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s 2.0 Web Redesign

Abby Chiu
AAPD — As A Product Designer
13 min readDec 21, 2016
專案:Labs 2.0 Web Redesign
實作時間:2016/03 ~ 2016/12
網站:https://labs.mediatek.com/
網站簡介:MediaTek Labs 聯發科技創意實驗室是一個物聯網 (IoT) 開發者計劃,專為協助您實現將 IoT 構想轉化成商業產品。在此,您可以找到聯發科技提供的各種工具資源,可穿戴式與物聯網晶片以及 HDK 用以打造您的產品雛形。除了參考資料及個開發平台的教學文件之外,您還可以透過向聯發科技的合作廠商提出商業諮詢與合作,在產品商業化的過程得到更有效的協助。

要不要寫這個專案的心得文讓我猶豫了好一陣子。
猶豫的原因有幾點:

  • 這個專案我並沒有百分之百的主導權。跟以往的專案相比,這個專案更需要滿足客戶需求,而客戶並不單指 end-user,還包含與我們合作的公司內部其他團隊,有點內部接案的感覺。
  • 這個專案並沒有用到太先進的技術。我們採用 Bootstrap 3 的 framework 來實作,加上 Labs 2.0 偏向企業產品目錄與入口導向的網站,與 console 類型的網站相比互動成分較少,對設計師來說比較沒有挑戰性,挑戰主要在如何有效溝通、團隊合作與重整內容結構上。

但上次參加設計活動被問到:
『原來你們公司有在做設計啊?有落地嗎?有需要做出來嗎?』

讓我覺得內心受挫…。恩,的確,公司對外的公開網站大多是用外包的方式來執行,但這次 Labs 2.0 從後端、前端到設計都由內部團隊一起完成。希望跟大家分享我們在硬體公司實踐與推廣設計的過程。最後,也為了給 2016 年一個完美的結束,我決定紀錄一下這個專案的心路歷程。

Redesign 前,先發現與檢討問題

首先,先觀察既有的網站有哪些改善的空間。除了觀察之外,也訪問網站的活躍用戶,從使用者的角度來反覆驗證自己的觀察點是不是問題的所在。

我們列出幾個想改善的重點:

版面寬度不一致

問題一:版面不一致、不支援 RWD 響應式網站設計
首頁版面是滿版的設計,但進到網站內部後,版面是固定寬度為 960px 的呈現,而且不支持 RWD 響應式網站設計。

這是外包的缺點之一,不論要做什麼修正,溝通和費用都是成本。直接加上新功能不改動到既有的架構是最快速也最省錢的方式,但當功能不斷疊加卻缺乏全盤的規劃時,網站容易變得四不像。

不一致的小細節

問題二:相同功能的元件重複顯示卻不一致
例如上方 main-navigation bar 與左方的 navigation bar 功能與層級是完全相同的,但左方的 navigation bar 有加上三角形 icon 提醒使用者還有下一層級,上方的 main-navigation bar 並沒有。另外,相同功能的元件是否需要重複顯示也是討論的重點之一。

複雜的 hierarchy

問題三:複雜的 hierarchy 結構
網站整體的 hierarchy 很複雜,使用者很難記憶上次瀏覽的東西在哪一層。複雜的原因除了網站內容的 IA 沒有整理好,使用者難以吸收資訊外,
顯示不同層級的顏色沒有相關性(如上圖右,綠色展開後的 menu 為藍色,藍色展開後為粉紅色)使用者心中難以建立整個網站架構的心智模型。

重新檢討使用字體

問題四:Readability 易讀性
許多開發者表示在技術文件上使用官方字體 RionaSans 不太習慣。大部份的技術文件都是使用無襯線字體,例如:Helvetica neue、Open Sans 等等,但相較之下,RionaSans 的裝飾性稍微強烈一點,例如在小寫 L 會有翹腳的表現。另外就是,在 web 上使用 RionaSans 字體會有偏高的問題,這些都讓我們重新思考字體的使用。

這四個問題點變成我們 redesign 首要改進的方向。

設計網站不難,難的是讓大家有共識

這個專案帶給我最大的體悟,設計與實作不難,難的是:

  • 讓不同的 team 有共識
    每個 team 著重的點不同,有人著重在 marketing 有人著重在 developer 本身的需求。
  • 讓每個獨立的產品有交集,找出共同點
    大公司裡同系列的產品並不一定由同一個 team 完成,瞭解差異性、找出共通點,才能規劃具有彈性的模組可以重複利用。

而達成共識的第一步從 sitemap 開始,也就是整個網站的 IA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之前參加 HPX88 蘇州 UF2016 心得分享會 ,Richard 提到有些企業中有資訊架構師的職位,針對使用者需求歸納、整理出所需的文件。在這一專案中,我們也扮演著這樣的角色,第一步就是先確立整個網站的架構,再來則是重整每一頁要帶給使用者的資訊。

專案 kick off 後的第一版 sitemap & flow

一開始除了 sitemap 外,我也同步畫了低擬真的 UI flow,除了幫助大家將想像具象化之外,也協助歸納出有幾個可以重複利用的模組進行開發。但事情並不是那麼順利,當 sitemap 不斷的修正,其實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好好畫 UI flow,最後決定先專心在 sitemap 上,先確定整個網站的架構。

Labs 2.0 sitemap_v11

是的,不知不覺 sitemap 就來到版本 11 了(´ཀ`),可以發現版本 1 與版本 11 除了內容不同外,表現手法上也有蠻大的差異,統整一下歷經 11 個版本的 sitemap 洗禮的心得:

  • 非設計師的人,對於橫向的 sitemap 理解度更高
    sitemap v.11 中,我把 main-navigation bar 上的項目拉出來用橫向排列做說明,更容易與實際產出的頁面做聯想,清楚知道每個項目的下拉選單有哪些子項目,也比較好安排線條的動線。
  • 哪一些是獨立頁面,哪些是頁面中的 content ,用符號分開說明清楚
    我的習慣是將獨立頁面用框框標示,content 用純文字表示。至於 sitemap 要不要列出內容見仁見智,但對於看到頁面名稱無法第一時間聯想到內容的頁面,我會列出預計放入的內容作為參考。
  • 重複的頁面或是有從屬關係的頁面可以用線條連結做說明
    線條最好跟主幹使用不同顏色做區分。另外,如果有使用第三方服務的頁面框框也使用不同顏色做區分。
  • 清楚說明不同顏色、符號、線條的意義
    除了文字說明外,建議帶開發團隊一起看過。

以上這幾點都有助於團隊理解我畫的 sitemap。然而,制定了 sitemap 後不代表在開發的過程中不會有改動,但至少在一開始可以聚焦大家的共識,也可以讓開發人員了解整個專案的 scope ,所以這個過程是絕對不可少的。

而歷經這麼多版本的主要原因是光是 main-navigation bar 上要放什麼 item 就討論了好一段時間,每個人都想將自己覺得重要的東西放在最重要最顯目的位置。其實 main-navigation bar 要放多少 item 並沒有規範,有人建議是 7+-2 個,順序的話則是可以參考 serial position effect 原則來做排序。

Navigation bar 風格與數量討論

以這個專案的內容量和考慮到 RWD 的表現,我認為 main-navigation bar 上的 item 最多不要超過五個會是最佳的顯示。為了解決 main-navigation bar 上要放什麼 item 以及排序的問題,我們先用 Google Analytics 查看在 Labs1.0 中 navigation bar 各個 item 點擊率,利用 data 來瞭解使用者使用的 priority 後,接著將類似的項目整理、歸納成群組,將項目縮減至六個。

Homepage wireframe 討論

首頁可想而知也是兵家必爭之地,每一次的開會我們都會利用 wireframe 或任何圖像化的文件來進行討論,討論哪些內容要放在首頁,順序又是如何。

關於設計這件小事

剛剛提到『難的是讓大家有共識』,現在來談談關於設計這件小事。由於 MediaTek Labs 是 MediaTek 其中一項服務,所以大方向要遵循 MediaTek 的 guideline,例如顏色和字體。

Primary & secondary color

Color palette

官方有定義五個主色、五個副色以及字體使用的顏色。我們定義 Labs 2.0 網站的主色是橘色,其次是綠色,用於網站主要控制元件 ; 並將輔色用於產品背景圖、快捷鍵、表格等等次要元件上,不搶走主要控制元件的風頭以及不造成視覺上的負擔。網站的背景色一律使用白色和兩種淺灰色互相搭配,在一頁滾動式的瀏覽中可以感覺到不同區塊、不同段落的轉換,但不會感受到不同區塊被明顯的劃分,提升瀏覽的體驗。

Typography 制定

Typography

一開始提到官方字體 RionaSans 並不適合用在技術類文件,因此我們調整在廣告文宣、段落 title 、 UI 控件都使用官方字體 RionaSans,讓整體風格與 MediaTek 風格一致 ; 內文則使用其他字體,以確保有良好的易讀性。

Card-style design

Card-style Design

卡片式設計可以讓網站看起來更有重點,針對不同螢幕尺寸也可以有好的響應式顯示。謹慎地規範卡片上的操作行為,讓使用者可以在卡片上找到關鍵的操作,不被太多的元素分心。

Labs UI components guidelines

其他沒有定義到的部分,就看專案需求來定義,衍生出需要的元件,進而建立起專案的 guideline。就像前端制定 css style sheet 一樣,設計可以在 sketch 裡建置 symbol,以確保整體網站設計的一致性和增加工作效率。

經過這次專案,我找到了下一次 design guideline 可以加強的部分,就是更清楚的定義 space,有興趣可以參考這一篇文章。雖然設計時是按照自己規範好的 space 規則做排版,但前端實作出來的結果有些 space 就是跟設計師預期的不同。而在專案實作中,調整 space 的 priority 通常比較低,先處理完其他更重要的 task 再來調整 space,啊,最後好像也不影響專案上線,那就先這樣吧的結束了。

設計師該如何說明 space 規則,讓工程師對整體網站使用的 space 規則更有了解,以減少開發後要調整的次數,是下一次可以加強的部分。

最後,我們解決了哪些問題

我們來看看針對一開始的問題我們是如何解決的。

問題一:版面不一致、不支援 RWD 響應式網站設計
解決安案:
版面模組化,重複利用適合的版型,以及利用 guideline 掌握整個網站的一致性。另外,我們使用 Bootstrap 3 的 grid system 來製作 RWD 響應式網站,開發上更為快速外同時也支援 desktop, tablet 和 mobile 。

Google PageSpeed 檢測結果

利用 PageSpeed Insights 的工具來檢測,mobile 也得到不錯的分數,比上一個版本進步了許多。

問題二:相同功能的元件重複顯示卻不一致
解決安案:
元件模組化、利用 guideline 掌握整個網站的一致性。

問題三:複雜的 hierarchy 結構
解決安案:
重新整理要呈現給使用者的資訊內容,相同資訊用一樣的版面和操作元件呈現。整理內容後重新定義網站結構,讓網站主要操作在三層之內可以完成,減少轉換程序。

問題四:Readability 易讀性
解決安案:
內文的部分改用 Roboto 字體。並調整為 1.5 倍行高。

結尾

這個專案讓我再次體驗了網站改版經驗、熟悉 Bootstrap 3 的 gridsystem ,提醒我除了設計之外,還有其他需要培養的軟實力,例如:

  • 培養與不同團隊跨國合作的能力
    英文很重要。用中文可以完整表達出自己的設計理念,面對客戶的需求時可以提出適合的解決方案,但一當語言切換成非中文時,溝通能力瞬間打折。用英文說明也許不難,難的是一來一往的討論某件事情的時候,要能快速聽懂對方的想法又要適時做出解釋或辯駁。即便不在國外工作也是必須加強的能力,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何時會用到它。
  • 滿足客戶需求又不失專業的能力
    只要是接案就無法避免的狀況,那就是客戶喜歡什麼,你必須要給客戶喜歡的東西。很多時候設計師要放棄自己的堅持,作出妥協讓專案可以順利完成。但設計師可以期許自己做得更多,例如幫助客戶收斂想法、提供更好更適合的解決方案、在可掌握的範圍之下提供彈性,滿足客戶需求卻又維持一致性。告訴自己『客戶提出需求是他的權力,滿足客戶需求又不失專業是你的能力』。持續累積自身經驗,讓自己可以針對不同需求給予適當且具有說服力的建議外,培養談判能力和口才也是很重要的。

更多的心得:

  • 理解原因、引導討論勝於批評
    常常我們看到某個設計,會先入為主的冒出許多疑問或有不同的建議,但很多設計結果都有造成的原因,也許設計師本人也束手無策,理解原因才能客觀的討論更好的做法。
  • 相信專業,下放權力
    我們要相信術業有專攻,尊重與理解不同角色做的決策,當然前提是自己要拿出專業來。
  • 在團隊中埋下 UX 的種子
    UX 不是設計師一個人的事。引導團隊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試著讓團隊參與設計的流程和了解每一個設計決策的原因。除了幫助設計師從不同角度審視自己的設計決策,不要關在自己的小房間裡思考之外,將 UX 的種子深植人心,下一次合作甚至到不同專案,都會有正面的影響。

UI/UX 實作只是專案的一部分,其他還包含前期的技術研究一直到後期介面完成後資料的 migration 等等,最後最重要的是感謝團隊,謝謝 PM 抓緊我們的 schedule、謝謝 PO 與客戶協調溝通和整理資料、謝謝客戶的堅持讓我們不斷精進、謝謝前後端開發人員的努力,讓這個專案可以順利上線。

希望可以帶給使用者更好的體驗,有任何建議也歡迎與我們多多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