客戶忠誠度維繫…等,多個面向切入。在地化對我來是個模糊的概念,如何定義在地化,是順應這裡的趨勢或是因應需求創造出趨勢?目前觀察下來,我司的方向是前者,也稍讓人為之詬病,感覺像是copy cat(呼應第一點講到的)。而公司的策略,感覺像是蒙上了一層面紗,看的朦朦的,一年之中,產品發展核心重點變換了2–3次,KPI的數字也來回調整了幾次,組織的改組也讓很多團隊大風吹的轉過了幾次,公司也非常公開透明的表示這個市場是艱難的,領導層一直在來回“調整”方向,能夠體會我司不管是產品本身或團隊組織,都有很多空間可以進步,身在其中,我是正面看待,擁抱變化,也意味著我們要做的事情還是很多的(捲起袖子)。

接著來聊聊相對比較正面的體驗…

內部多元文化的資源讓我的眼界和腦洞大開

Original GIF:https://gph.is/1qsZJAc

雖然我們身處中國分部,但與總部的團隊還算是蠻頻繁的接觸,而總部的團隊來自四面八方,有些國家甚至我都沒聽過(實在知識淺薄),多數我們的溝通是在Slack或是遠程開會視訊進行,不管是因為要解決global和local版的衝突或是相關團隊的策略和roadmap,從這之中也讓我體會到東西方對於產品規劃和危機處理的態度,我欣賞他們對於事物處理的從容和樂於分享、給予反饋但也稍嫌他們的慢條斯理,導致效率不彰;而我們確實積極且忙碌但感覺總有點無頭蒼蠅,不知道方向在哪,總是亂忙一陣,感覺又回到終點。

除了產品團隊之間的交流外,設計專業的社群也算是蠻頻繁的接觸。我們的設計師數量加起來大概是百來位,分屬在不同的business units的scrum team,並沒有核心的設計管理階級來主導,個人自主性都滿高、發揮空間也大,這也是我第一次體會到沒有設計核心團隊的公司,有利有弊,相對於以前我習慣設計經過層層review,在這裡,只要你認為是最理想的設計,就可以讓它實現,經過測試,讓數據證明你的設計。

文化交融、自由度高,就可以看到來自世界各地文化不一樣的設計師,在思考問題和呈現表達方式的多種樣貌,西方文化重視過程,產出結果是否成功是其次,重點是過程是否有學習;而上海這邊,雖然繼承了總部較為西式的“學習”精神,但更推崇結果論,不管過程多messy,只要產出有效果,帶來商業效益,就是好的設計。

成為想去西方國家工作生活的一個跳板

Original GIF:https://gph.is/29tAhgs

“國外的月亮比較圓” 這句話是從小聽到大,小時候總認為西方世界是潮流進步的所在,若能夠在這些地方有所歷練,應該就是人生的里程碑了(現在看來有點天真單純)!

雖然我至今還沒達到這個“里程碑”,西方國家裡的公司樣貌也有百百款,不一定都是美好的,不過西方文化提倡的呈現自我,鼓勵批判的文化,讓我總是不停的猜想,在那樣的環境下工作是什麼樣子,而使用者體驗領域也是由西方世界開始發展而來,讓我更想一探究竟。

我們公司本質上的文化是開放自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聲音,都有管道可以被聽到,鼓勵多元創新,連失敗都是可以被嘉許。我對於這樣的文化是欣賞也認同的,也從很多前輩身上看到這樣的特質,雖然在中國分部,這樣的文化有了一些”化學反應”的變化,但總體來說,我認為目前的這份工作,還算蠻理想的,也可以當作一個前往西方國家工作的前哨站,不管是之後申請內轉到總部或是找尋其它的機會,它都能讓我在文化、語言和工作流程上,暖身練習的機會,讓我能在這段時間,盡我所能,吸取“天地精華”,練好功力,回饋社會(誤)。

Life-work balance vs. 996 — 見識到發展快速的牆內,珍惜寶島的小確幸

當初跟親朋好友提到要到中國工作,大家劈頭就開問,會不會常加班?會不會很高壓?會不會很辛苦?但說真的我到現在,還沒有很深刻的體會到,或許是我自己天生佛系心態(笑),冷看周遭一切慌亂的事物,但一部分原因,大家會對在中國工作有的刻板印象,也是因為996的諸多情況,都是在地公司發展出來的,可喜可賀的是目前我司還是秉持的life-work balance,雖然加班偶一為之,但我們並不讚賞這樣的文化(拍手)。

Original GIF:https://gph.is/2AHQyuV

這個國家的快速成長,從報章媒體上,相信大家都略有所聞,而從微觀的生活周遭,我確實體會到這個國家是在急速的發展中,商業區的大樓整建完工的速度;店家拆遷更換的速度;吃飯點菜用行動支付刷一刷的便利度;外賣小哥接單的速度;打掃阿姨聯繫的積極度;身邊朋友換工作的速度;城市樣貌變換的速度,身在其中,都讓我感受到一秒不得閒,發呆都是一種浪費(雖然我還是蠻常發呆的),相較這樣的速度感,我喜歡步調悠閒的台北,那個買飲料、買點心需要自己走到巷口,掏出零錢結帳;週末可以郊外踏青走走;晚上可以去夜市吃吃小吃的小確幸生活,雖然常常看到一些言論說到小確幸是毀壞我們這一代年輕人競爭力的主要原因,但我覺得我們應該是要自豪和珍惜如此的小確幸,才造就出了“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樣的名言。

最後…

分享了這一年在中國工作的體會,這些不一樣,也讓我著實體會了在mobile-first 世界裡生活是什麼樣的風景,連來自歐洲的同事都感受到這裡的行動科技比歐洲世界快速了10年。

若想要累積、磨練工作和生活經歷的朋友,可以考慮試試,雖然我保證一定會體會到兩岸文化主權等敏感話題,周遭的朋友也會有所質疑,但把持關注自己想追尋的,輕鬆看待與你立場不同的聲音,最後這些都只會是一些無關緊要的噪音,真正沉澱帶來給你的才是重點,所以鼓勵各位同學,若有機會來到牆內的世界,請用開闊的心態,觀察周遭有趣的人事物,讓它成為你人生下一站成長的養分吧!

*礙於公司條款,不便透露公司名稱,若有興趣進一步了解,歡迎私訊詳聊。

--

--

Jo.hsuan
AAPD — As A Product Designer

數位產品設計@英國 / 喜歡健行 • 塗鴉 • 安靜發呆 /工作日常是與產品經理和工程師辯論 & 設計 & 研究 / hsuanjoyu@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