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換新工作了!從設計工作室到科技企業的轉職雜感

介紹新公司、面試流程、接下來的挑戰,以及三年多的旅程回顧

Jasmine Lin
AAPD — As A Product Designer
7 min readFeb 25, 2020

--

Photo by Cam Adams

在設計工作室(design agency)的工作環境待了三年多,我終於要換一個不一樣的新環境了!

上篇文章中提到的工程師好友根據他十餘年叱吒職場的經驗,十分推崇在職涯初期盡量體驗各種規模與形式的公司,例如新創、顧問業、中小型企業、大型企業,透過實際經歷發掘自己適合什麼環境、喜歡什麼環境。

每個人偏好的環境不同,有些人喜歡充滿挑戰性的新創公司,有些人適合穩定的大型企業,除非親自體會,不然難以知曉自己在什麼樣的刺激下最能茁壯,以及哪種環境下能夠發揮出自己最大的影響力。

過去三年多以來,在規模極小的設計工作室環境中面臨各式各樣的挑戰,透過一個又接著一個的案子,學習各種領域的設計專案流程、視覺與品牌設計標竿、客戶管理等。

我認為自己已經見識到工作室的運作模式,也熟悉接案的標準流程,所以我很確定自己接下來想要加入一間擁有自家產品的公司,我想要對一個產品或一個功能負責,並且身體力行數據導向的使用者回饋方法。

經過了數個月的面試期,我決定加入 Ekata 擔任產品線的第一位 UX 設計師。

新公司是什麼來頭

Ekata 是間成長迅速的網路身份驗證(Identity Verification)與數位詐騙(Cyber Fraud)公司,擁有將近一百五十位員工,大部分位於總部西雅圖,其他團隊分別散佈在布達佩斯、阿姆斯特丹與新加坡。

Ekata 是從已經成立二十餘年的 B2C 公司 Whitepages 在去年分拆(spin-off)出來的 B2B 公司,過去大部分的產品都是 API,只有少數產品需要使用者介面,但現在想要集中火力開發並優化產品介面,所以才開始招募設計人才。

相較起前公司,Ekata 的組成較為多元,參觀公司環境的時候就認識了不同種族、國籍、性向的人,HR 也提到公司風氣偏好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帶來完全不同的觀點。

另外,Ekata 被西雅圖的線上科技與新創社群 Built in Seattle 評選為 2020 年最適合工作的當地企業,HR 也很積極地跟我介紹各項福利,諸如教育獎金、無限有薪假、每年的公司出遊週、捐獻配比等。

新公司最危險的地方:滿滿的零食櫃!(已經有體重直線上升的不祥預感⋯)

如何找到這間公司

介紹完公司之後,來分享一下面試過程。

電話 / 視訊面試

大致上跟前陣子寫的 美國 UX 設計師面試流程 相去不遠,首先是公司合作的獵人頭找上門,將公司寫的工作內容(Job Description)給我過目,在讀完之後確定對這份工作有興趣就跟獵人頭通話。

再來就是各種電話或視訊面試,跟 Hiring Manager 電話面試、跟同團隊的 Tech Lead 視訊面試、跟相鄰組的 PM 視訊面試等,大部分時間都是行為面試(behavioral questions),幾乎沒花什麼時間在講解作品集。

Design Challenge 與現場面試

接下來就是完成 Design Challenge 帶去現場面試(on-site),面試時有個環節是跟整個團隊約七個人講解 Design Challenge 成品背後的設計思考流程,有點像是在模擬未來我報告設計稿的會議,大家很自在地發問,而我也老實講有想到或沒想到的點。

在面試過程中遇到的人都很友善,直屬主管是 PM ,但對於產品設計都問了非常實際的問題,並沒有給我太高大上、只有企業目標而沒有人味的感覺。

最加分的是當團隊成員逼問我一些過度的細節時,直屬主管會適時介入表示這不在我的負責範圍內,讓我可以想像他在未來也會是支持我的靠山。

決定加入與談薪

從去年十一月獵人頭寄信到今年二月拿到 offer,因為中間還隔了一段聖誕節和過年假期,所以整個流程大約花了將近三個月的時間。

拿到 offer 時可以感覺到公司和團隊非常期待我的加入,公司的 CEO 和產品 VP 都捎信給我,表達他們很期待看到我在這個職位上可以發揮影響力。

談薪水的部分對我來說也很新鮮,過去沒有太多談薪水的經驗,公司一開始給我 burning offer — 也就是短時間內要決定加入與否,但兩天的思考時間實在太短,讓我一下子都慌了。

多虧摯友 Elsa Ho 的指導跟資源,讓我好好跟公司延後決定時間,仔細討論薪水,最後得以拿到自己滿意的薪資與福利。

嶄新的挑戰

對我而言,新工作的最大挑戰就是:我將會是整間公司裡唯一個 UX 設計師。

我需要扛起整個產品線的所有設計,合作對象將全都是 PM 和工程師,沒有人可以幫我的設計辯護,也不能期望別人幫我做最終的設計決策。

我從一個滿是設計師的環境換到極端工程取向的環境,從前在設計工作室可以很自然地跟設計師同僚評論某些介面「不合理」,因為我們有共享的情境,例如避免過於嘈雜的資訊空間、視覺階層需要簡潔明確等。

但接下來,就連最基本的設計決策都不能當作是理所當然,這將會強迫我學習如何對其他職能的人解說我的設計思考,鍛鍊我說服其他職能的能力。

另外還有一個關於上班時間的小挑戰,由於合作團隊散佈全球,產品團隊因為時差關係會需要早上七點半就到公司開會,超怕會睡不飽😭

真心感謝在設計工作室的時光

在為新工作感到興奮之餘,我也想在最後稍稍回顧一下這三年半來在設計工作室的過程。

累積多元的設計經驗

這是個很特別的工作經驗,設計工作室跟一般企業的運作方式截然不同,能夠在短時間累積作品集、在不同維度的專案之間快速切換、親手進行各種面向的設計,在設計工作室之外的環境大概很難辦到。

前工作室的品牌跟視覺設計非常強,一直以來我對於自己的視覺設計都非常沒自信,但在厲害的視覺設計師同事薰陶下,就算無法自行創造出最高端的視覺設計,我也養成了對於優秀視覺設計的敏銳度。

強化溝通技巧

除了實戰經驗之外,前工作室的規模非常小,約十個人左右,大家普遍都是土生土長西雅圖人,在這種交情緊密、「大家都是好朋友」的環境下,是練英文和學習當地文化最直接、最迅速(但也最 hardcore)的方法,三年半以來的英文只能用突飛猛進形容,現在跟要好的同事閒聊聊上一兩個小時沒有問題。

好老闆的特質

同時在此也要感謝我的老闆(雖然他們都看不懂中文),他們真心為我長期的職涯著想,所以我很早告知他們說我對於自己的期許是可以試試看不同規模的公司,今年有打算要換工作的念頭,他們都非常支持,甚至自告奮勇要幫我看履歷和作品集。

正式離職時,老闆們依舊非常感人,不管是卡片還是口頭上都表明他們是 open door policy,隨時歡迎我重新加入他們的行列。

我會非常想念這群同事的😭

老話一句:持續學習!

從設計工作室換到中小型企業對我而言是個劇烈的人生變動,我相信兩者的差異一定足以讓我重新適應環境與工作流程,我喜歡這種從零開始的學習過程,我已經準備好要探索新的領域、解決新的問題、面對新的課題,希望一切順利!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拍手1-10下。
如果喜歡閱讀關於設計師的面試經驗談,請幫我拍手10-30下。
如果單純喜歡我的文字,希望看到更多的話,請幫我大力拍手30-50下。
也請記得 Follow Jasmine Lin 或是數位產品設計 Medium 文章平台 As A Product Designer,讓我們與你分享更多好文章 😊更歡迎你在文章底下留言,我很樂意也很期待跟你討論或聊天!
https://medium.com/as-a-product-designer

--

--

Jasmine Lin
AAPD — As A Product Designer

UX Designer / Information Architect from Taiwan, now living in Seat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