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研究的4個階段

定義-探索-生成-評估

Jeffrey Chou
AAPD — As A Product Designer

--

前言
設計研究的方法百百種,光是使用者訪談(User Interview)就有好幾種不同的方式。雖然UX Designer不像是UX Researcher需要非常專注在使用者研究(User Research),但基本的研究方法還是需要知道的。不同的設計階段中,研究的目的是什麼?什麼方法比較適合?會產出什麼成果?這篇文章是我在CMU Research Methods for Design的課程筆記也是「設計的方法」這本書的使用指南。

定義範圍階段 Scoping and Definition

第一個階段比較單純,利用Territory Map / Stakeholder Map來定義設計專案的範圍。Stakeholder Map的主體是人,連結則是他們之間的關係。Territory Map的主體則可以是人事物。在這個階段產出的結果,包含的內容應該要越廣泛越好,讓人可以一眼看出整個案子的全貌,之後再來討論要將目標收斂到哪一個小區塊上。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第一是確定沒有少考慮到什麼重要的部分,第二是確定未來在設計的時候不會跑出已經確定的範圍。

TURF: Redesign Parking for vibrant business district (https://tzuchaoc.com/#/turf/)

以上是我之前一個路邊停車專案所畫的Stakeholder Map。我們這組本來以為路邊停車的Stakeholder只有公部門與車主,進一步研究才發現當地的商圈也是Stakeholder之一。而他們之間則透過目標來連接,要留意的是在這張圖裡面,各個Stakeholder有共同的目標與相斥的目標。而最重要的事,所有人都希望商圈能夠發展起來,這後來也成為我們設計的核心目標。

探索階段 Exploratory Research

在探索階段,設計師透過研究方法讓自己建立對使用者的知識(Knowledge)與同理心(Empathy),藉此找出設計的方向(Design implication)。在這個階段,有以下幾種的方法可以採用:

  1. 觀察:透過直接或是間接的方式觀察使用者的行為。舉例來說,如果是一個與超市有關的設計專案,設計師可以直接到超市觀察使用者的行為。在此可以使用AEIOU來作為框架(Activities / Environment / Interactions / Objects / Users),進行有系統地觀察。若因為地點或時間受限,則可以使用間接的方式來觀察。最常見的是Cultural Probes或是Diary study。以原本的例子來說,設計師可以設計一個記事本發給參與研究的使用者,每次使用者去超市採購的時候,回來就得填寫相關的訊息,像是什麼時候去的?買了什麼?花了多少錢?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回收所有的資料再來分析。
  2. 對談:與使用者對談(User Interview)也有很多方式,例如Directed Storytelling Contextual Inquiry、Personal Inventories…etc。Directed Storytelling就如同字面上的意思,通常開頭就是“Tell me a story about the last time you…”。Contextual Inquiry則是在使用者看使用者一邊執行工作一邊詢問使用者的意圖,這時候通常也會叫使用Think aloud protocol請使用者隨時把他內心的說法講出來。因為此時還是探索階段,目的是了解使用者與情境而非找出解決方案,切忌針對使用者所遇到的問題提出想法。
  3. 模擬:除了跟使用者對談,設計師也可以自己沈浸在情境裡去體驗。之前MIT AgeLab就有設計一套衣服,讓設計師可以體驗老年人的身體狀況來進行設計。

生成階段 Generative Research

完成第一個階段之後會得到一些設計方向(Design Implications)或設計原則(Design Principles)。第二階段則開始產生點子,可以概略分成四個階段。

  • Generative Methods: 第一個步驟邀請使用者一起參與設計,一般來說會是一些幫助使用者溝通情境或是想法的方法,例如Flexiable Modeling、Collage。相較於直接口頭詢問使用者,透過一些道具更有利使用者發揮創意、溝通想法。
  • Generative synthesis: 接下來要如何利用第一個步驟生成的東西呢?可以利用像是Content Analysis的方法來分析。
  • Generative prototyping: 這個步驟則是透過分析的結果,產生一些點子。最容易的方式就是畫很多Storyboard來表示,然後利用Speed Dating來得到使用者的回饋。
  • Generative deliverables: 這個階段最後會產生的東西主要是Persona、Scenario或User Journey Map。

評估階段 Evaluative Research

透過上一個階段,點子已經逐漸收斂成形,應該要開始進行Prototype,並針對可行性與易用性對使用者進行測試(User test)。網路上分享的研究心得大都集中在這個階段。因為一般在業界都是從公司既有的產品或服務來改善,因此對這個階段的方法會有比較多的著墨。

  1. Low fidelity prototype: 低擬真雛形與上一個階段的第三個步驟有部分重疊,不過目的不同。此時點子已經成形,但你或許希望使用者的回饋集中在點子本身而非視覺外觀,此時就會使用比較低擬真的雛形來進行測試。方法例如Wizard of OZ、Experience Prototyping。
  2. High fidelity prototype: 針對高擬真的雛形,已經不會再大幅度修改了,主要是做Usability test、Heuristic Evaluation。針對字體、顏色、排版等比較偏向外觀的項目來進行測試。例如一個購物網站,可以請使用者在網站上尋找特定的物品,然後看使用者是否可以達到目標?

以下大致介紹了各個階段適合的設計研究方法。文中所寫大多數都偏向質性的研究,不需要大量的人力或財力就可以執行。業界有許多量化研究的方法(ex. A/B testing),在學校環境因為資源有限,無法取得較大量的資料,所以難有機會使用或練習。

另外設計研究方法易學難精,會寫人物誌(Persona)是一回事,會寫出精準的人物誌又是另一回事了。建議有志從事UX Design的讀者,多多練習不同方法,到時候才可以針對不同的專案情境,應用適合的方法。

最後附上課程的資源
http://designresearchmethods.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