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使用者好處,反而可能流失掉使用者?ー過度辯證效應【生活中的行為設計 #01】

正常來說,有獎勵,應該更能激發我們做某事的意願。但很有趣的是,有時候我們反而會因為獎勵,而失去做某事的動機。

過度辯證效應Overjustification Effect(或稱Undermining Effect)就是在談論這個有趣的現象。

目次
・ 過度辯證效應是什麼
・ 過度辯證效應與教育
・ 過度辯證效應與商業
・ 過度辯證效應與設計

過度辯證效應是什麼

這本行為經濟學漫畫(日文書)中,提到了這樣的一個故事。

有一群小孩很喜歡在一位老翁家的外牆亂塗鴉,因此讓老翁十分苦惱。見狀的鄰居告訴老翁,只要給小朋友們錢,給個幾天之後,再跟他們說已經沒錢可給,他們就不會再來塗鴉了。於是老翁就照著這個建議做,而那群小孩就真的再也沒有來了。為什麼會這樣呢?

原因在於動機的移轉。

原先,那群小朋友很喜歡畫畫、很喜歡亂塗鴉,看到老翁生氣的模樣更讓他們情緒高漲,不需任何的外在因素而願意每天到老翁家亂塗鴉。這種發自內心的渴望,就是內在動機。

原本沒有預期會收到金錢獎勵的小朋友們,某天突然開始收到了老翁給的錢,讓他們亂塗鴉的動機開始產生變化,他們變得開始期待金錢的獎勵(外在動機),原先的內在動機也就漸漸轉換成外在動機

而當老翁告訴小朋友已經沒錢可給的時候,外在動機消失了,小朋友們也就沒有動力再繼續塗鴉了。

仔細想想,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有蠻多關於過度辯證效應的應用。這邊舉三個領域的例子,個人發展、教育、設計。

過度辯證效應與個人發展

在這個很多人都想把熱愛的事物變成工作的年代,有一派的人,卻主張興趣就是興趣,並沒有想要把興趣變成工作。因為他們認為,之所以能那麼喜歡一件事,就在於沒有金錢的紛擾,動機很純粹,並不想要破壞這樣的平衡。

日本的棒球選手鈴木一朗,四度辭退了國民榮譽獎。而他的理由正是,如果現在接受了這個獎,擔心會讓自己打棒球的動機下降,希望人生落幕時再接受表揚,想以此激勵自己。這便是一個拒絕外在獎勵,以保持對事物的熱愛的一個例子。

過度辯證效應與教育

彩色筆實驗

Marl Lepperh曾經做了一個實驗來驗證此效應。他先到幼稚園觀察一群小孩,讓他們自由的玩彩色筆,並記錄他們花在這項活動的時間,作為測量內在動機的依據。之後他將小孩們隨機分成三組,分別是:

(1)預期酬賞組:跟孩子們說,只要畫畫,就會有獎勵
(2)非預期酬賞組:只要求孩子畫畫,並沒有提及獎勵。但如果有畫畫,便可以得到和第一組一樣的獎品
(3)沒有酬賞的控制:孩子畫畫後,不會得到任何獎勵。

進行兩周後,實驗者在自由活動的期間,偷偷觀察了這群小孩。結果發現第一組的小孩玩彩色筆的時間比之前少了許多,而其他兩組並沒有太大的改變。詢問第一組小孩之下,得到了「之前是因為有獎品所以才常畫畫」的答案。

到底該不該用外在獎勵,來激勵學生用功讀書呢?

想像一個班上有一群本來就很喜歡讀書的學生,和另外一群不怎麼喜歡讀書的學生。這時老師說:「我決定從今天開始,要給考試表現好的同學獎勵!」

對於那些本來不喜歡讀書、內在動機不強的學生,可能會因為這個外在動機,而嘗試用功讀書,以獲得獎勵。而對於另一群本身內在動機就很強學生來說,這個獎勵反而有可能會讓他們原本就很喜歡讀書的心,漸漸轉變成為了獎勵而讀書,當某一天老師不再提供獎勵,或者是他們到了其他沒有獎勵的學習環境,可能就提不起勁學習了。

過度辯證效應與設計

確保使用者是基於內在動機而使用你的產品

在設計產品的時候,我們很常會想要做出能夠吸引使用者的產品。這時,會有一些蠻常見的手法,像是每天登入就送東西、抽獎的機制。或是一項新產品或服務剛推出的時候,會打出一些送禮卷啊或是回饋金大贈送的活動。

其實這些方法並沒有不好,只是只靠這些方法的話是留不住使用者的。如果你的產品,沒有辦法提供金錢以外的其他價值,你的使用者可能就只是登入,領完獎品就離開了。又或是在送禮卷的活動結束之後,就不再光顧了。

因此,思考如何燃起使用者的內在動機,提供一些像是便利性,成就感,或者是與他人的連結感等金錢以外的價值,是在設計產品時非常重要的一環。

最好能提供長期且持續的外在動機

過度辯證效應中提到,當外在動機消失,而內在動機又不足時,可能就會讓人提不起勁,也因此在外在動機的設計上,最好是能夠長期且持續的,減少使用者因為外在動機消失而離開的機率。比如說上述提到的送禮卷的活動,就比較難提供長期的,因為對公司來說,金錢獎勵就是一筆支出。

關於如何提供長期且持續的外在動機,我自己其實也沒有很明確的答案。我認為設計產品的核心,應該還是要專注於如何引起使用者的內在動機,以及提供使用者金錢以外的價值,那才是能夠長期留住使用者的關鍵。

行為設計是在探討,如何把社會心理學及行為經濟學驗證過的人類行為準則,應用在設計上。
如果你對這樣的主題感興趣,可以幫我拍~拍~手👏👏👏讓我有更多動力繼續寫,未來你就可以看到更多相關文章!
也可以點下方,看我之前寫過的行為設計主題文章。
https://medium.com/as-a-product-design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