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一送一最終戰,星巴克的末路|為什麼買一送一不是一個好策略?

Ash
ASH專欄
Published in
Jan 26, 2024

​從十一月到十二月,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星巴克一直在推出各種名目的買一送一,你也跟我一樣,已經懶得關注抽獎活動了嗎?

星巴克的各種買一送一抽獎,這一年以來出現頻率很高,每次大概做一個月,每隔1.5–2.5個月就做一次;直到最近,恰巧看到有網友提到,星巴克買一送一的頻率已經高到要無感了。

以前就寫過一篇買一送一,折扣殺到最後,就變成溫水煮青蛙,品牌也就走到尾聲了。
​這篇想寫一下這幾年星巴克的一個現象,我覺得當買一送一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品牌壽命也就不長了,我覺得可以來聊一下星巴克這幾年的行銷策略。

經常性折扣,幾乎等同慢性自殺

大綱

  1. 商品組合
  2. 定價策略
  3. 星巴克的買一送一戰術
  4. 怎麼做會更好?

商品組合

先來談談商品組合銷售的幾種方式,

  • 組合式:美妝產品、保養系列,步驟1–5全部打包
  • 大套組式:單一規格品、日常消耗品,如三件一組,或是箱售

用件數去堆高單價,藉此換取看起來更划算的折扣,同時間把業績墊高。這招過去盛行於美妝產品、快消品,近年因為全家做跨店隨時取的開端,已經將大套組式的作法搬到超商、超市,甚至做鮮奶訂閱制,我覺得是蠻特別的一種發展。雖然這銷售模式也就是小時候常見的羊奶訂閱配送,其實也不是新招數,再次被拿出來活用。

最近就連蝦皮電子票券、Line禮物,都推出大套組寄杯銷售,加入寄杯市場。反正消費者每天都需要喝一杯咖啡,只是這杯咖啡的扣打被誰奪標。

以上是銷售組合,在銷售之前,往回退一步,來討論商品定價策略。

定價策略

在思考定價的時候,需要包含進這幾項成本:

  • 折扣:如果品牌有常態折扣,例如會員9折,或者店內常態掛兩件85折,也就是說打折之後的價格才是可以進帳的營業額,10%-15% off 是完全賺不到的,就需要先加上去。
  • 商品成本
  • 銷售成本:租金, 薪資, 運費…等等

最基本就需要涵蓋這三項,不然根本賣一個賠一個。

  • 最後當然還要加上合理利潤空間,也是定價策略的其中一部分。

很多人會忘記常態折扣這件事,請務必記得。或者換一種方式思考,你的客人願意買單定價嗎? 或者通常需要打到幾折,客人出手的意願會比較強烈? 八折、七折,還是要五折呢?
並不是東西越便宜客人就會買單,畢竟就連自己買東西,如果不喜歡,也不會因為少幾百塊而掏出錢包。一定是因為喜歡,第二步才會考慮價格,所以我們要達到的是定價的甜蜜點,要比客人期待的價格便宜一點點,就足以讓他願意出手。

定價策略搭配商品策略,形成行銷組合技,品牌才得以連續發送攻擊。

​定價策略,有兩種主要方向:

  • 設定較高價格但提供深度折扣
  • 設定合理價格,不常打折或幾乎不打折

這兩種定價策略需要搭配的武器就會不同,例如後者幾乎不打折,一定需要很多的素材堆疊,例如:實際使用體驗、商品故事、品牌故事、素人分享,堆出新客對於品牌的信任。

除了奢侈品牌,印象裡看過綠藤生機的一篇廣告文,跟粉絲說明很清楚,一整年哪個時候最適合想要嘗試的新朋友購入,而老朋友推薦另外一個時間,建議鐵粉務必把握一年一次的大組合促銷(囤貨)機會。
​如果品牌是認真的,品牌主需要咬緊牙根,讓消費者體悟到你真的沒在開玩笑,自此之後,我相信他絕對會相信品牌的。

而價格定高、但折扣也深的策略,雖然商品故事可以少講一些(並不是不用),用價格的差距去吸引消費者眼球,吸引新客買單。

大部分的流行性品牌大概都是定價高,折扣也深,會創造出價差實際感受,畢竟一件衣服平常賣3,000,限時搶購888,不心動嗎?
為了做出這種會讓消費者手滑掏出錢的折扣,單品定價只能越來越高,在折扣季的時候下殺很有可能也深,打折出清換現金,用數量去堆高利潤空間。

星巴克的買一送一戰術

回到星巴克,過去它被視為高檔場所,特別吸引大學生。想當年我唸書的時候,星巴克這種高大上的地方,在星巴克打報告彷彿就比別人優渥。
印象非常深刻,當時星巴克若推出買一送一活動,因為很少見,可能一年也就1–2次,絕對吸引大量顧客排隊參與,人龍從早上排到晚上,中午用餐時間更是加長一倍,大家翹課都去排隊。

基於一個高級感意象的品牌,做這種買一送一的活動,肯定是買爆。相信這種活動對星巴克來說非常有效,快速提升業績金額,也因此相信他們之後決定增加類似活動的次數,以持續提升業績成長。然而,這也導致了消費者對買一送一活動的習慣和疲勞感,重複的行銷招數,這招效果一定是逐年下滑,而且對企業也不是一個理想的銷售方式。

為什麼買一送一不是個好策略?

  • 星巴克一杯咖啡150,假設成本30,賣一杯利潤120
  • 做買一送一的時候,營業額還是150,兩杯成本60,利潤剩下90
  • 因此需要多賣一組共四杯,利潤180,才贏得過原來只賣一杯的利潤空間。
  • 優點是,營業額變成300(兩組共四杯);缺點是,利潤空間變少,以及第一線的咖啡夥伴們崩潰。

第一次做買一送一,成效超好,因此再做第二次。
第二次成效還是很棒,高層指示下個季度再加一次活動。

從一年1–2次,變成半年1–2次,再變成每個季一次,接下來把活動時間拉長,慢慢變成一個月,降低買一送一的中獎率、或者限定特大杯才享有優惠,持續的踏入泥沼。

​星巴克的目標客群,很明顯是中高單價消費的族群;買一送一吸引到的,一定是小資跟年輕人,平常多半買超商咖啡的族群。這群價格敏感的族群,在沒有活動的時候,是不容易吸引他們消費的。
買一送一的活動對星巴克來說,也算是一種拓展不同顧客群,這群小資總有一天收入會成長,花150元買咖啡,也不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也算是接觸未來的潛在客群;以這個角度的出發點是好的,但經常性的促銷,就不好了。

怎麼做會更好?

在目前,我覺得星巴克的品牌分數,在消費者心中還是高的,他的高級感印象依舊是存在的,可以多利用這點去做聯名活動,把品牌價值拉上去。

  • 周邊商品
  • 商品聯名

​周邊商品本來就是他的強項,相信利潤也不錯,之前與Black Pink的聯名活動也是殺得大家徹夜排隊。固定的櫻花杯、星座杯、聖誕季,還是持續有交出質感很不錯的商品,而且地區限定的優勢,還非得到當地才有辦法購入。
但還是需要有一些新花樣出來,包含我,和身邊幾個長年購入櫻花杯的朋友,已經在這兩年開始不買杯子了,需要其他特別的賣點,才能在刺激消費。去年在歐洲有看到咖啡渣回收再製的塑料杯,整體顏色像有機棉一樣有點雜色,因為蠻特別的,當下也就購入了。​

至於商品聯名,我覺得還有不小的發展空間,這條路也是目前星巴克不太走的路線。

聯名商品:強強聯手的威力

​星巴克有統一作為後盾,搞不好哪天可以看到咖啡口味冰淇淋出現在小七,就如同Godiva巧克力會以較高價位的姿態殺進超商,星巴克也可以如法炮製,霜淇淋的售價可以高出現行價格。
又或者是攀高到更高級的品牌,例如反向與Godiva聯名推出咖啡口味的巧克力,這對品牌也是加分的。

市場反應通常是前者(高端品牌在平價通路銷售),消費者反應比較好,像是Marimekko在IKEA聯名商品銷售,或者JW Anderson在Uniqlo推出限定系列,對於中階消費族群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除了商品企劃與聯名,可以看到品牌近期積極在拓展新通路,包含電子票券、大組數的預購,從蝦皮、Line禮物、Klook、MOMO,都已經可以看到電子票券的銷售,不再限制於自家實體店與APP。

星巴克會員也是相當早期就開始經營,擁有一群忠實的使用者,在提供註冊禮、升等禮、續等禮、到儲值方面回饋也算是乾脆大方,身邊不少朋友依舊樂於使用會員APP。

整體下來,至少從身邊使用者調查,我覺得星巴克目前的品牌印象分數還是很高。但買一送一這招還是少用點,尤其現在消費者已經疲勞無感,是時候需要讓大家都冷靜一下。
​建議還是用其他企劃再次激起消費者的熱情,對品牌持續經營會比較好,我很期待他推出咖啡口味霜淇淋的那一天。

文章現在都在新網址發布囉 >>> Ash專欄

歡迎逛逛 :)

--

--

Ash
ASH專欄

喜歡跟人相處,喜歡觀察,在流行時尚產業,上上下下前前後後,再兜轉回來品牌經營,分別在澳洲、斯里蘭卡、南美、香港打滾過一段時間,工作之餘也是背包客,分享時尚產業、品牌經營,以及旅遊故事。