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Figma classroom — 五十人協力的設計實驗!

Collaboration, iteration, design pipeline in Figma and FramerWeb

prototyping 0 to 1 —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十月中收到大學老師的邀請,希望我能回到交通大學帶 IOC 5179: User-Centered Interaction Design Fall 2019 這門課的 hi-fi prototyping 單元。

課中主要介紹 Figma 跟提到一點 FramerWeb 這兩個設計工具,並在 Figma 上用遊戲化的方式帶領學生從初步認識 UI、Atomic Design、iOS/Android Guideline、到製作 Prototype。當中所發生的對話、互動、與我自己對於設計工具的心得是這個文章主要想記錄的,附上文章段落:

  1. 為什麼要製作 Prototype,到底誰有需求
  2. 🎨 課程介紹與挑選工具考量
  3. 🕹 遊戲化團體學習模式
  4. 👨🏻‍🏫 實作、觀察、與心得

P.S. 課程素材在此: 講義投影片 / 課程關卡檔案 / 課程 Prototype 範例,本篇文章閱讀時間約十分鐘。

Lichin 的個人文章搬新家了,歡迎拜訪 🙌
https://designtips.today/articles

前言: 為什麼要製作 prototype,到底誰有需求?

開始工作後就體會到了 80/20 法則,有時候一個需求提出進入提案、討論就佔據了約八成的資源和時間,包括產品部門、設計師、工程部門的溝通會議,其中畫面呈現的風格、外部使用者測試、可行性評估都需要讓大家了解且能夠 align 在一起。透過 Prototype,可以有效限制想像確保大家認知一至提早發現問題、驗收假設,我想這是它在進實際開發前的使用目的。

大家對同一件事的看法完全不同…真是夠了給我放火燒掉

🎨 課程介紹與挑選工具考量

交大這門由 張永儒Yung-Ju Chang 老師開的 User-Centered Interaction Design 是以使用者經驗為中心的團體課程,學生組成有交大、清大、成大,系所則跨越資工系、應藝所、服科所…組成背景多元是這門課的特色,在討論上會有更多種觀點跟思維脈絡; 但另外一個角度,因為系所、年級、修課時間的差異,學生間很難同時出現在同一個地點開會。

綜合以上,多人協作、跨作業系統的工具是主要考量點,以及對於學生有永久免費的方案,我選擇了 Figma。如果好奇 Figma 在業界的使用流程情境,歡迎服用 Jasmine Lin 的工具介紹文:

一大清早就搭著公車從台北下去新竹,回到老師的課第一個被嚇到的是,教室又裝潢的更漂亮了(誤)大約十點後整個教室就坐滿了人,其實心裏蠻緊張的,沒有助教卻要帶將近五十人的實作課程還是有難度。

給了簡單自我介紹後,就讓大家從 Figma 官網註冊並進入今日課程的專案裡。只能說 Figma 讓加入的門檻降到幾乎為 0,超過半數的學生不到三分鐘就透過信箱註冊成功進入我的專案裡了。

🕹 遊戲化團體學習模式

在製作 Prototype 之前的暖身就是要先…學會使用這個設計工具! 由於我也是第一次使用多人協作的功能,所以在正式進入 User Interface 前跟大家玩了些小遊戲,透夠畫筆與評論兩個功能,學生很快就發現這個工具方便的地方,即時多人在網頁上的共編就跟 Google Doc 使用起來沒什麼兩樣:

通過了第一個練習,大家因為能互相察看對方在做什麼,有些人就更專注於表現自己所建立的物件,這好比遊戲化機制中的 創造和回饋(Empowerment of Creativity & Feedback),互相激勵的方式會比講師一個個去提醒、檢查來得有效果,同時也會在過程中,出現新鮮又跳躍的創意:

如第二個練習: 建立單色圓形與方形。這個任務主要是想要調查這們課的學生組成,由每個學生自己建出一個形狀後,拖曳進去相對應的代表區塊內 (大約有 90% 交大生 / 10% 清大生…等等)。當我回去檢查的時候,各種漸層、圓形內嵌入校狗圖片、模糊文字 的元件四散,雖然教室快失控了,但同時算達成目的,甚至在達成目的外,看到了不少同學有趣的嘗試。

右方為最後問卷結果

簡單圖形元件上手後,開始說明 User Interface 在建立時需要優先思考的顏色、字級、風格與模組化問題,有系統的建立,能提升回頭修改時所耗費的工時,也能統一管理這些元件 (components)。

介紹系統化的同時,也給學生兩大手機系統的介面素材,幫助稍後小組練習可以不用什麼都從零打造,基於這些元件可以更快的建立簡單的頁面。

另外,我也附上網羅世界各地手機 app 流程截圖的素材網,一個特色是它能搜尋特定 Patterns/UI ,譬如手機的登入(Login)、提醒(Alerts & Reminders)流程或是側邊欄(Sidebar)、對話框(Dialogs)設計。

這裡個人還蠻喜歡 Figma 整理元件的方式,透過側邊欄左上方 Assets tab 可以查看目前 Local file、以及使用外部第三方 Library components 的狀況。

大家真的很喜歡漸層色系,有些還直接在上面開始聊天

Get Started with Prototyping

把元件組合成 wireframe 後就該讓他們動起來,從 Lo-Fi paper prototype 轉成數位化最常做的就是實現手勢行為與轉場動畫。Figma 目前支援 Click, Hover, Drag 等常用的手勢,轉場則有 move/push/slide 等等目前多數 app 上面會有的行為,貼心的小圖動畫可以讓學生更快知道這些轉場的運作方式為何,搭配各自希望的情境,很快就可以套用到流程裡。

有學生在我的 wireframe 裡頭放貓,但我是犬派的。

Polishing the Details

Figma 於十月的大更新: Smart Animate,讓設計師可以更快速套用簡單的行變動畫,讓同一元件在不同頁面的轉場更自然。這個功能在目前實用性上偏向展示性質,畢竟設計師若不能自由操作,也無法完整解釋其中動畫原理給工程師的話,這個多出的好處反而增加了溝通的成本。

不過講到這邊我已經快超時,所以給學生只是點到並且 demo 一下就讓大家進入小組練習的階段了:

Before / After 示意圖,Smart Animatie 差異比較兩個頁面的元件,只讓有位移/顏色/opacity/形狀變化的元件做順暢動畫

👨🏻‍🏫 實作、觀察、與心得

從 10:25 上到 11:45 稍作休息後就依本學期分組進行實作到 12:30,有些同學帶著前次作業的 Paper Lo-Fi 當作練習,很快就分工下去打造 Prototype。

finally, no more share files through email or dropbox, no more waiting and blocking each other.

自己在上完整堂課程後心裡其實也是替他們擔心,畢竟用不到兩小時從 0 開始介紹元件到 prototyping 涵蓋太多內容,有很多細節只能快速帶過,但這也是個測試 Figma 使用情境的實驗:

  1. 不受限於作業系統,多人即時編輯讓團隊可以無阻礙地專注於協作。
  2. 基本的圖形建立與元件模組化功能,讓設計有系統,省時省力。
  3. Prototyping 能立即分享,方便後續進行易用性測試(Usability test)

第三點尤其重要,如果使用設計工具做完 Prototype 卻不能交到使用者手上做測試,那就等於白做了。在課前我準備了參考 GoShare 租借車流程的 Prototype (我稱它為 GoRent,然後裡頭租借的是汽車😂),Figma 的分享功能十分方便,分享給他人的同時可以透過右上方點選你想查看的使用者。透過 觀察者模式 (Observation Mode) 加上螢幕錄製,可以把進行易用性測試的受測者的受測流程記錄下來。

下一步是…?

小組練習時下去四處看看,有些同學的想法中包含相對複雜的操作如: 使用者與相機互動、行事曆事件更新的流程…等等,當他們問我 Figma 是否可以達成,我回答: 想要實作就需要更進階、更耗時製作的工具。

實作結束後的總結裡,我提到了上述問題,當今天想做地圖互動、表單填寫、有邏輯控制的流程時,僅用靜態 Prototype 是無法實現的。個人推薦使用 ProtePieFramer 這兩套工具去完成更複雜的使用情境:

ProtoPie 有針對 Figma 做完整的支援,匯過去後就可以進一步設計; Framer 則是提供原有的設計方式上加上直接撰寫程式碼,雙軌並行讓他的進入門檻很高,但相對 Prototype 就沒有什麼極限了,想知道詳細 Framer 的特色可以參考我在上完美國 Framer 課程後的心得:

另外想知道 Framer 的趨勢也歡迎看看我去荷蘭官方年會的筆記,尤其今年底到明年,FramerWeb 就快正式問世,相信設計工具挑選上會有更多選項:

課後補充

📌 有關編輯權限與學生方案

Figma 在分享檔案時有 Viewer & Editor 兩種分享模式,透過後者連結加入的人才有編輯權限。但是已經「歸檔」的檔案會有 Editors 的上限😓

這裡歸檔指的是,側邊欄下方可以建立 Team,在 Team 裡面的 Project 是有編輯人數上限的 (附圖中有 lichin, NCTU 兩個 Team),使用免費方案每個 Team 僅能有三個 Project 與兩名 Editor

這個 lichin Team 有: Icon/smart animation/wireframe 三個 project,我以及一位朋友,兩個 editor

若想要像我在課程中讓將近五十人一起操作的話,需要把檔案拖曳到側邊欄 Drafts 資料夾中,或是開啟該檔案從檔名旁邊的下拉選單,找到 Move to project… 選項搬到 Drafts。脫離 Team 回到 Drafts 的檔案就像未歸檔一樣,這時候想分享給多少人編輯都可以。

目前檔案在 lichin/smart animation 裡面,準備移動到 Drafts

上述的方式可以讓多於兩人同時編輯,但壞處是檔案如果臨時需要修改就要在 Team Projects 跟 Drafts 資料夾反反覆覆搬移。

不過也請別擔心,Figma 很照顧學生,只要使用學校信箱認證你的帳號就會有 Student Plan (相當於 Professional plan) ,每個建立的 Team 能新增的 Project 與 editor 都沒有上限。

但這也是有相對應限制:一但個人使用學生方案,後續邀請的其他 Editor 也都需要是使用學生方案,這個限制算是把企業跟學生完全切開來了。

原本每個人要 12鎂的費用,學生方案就完全免費了,但是帳號需要先驗證過: https://www.figma.com/student/apply

📌 建立 Library 與專案引用

這段學生在課後有提問,因此在這個段落紀錄:

1.欲建立 Library 檔案: 檔案裡面至少有一個 components,接著上方標題旁的小 icon 開啟下拉選單,點選 “Publish Styles & Components” 就會開始輸出 Library 的流程了:

2.欲使用 Library 檔案: 要在其他的檔案使用 Library 也很方便,開啟其他檔案後,側邊欄點選 Assets 找到書本 icon,點擊後會出現多個屬於你的 Library,找到剛剛建立的那個後 active 即可享用!

P.S. Starter plan 無法建立 components Library,但可以建立 styles Library,簡單來說:需要完整元件庫就需要升級至 Professional plan/ Student plan。

小結

很開心兩年後能回到,這門當初啟蒙我認識 user experience 的課程授課,中間備課的時候準備了很多想分享的東西,雖然實作工具挑選上不是採用業界主流,我自己的流程認知可能也跟公司裡設計團隊做事的模式不同,但還是由衷希望這些實驗性的東西能被學生吸收並實際發揮用途。

畢竟兩三年後進入職場,

你們也能是改變設計文化的那群人呢! (笑

--

Lichin | 產品設計的錦囊妙計
AAPD — As A Product Designer

Product Engineer based in Uk, prev Design Engineer @PicCollage | 📚 Creator @Designtips.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