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X的定律第二集-Hick法則

KW
AAPD — As A Product Designer
8 min readFeb 4, 2018

過了一個禮拜,終於有第二集了(不該說每天更新的…)

上次提到的Fitts法則,我們知道了如何通過預測使用者的點擊位置,來縮短他完成任務的時間,今天的Hick法則,會更注重於:如何在一個頁面中讓使用者做出選擇。(而不是憤而離開)

Hick’s Law

The time it takes to make a decision increases with the number and complexity of choices.

1952年,英國William Edmund Hick和美國心理學家Ray Hyma發表了On the rate of gain of information這篇文章,來描述選擇與決策時間的關係:一個人在選擇時作出決定的時間時,增加選擇就會增加決策時間。

在實驗中Hick利用10組有相對應摩斯密碼的燈的按鈕,來紀錄受測者在2~10組選擇的反應時間,透過實驗的數據顯示,反應時間和選擇次數之間的關係是對數關係,而反應時間和傳輸信息之間是線性關係,其公式如下:

RT = a + b log2(n)

T : 選擇的反應時間

a,b : 任意常數,取決於要進行的任務和條件

n : 選擇數量

有興趣的話可以閱讀原始文件(pdf檔)

設計的應用

Hick的定理是不是能夠有效的應用在設計呢?

如果只是為了最基本的原則,那麼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將選擇減少為只剩一個,但這真的會讓使用者決定嗎?

你要記住,Hick所做的實驗並不是在網頁上,而只是幾個按鈕讓受測者選擇,並且在沒有其他干擾因素下的實驗。而受試者也被明確告知“必須”做選擇,然而套用在網頁或其他設計,使用者是可以“不必”做選擇的。

在許多時候,我們做出選擇是需要經過思考跟判斷的,如果拿掉太多其他元素,讓使用者無法透過自己來選擇這個目的是否能夠達到他的目的時,使用者可能也不會選擇。

所以若要正確的理解Hick的定理與他的意涵,其要點與前提就是:

1.盡快讓使用者了解到他所有的選擇(等同於那些可選擇的按鈕)。

2.引導使用者發現最符合他的那個選擇(等同於那個亮起來的按鈕)。

消除其他的複雜元素以及干擾後,才能有效又合理的測試使用者在網頁上的反應時間。

Hick最常拿來說明的設計範例像是:

導航欄的設置

其目的是防止所有的選項雜亂無章的呈現在使用者面前:

像是這樣的導航欄是糟糕的

怎樣數量的導航選項是適當的呢?可惜的是沒有一定的答案,因為每個網頁的目的不盡相同,我們有很多好的工具或方法可以來輔助我們找到答案,端看你的需求或是信仰(?):

卡片分類法

卡片分類法是一種在規劃網站時常用的測試方法,也是了解使用者的方式之一,透過分類法可以讓我們了解一些在設計架構時十分有用的資訊,找出網站的結構,類別命名等等問題。

簡單說明:你可以將網站內所有的元素或想法寫在卡片上,找到數個受測者,讓他們將你的卡片自己做分類,並替分類做一個命名,這樣你就會知道,使用者如何去理解你的內容、還有標題名稱該如何分類、分成幾組。

以下是卡片分類的用法以及方便的線上工具:

或是你想要尊崇一些其他的定律,例如米勒的神奇數字7±2

或是透過字母(A-Z)的分類、顏色的代表性…等,減少複雜性並清楚的呈現給使用者。

網頁配置設計

除了導航欄以外,其他設計也可以用此概念來說明(因為使用者進入頁面的第一眼通常也不會是導航欄),如果說Hick是測量身體的反應或者技術所起的作用,而網頁就是測量導致決定的心理過程。而影響決定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文案、圖片、背景、顏色等等。要同時應用這些有些許困難。

我們可以舉一些例子,這是Adobe提供網頁字體的網站:

透過標題(文案),我們知道了可以透過幾種方式來找到我們要的字體,這提供了有不同需求的人不同的選項。再者,用圖形化的按鈕與插圖來凸顯出這幾種需求的差異:用字體類型去搜索我要的字型、或用我已經有的字體相片來尋找我想要的字體。這是相當清楚且容易做選擇的。

再以foursquare的首頁為例子:

foursquare是一個以地理位置為主的社交軟體,首先他也用了副標來提示這個網頁的主要目的,用地理位置搜索附近餐廳、商店以及觀光地。也自動的幫你帶入了目前的位置,選項也很簡單:打入關鍵字、或按下圖形化的按鈕。

或者以Landing Page為例子,通常在Landing Page我們想要使用者做的動作只有一種,這時該怎麼辦呢?

看看cakeresume的網頁:

https://www.cakeresume.com/

可以看到,雖然每個按鈕的目的都一樣,但是他在不同的敘述下重複出現,所以不要擔心使用號召性用語的次數。當我們對元素進行分組或將其分隔開,或更改背景顏色或應用紋理時,你讓使用者認為他有更多的選擇。

我們可以看到,每個網站可能採取不同的路線並設計不同的解決方案,但目標是一樣的,再複習一次:我們若要驗證Hick法則前,需要先:

盡快讓使用者了解到他所有的選擇

不管是使用清楚的文案、圖像化按鈕(非常重要、因為使用者通常懶得讀文字),或是使用卡片分類法建立較好的項目層級,來盡可能的縮短使用者了解內容的時間。再來:

引導使用者發現最符合他的那個選擇

用號召性用語的按鈕引導他按下,或是利用視覺排版、凸顯的顏色來顯示最重要的內容是什麼,希望他們做出正確的行動。

在這兩個前提下做出設計後,我們可以應用其他的工具來測試這樣的網站對於使用者是不是真的有效,再來去增加或減少我們的選擇數量。

例如用Google Analytics、或是其他網頁分析工具:

結論

當用Hick法則原理應在網頁上,我們可以看到如何用不同方式消除干擾與減少選擇。呈現出明確的選項,又擁有讓人愉悅的體驗與畫面時,就是設計師的價值所在。

我們不能消除所有的選擇,因為那並沒有意義,但是我們可以通過限制他們在大腦上處理的選項的反應時間來緩解他們的困惑,進而用這些誘導使用者的大腦認為那是經過他們自己的判斷才做出的選擇。當這個輕鬆的體驗適用於你大部分的使用者時,這個網站就是成功的。

感謝你的閱讀,如果有一些想跟我分享的網站或是設計的應用經驗,歡迎跟我討論~如果發現我寫的內容有錯誤或是需要更正的地方,也歡迎告訴我、給我更好的意見。不知何時下集再見X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